猴子与忍辱
文章来源: 蔡真妮2009-11-12 11:04:11




忍辱是佛教修行中一个很重要的项目,从世间法来说,忍辱功夫足,那为人处事的修养自然就会高,从出世法来说,是脱轮回了生死的必修法门。

忍辱就是不管别人怎么样骂你、训斥你、冤枉你、羞辱你,你都不生气,不发怒,心里不结怨,这是常人很难很难做到的,所以说要“修”才行。

苏东坡对佛学很有研究,他贬官至黄州时, 与金山寺主持佛印法师私交甚好,经常和法师探讨佛法。有一次,他打坐完毕,神清气爽,挥笔写下一首偈颂: “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意思是说顶礼拜佛,佛的光明普照大千世界, “ 称、讥、毁、誉、利、哀、苦、乐“等八风吹来,我端坐莲花座上,丝毫不受影响。

这四句偈语在文辞佛理上都十分出色,那年香港天坛大佛落成,赵朴初题词就是题的这一首。苏东坡当时写完很得意,马上派人过长江把它送给佛印禅师过目。佛印当时已经得道证悟,一看就知道苏东坡仍有我相,并没有真正悟道,就在诗的后面题了: “ 放屁 ” 两个字,叫原人带回去。苏东坡见这个题字三丈,他觉得自己悟性已到,佛印不仅不佩服欣赏,竟然还如此侮辱,是可忍孰不可忍,立刻乘船过江找佛印理论。佛印像是早就料到他会来一样,站在江边等着呢,船一靠岸不等苏东坡开口就笑嘻嘻地说: “ 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 ” 苏东坡听了面红耳赤,无言以对,明了自己说得好听,可一句讥笑,就忍不下去,实际的功夫还远未修到家。


有的人会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我为什么要忍? 其实很多时候,针锋相对地与人相争,表面上好像赢了,实际上与别人结了怨,后患无穷。旁观的人也会觉得你这人锱铢必较,对你起提防之意。在职场上,人际关系好的往往是那些会处事、别人说话轻重都不计较、一团和气心胸宽广的人。凡事计较的人,往往凡事不顺,路越走越窄。就家庭而言,吵架打骂的夫妻都是互相谁不让谁的,而幸福的家庭,夫妻往往有一方或双方都是性情好善包容的人。

人的福报一方面和累世因果有关,另一方面和这一世的心性有关,福报大的人都是量大的人,因为忍辱能容人才会培植福德。

还有人觉得忍让是软弱的表现,其实能忍之人才是真正内心有力量的人,“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没有度量是称不上君子和大丈夫的。

真正的忍辱是心里不计较,表面上忍了,暗暗怀恨在心那不叫忍辱,那是记仇。可是心里就是忍不下去怎么办?

我们与别人发生争执,常常怪罪别人,总认为别人不对,所以才忍不下去。如果能检查自己,是不是就是那么正确呢?自己到底有没有错?自己有一分错别人有九分错那就改了自己的这一分 。修行是修正自己的错误思想和言行,不是去修正别人的错误。为人处事,如果能够看别人的好处,找自己的不足,哪里还会有处不好的关系?

还有个办法就是从因果上去想,把对方当成来讨债的,自己前世肯定做的比他过分的多,所以忍了他就是还了前世欠他的债,了了自己的孽障。

历史上有个对藏传佛教影响极大的高僧叫阿底峡 (Atisa 982~1054) ,他出身孟加拉的皇室,后来出家为僧,修为极高,曾任印度十八个寺院的主持,声名远播。当时西藏国王为复兴佛教恭请阿底峡尊者入藏弘法。他到西藏后,上至国王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对他恭敬有加,他根本无辱可修。为此他特意买了一只猴子带在身边,他和别人谈话也好,吃饭也好,这只猴子随时随地骑在他头上,挠他脖子,扯他衣服,跳到桌上,撕他刚写好的经书……不管怎样,阿底峡尊者都不动声色,以此修忍辱之功。
 
所以当你实在忍不下去的时候,就把对方当做阿底峡尊者的猴子好了,看他咆哮好比猴子在吱吱叫,看他捣鬼当做猴子的上串下跳,都是来磨你心性的。


我看了阿底峡尊者忍辱的故事之后,有了写这篇文章的念头,和有缘的朋友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