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园集锦》后记
文章来源: 静水子2017-02-13 06:29:14

 

后  记

2016.03.14

 

 

 

俗话说,三年不鸣,一鸣惊人。我社成立十周年了,可以铸一剑了吗?要知道,此举并非创新。早在1957年,依附于《大汉公报》(温哥华)的大汉诗社(国际),便出版了《诗词汇》(大汉公报社)。

在这十年间,我们的世界既生机勃勃,又动荡不安。继美國2001年发生九一一事件后,恐怖活动频频发生:伦敦(2005)、曼谷(2007)、印度(2008)、莫斯科(2010)、波士顿(2013)及巴黎(2015)等。随之而来的战争(加沙战争、车臣战争(2009))和动荡(吉尔吉斯斯坦革命、阿拉伯之春(2010)、西亚北非局势(2011)、叙利亚、也门局势(2012)、乌克兰局势(2014)、拉美地区(2015)),“伊斯兰国”耀武扬威。这些引发了二战结束以来的最大难民潮(2015迄今)。中国与日本在钓鱼岛、与南海诸国在南海争执(2012迄今)。朝鲜核问题(2006迄今。还有伊朗核问题(2012))经六方多次会谈无果。金正恩接班(2011)后变本加利,穷兵黩武,引发半岛局势紧张(迄今)。美国金融危机(2008)、欧盟债务危机(2010),冲击全球经济。中国取消农业税(2006),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2011)。

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世界人口达到70亿(2011),全球气温达到有记录以来的最高(2015),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终于达成温室气体减排协议(2015)。地震频发,其中严重的有:汶川地震(2008)、海地地震(2010)、仙台地震(2011)等,后者引发海啸和核泄漏。

局部但与我们有关的事件是:魁北克成立400周年(2008),刘小波(2010)、莫言(2014)获诺贝尔奖,美国与古巴恢复外交关系(2015)。

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活在魁北克的中国移民们,还有在美国的移民们,连同他们在国内的亲朋好友,通过诗作抒发对生活(尤其是最体现文化冲突的移民生活)的感悟,对时局的关注和焦虑。

“生活变成了一成不变的“过日子”,诗作便日渐稀少,大有江郎才尽的感觉。我于是发起成立了立足于魁北克的弘毅诗社,创办博客,及时发表会员作品,年终结集。两年后弘毅与分布在美国的、立足于文学城、成立了半年的温馨诗社合并,成为新的温馨诗社,月终结集。会员之间利用网络相互唱和,这极大地激发了我们的创作热情。”(《丹枫雪雁集  后记》,2009)

“在初期发展会员时,我遇到了似是而非的悖论。初来魁省的人会说:‘我现在饭都吃不饱,哪有精力写诗?’滞魁久了的人会说:‘我现在波澜不惊,哪有激情写诗?’其实我知道,新人有激情,旧人有感悟,都可以写出好诗来,如果用心感受生活的话。我感到,新人的感触多而肤浅(但若不记录下来有可能忘记),旧人的感触少而深沉,更有价值。会员中的积极分子是该隐博士和胡纪元先生。他们在客居北美期间佳作不断(新人效应),回国后便杳如黄鹤了(旧人效应)。”(《丹枫雪雁集  后记》,2009)

铺读书稿,我与作者们的结识过程、作者们的音容笑貌、诗中涉及的我们共同的经历,都一一涌现在我的脑海。比如,那一年我到蒙特利尔唐人街,在枫华书市溜达,意外遇到刚从魁市迁蒙市、在此上班的琴台知音。故人相见,分外亲热。我们正在聊诗歌创作、投稿的事儿,身边一位购书的长者听了,激动地说:“什么?你们也写诗?!我终于找到你们啦!”他掏出随身携带的MP3,为我们播放自己作词、谱曲、其夫人自弹自唱的《亚龙湾观日出》。他就是退休后来蒙市探望女儿的胡纪元先生。

温馨诗社时期是我社的一个繁荣期。在社长二眼、副社长梦中女、静水子领导下,来自不同地区的作者在文学城唱和不断,极大地激发了作者们的创作热情。梦中女、琴台等每有佳作,都会引发众多和诗。彼时没有微信,虽一日三顾也未嫌其多。

辛卯秋,熊君修生(笔名“休声”)发起成立了“千里行交遊俱乐部”,活动频仍。在头雁的带领下,我们攀高探低,最北到达圣让湖,最南至达美加边境马锅戈湖,仅2012年行程便逾万公里,意外事故亦插曲不断,幸好有惊无险。湘妹李娟伢子成为其中的豪杰。成立当初,余与熊君约,每活动,必出诗一首,以抛砖引玉。两年来,我们履行了当初的约定。尤其是魁安、涂鸦山战后,“千里行”网站群情激荡,盖因历险太多了。(《琴瑟魁北克  后记》,2013)

楚人组织岳麓联谊会(黄利明博士代表。2016年为其成立5周年)也多有活动,两者时有交叉。这些活动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当地华人的业余生活、促进了移民与留学生和访问学者的交流,也促进了诗歌的创作。(《琴瑟魁北克  后记》,2013)“张裕禾教授对我社的采访,如同一针强心剂。他从历史的高度将本社看作是立足于魁省的三个中国文学社团之一。他的采访以及魁北克(古壁)中华协会成立三十周年征文活动,使我们有了一种书写历史的使命感。”(《风流魁北克  后记》,2011)

2013年元旦,借助彼岸故人的宝地故人茶居,弘毅诗社开展了成立6年来首次纯粹的诗会。大家围坐品茶,同时品味每人带来的新作。室外冰天雪地,室内炉火融融,大家强烈地感受到精神食粮对于海外华人的重要性。可惜前辈张裕禾教授夫妇彼时正在多伦多探亲,我们怅失当面聆听他教诲的机会。他的字字珠玑,足以成为诗社今后的努力方向。(《琴瑟魁北克  后记》,2013)南京大学赵庆庆教授2015年重访加拿大时,她的赐稿为本书增色不少。为本书增色的,自然还有最晚投稿的长堤春柳博士,他的作品,充满了历史厚重感,远不是那些风花雪月的小呻吟可比的。

在编辑过程中,我仔细阅读每一首诗,感觉移民诗有如下几个特点。

从语言上看,虽然作者们主体上是用母语中文创作,也不妨偶有用接纳国语言的,如英语、法语等。有些作者在中文诗中夹杂了外文,这与国内作者的诗作是很不相同的。汶川地震后,为配合在海外募捐的需要,不少作者自行英译了诗作,使其他语种的人能够了解我国地震的危害、人民遭受的创伤。必须指出的是,英文译文往往是作者对其汉语诗内容的直译,不能被看作是英文诗。我们收录这些译文,是为了达到国际交流的目的。

跨文化的视角是移民诗的最大特点。一方面,新出国的作者们带着好奇的目光,以已然形成的价值观审视移民目的国家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和惊叹。另一方面,当作者们习惯了接纳国的一切之后,开始回顾和反思故国的人和事,经历反向文化冲击。这种情况在久居海外的华人回国探亲时表现得尤为强烈。

从内容上看,由于作者们抵达北美的时间不齐,从新来者的跨洋飞行、出入海关、抵加首日、饮食差异、学习、找工作、打工、移民、入籍、回国探亲、在魁文化活动、创业、接待故国的主席、大使、总领事、以及反客为主后的当地生活等,都有所涉猎(限于篇幅,本集未予全部收录)。早期作品反映的是思乡(乡愁)和文化冲突等主题,我们不妨将这一时期的作品理解为中国文学在海外的延伸;后期反映的是移民为生存奋斗、融入当地社会的过程。移民开始买房后,特别是入籍后,心理上安定下来,开始以主人的身份主宰自己的土地,以崭新的眼光看待接纳国的社会现象,开始思考接纳国的问题,参与接纳国的事务,投票选举自己的总统/总理。这一时期的作品可以理解为加拿大文学的汉语版,即郑南川倡导的“新加拿大人文学”。我们审视问题的视角的转变,反映了我们文化身份认同的变化:我们从来自中国的客人,变成了祖国是中国的一群新加拿大人。本诗集是这两个时期的混杂。可以预料,随着时间的推移,移民文学将与母国的文学渐行渐远,而逐渐与接纳国——加拿大文学融合。

我认为,本诗集既有文学上的价值(移民文学),又有移民历史上的价值,因为它们记录了自邓公小平改革开放以来涌现的出国潮的第一代移民的经历,包括欢乐和痛苦。这一波移民的经历,与前两波移民相比较,有同有异,但所受的屈辱与痛苦可能要少得多了,毕竟现在的祖国与150年前相比是空前强大了,我们至少没有遭到人头税和公然的种族歧视。对比相同导演(Malcolm Guy 和William Ging Wee Dere)拍摄的相隔20年的纪录片《在魁华人》的两个版本,这种差异尤为明显。“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华人移民史的记录,也是海外华人文学的一缕清风。”(梅文洁语)“这正应了我对你们说的,写个人的经历与故事(récit), 也是写移民的历史。我再补充一句,这既具有文学的意义,也具有社会学的意义。”(张裕禾语)

掩卷细思,十年来,我们以中华诗词铸就的可算作一把宝剑?至少,作者们敝帚自珍。亲爱的读者,您的看法呢?

诗社成立之初,目标是建立一个不受人种、语种限制的国际诗社,但在诗集编辑过程中,诗作主题逐渐向间文化、文化冲突方面集中。故个别日韩友人、魁北克友人和一些纯粹生活在国内的朋友的作品被排除在外了;温馨诗社的成员,仅选取了少数代表人物的代表作品。特此向作者们致歉。本诗集的出版,得到下列单位和个人的赞助:岳麓联谊会(黄利明博士代表)、容麟阁(刘亮、徐惠代表)、Hotel-Motel Bonaparte (闫景宏、王静冬、阚兆宏和武鸿瑛代表)、 Hotel & Suites Monte-Cristo (闫景宏、王静冬、阚兆宏和武鸿瑛代表)、范娌琴、梅文洁、熊修生、徐腾霏。不足之费用,由静水子补足。张裕禾博士写序并命名诗集(书名来自喜子的同名诗作——北美瑰宝魁北克,难道不正是这样一个大果园吗?),张健题字,申思婕设计封面,魏南希校对英文。特此鸣谢!

 

 

静水子

于魁北克梅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