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冷门话题亚运会
文章来源: 金色的麦田2010-12-06 11:34:11

金色的麦田 




(图片来自南方日报)

2010年亚运会已经圆满地结束了,中国运动员获得199块金牌,我们老百姓自然很高兴,可是这么大的喜事却没有成为当下最热门的话题,这当然也和朝韩风波夺了我们的眼球有关.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
30来年前中国女排第一次得金牌三连冠的时候? 那是我第一次记忆中老百姓乐疯了的喜事,那叫一个鼓舞人心、全民振奋!大学校园里的大学生们纷纷从楼上往下砸脸盆脚盆、砸热水瓶什么的,为的就是听那“砰”地一声响。其实那个时候人们的经济条件都不太好,不过他们好像也都不心疼,反正就是一个高兴,高兴得不知该怎样来表达才好!

后来,我们中国的金牌越拿越多,到上次的奥运会和这次的亚运会,拿块金牌简直就是小事一桩了,人们再也不会疯狂到把家里值钱的东西搬出去砸了,老百姓从狂欢的心态走向了成熟的喜悦。

可是,所有这些金牌背后的运动员们,他们并没有由此而轻松,他们为了金牌所流淌的汗水和泪水一点儿也不比以前少。那些有着运动天赋的好苗子,往往从小就被选拔出来,集中到体育队每天训练,从此这些幸运儿不再和其他普通孩子一起上学放学、一起玩耍,他们中的大多数也不再和爸爸妈妈住在一起,为了未来的金牌他们要放弃很多属于童年的东西。等到他们长大成人,他们除了体育长项又往往没有其他专业知识。

以前在中国的时候,我觉得这很正常,而且也很羡慕那些被选中的骄骄者。但是出国之后我开始对这种方式产生疑问,特别是等我自己也有了孩子以后。

也许是幸运,我儿子所在的班级里有二位在丹麦国家队的同学,一位踢足球的,一位下国际象棋的,他们俩都曾获得过丹麦第一名的荣誉,另外还有位同学的哥哥曾获得过丹麦少年摔跤的冠军。但是这些孩子都没脱离普通孩子的生活轨道,他们只是把业余时间大量地投入在了他们有天赋的这项运动上。

在丹麦几乎所有的孩子从小就参加各种不同的体育运动班,他们的天赋从中被挖掘出来,然后父母和体育协会会支持他们加强这一方面的锻炼。例如我儿子班里还有二位同学爱好游泳,每天都要游上
10公里,这在我看来是很强的运动量了,就是每天走10公里也不轻松呀,可是这俩个孩子已经坚持了好多年,国家队的运动苗子就这样以自由松散的方式在操练着。

我认为这种以运动会带动全民运动应该是举办各种运动会的初衷,奖牌只是手段,不应该是目的,国内似乎有点把这个给搞颠倒了。我们中国的奖牌拿的已经够多,是不是可以开始考虑借着运动会来提高全国儿童的体育素质了呢?也许非集训的方式会减少几块金牌,但是这运动会本来就是一场众人参与、一家乐不如众乐乐的事儿。这一回的亚运会虽然圆满结束可也并没有引起人们特别的关注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现如今我们中国和
30年前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我们真的不需要再为金牌而那么全力以赴了,我想这对运动员自身也会是一个福音,运动员们可以在成长的过程中和其他孩子一起生活一起进步,以后退伍之后能更好的融入社会,运动强项不再是他(她)唯一擅长的技能。

话说到此,我想赞美一下我们中国的老人们,要说全民运动,中国老人们运动锻炼的普及性远远超过了世界各国,政府也很给力,在中国各个城市中的大批免费运动器材几乎以
100%的覆盖率遍布了各个生活小区,这让生活在西方的我们很是羡慕。

可孩子毕竟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盼望有一天在中国的孩子们也可以像老年人那样有大量的时间去做他们喜爱的体育运动,提高全民身体素质最好从娃娃抓起。盼望运动会真正成为带动全民运动的活动。




网络转载时,敬请注明出处并告之.

传统媒体转发, 须经作者同意. 作者保留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