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冬季突然来 (1-12)
文章来源: 多嘴猫2004-11-28 23:38:48
随笔 冬季突然来 (1) 在最后的秋雨之后,微微的阳光告诉我这个城市的冬季的开始。说实在话,在地铁里,在闹市里面,女孩子的服饰从来没有告诉我明确的季节之分。在20多度的时候,她们可以踩上高筒靴子,短裙,吊带衫, 却在脖子上缠上n圈长长的绒线围巾。在大雪的日子里面,除了短大衣,里面还是一样,有时候叫人佩服的是,脚底不是靴子而是尖头细高跟露脚踝的凉鞋。所以感觉迟钝的我,在这个都市的第一个冬季之后,被迫养成了看天气预报的习惯,然后在日历上写上,要取出冬衣, 要记得加衫,等等琐琐碎碎的事情。有时看看月份牌上面不同颜色的笔记录下来的大小事情,如同一位网友说过的,人生就是被琐碎充满了,回过头去,却是这么的温馨。 昨天一个人跑到台场看展览,回来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在站台上等车。不远处的购物中心和电视台的圣诞装饰已经亮起来,忽然海湾方向有烟花照亮, 在空中划出心心相印的痕迹,这份不经意的浪漫叫人忽然眼睛一潮,想起以前和他在湖边放烟花的快乐。 小时后,冬天回家的路上,总是走的很急, 路过一个烤红薯的摊子, 买上一小个黄心地瓜, 然后握在手里面, 不急着吃, 只是隔着手套感觉它的温度,鼻子贪贪的嗅着甜甜的香气。 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了有了男友, 换成冬天握着他的手,感觉他手中的温度。在后来,又变成一个人,这里的红薯没有国内的香甜气息,所以改作买一种红红包装的罐装苹果饮料,冬天的时候,从自动贩卖机里买了一路握着从车站走到家里,好像回到了小时候。 一路上看着家家户户的厨房窗户上的雾气, 心里面暖洋洋的。 冬天来了,有些懒和喜欢怀念小时候的事情。今天就写着一小段。 (2) 今早起来熬了银耳红枣羹。 一到冬天,就觉得手冰凉, 敲多会儿键盘就会觉得指头木了。 暖气烧得再足也无济于事。但是吃完烤红薯或者甜羹就不同了。所以一到入冬,就会喜滋滋的替自己熬上甜羹。犒劳自己一下。 比起祖母这一辈人,我和姐姐们在厨艺上是大有退步。 别说我们了,觉得一般馆子里的师傅们的手艺不过就是看相好看, 其实功夫不过尔尔。 外婆在的时候, 常常可以吃到奶油菜芯, 油爆鳝背,烧蟹糊之类的家常菜。喜滋滋的在后面,打着下手, 偶尔外婆会叫我尝下味道, 大觉是看我太馋了的缘故。小学的时候,住在外婆家,放了课, 回到家,总能吃到舅妈总会做好的小点心,估计也是后来,为什么到了冬天就觉得不吃点甜点就无法写字的缘故。可惜点心的手艺一半,且工序复杂, 一个人吃不是很热闹,所以就只做甜羹。 后来随父母到了北方,冬天早点中最喜欢的就是当地的羊肉煎包,就着啥汤(应为左边食字旁,可惜字库里面没有), 热乎乎的一天就开始了。 再后来上了大学,居然奇迹的是, 居然保持每天吃早点。冬天的早点是豆浆和油饼。 现在出国了,居然有时候会自己兴起做生煎还有锅贴, 羊肉当地少有, 而且中华店里的多为涮锅用, 所以改作牛肉煎包, 味道差好多。 下午, 吃完了羹, 靠在垫子里面,晒着太阳, 觉得自己像只猫, 幸福的猫。 (3)冬衣 打开衣柜,发现冬衣里面除了一条白色的长大衣, 其余的外套和毛衣均为深深浅浅的红。那条白大衣还是去年逛街的时候和周周一起,在她的一再建议下试穿之后,买下来的。结果到现在也只穿过一次。 从小到大, 似乎对于红色有着不可救药的喜欢,特别是明艳艳的红,冬季里穿在身上,似乎可以这样暖到心底。 上大学的时候,最开始回绕远路去外婆家的一个原因是,要避免经过大姨家,那时候她和外婆及舅舅还未和好, 看到我也视为将来会抢房产的敌人,于是每每见到我的红衣就会和邻居说,“我这个外甥女来了城里这么久,还是乡下人习惯。”彼时,年少气盛,往往忘记老爸老妈的嘱托,快嘴还击,“乡下人也知道要对自己的父母好, 这比有的城里人好得多。”后来,每去外婆家冬天必是红衣,而且不再绕路。 最执著的一次购衣是看中了一款luxman 的红色大衣,当时没有带够钱, 第二天, 下班过去,大衣已经被别人买了。于是,跑遍了其他有专柜的商店总算找到。欢欢喜喜的付了钱, 第二天穿上去过千禧年。然后带着它飘洋过海。 (4)火锅 冬天因为天冷所以不像开火, 最简单的就是吃火锅。趁着休息天,采购好一大堆的蔬菜和肉类, 一次洗好切好, 放进冰箱冻好。然后,把鸡的骨架扔进锅里, 连同发好的木耳香菇等等(当然葱是少不了的), 开始慢火熬原汤。 每天吃的时候,从大锅里捞出部分原汤进涮锅, 然后取出冰箱里的存货, 一边看电视一边自己慢慢吃, 很是开心。 沾酱很简单,是用芝麻酱加开水还有腐乳调得。有时候不嫌麻烦,回捣了蒜蓉加盐麻酱还有麻油(通常猫一次性做好一大玻璃瓶),辣酱因为做起来太麻烦,买现成的可是总不如自己做得地道。 吃羊肉火锅,据说要喝酒, 冬天的时候按照北京人的说法是要和白的,以前的roomie阿麦好酒量,每次和我吃火锅总是说,你陪我喝二锅头吧。每每看到我炒空心菜动了二锅头,她会尖叫,回国你炒菜用多少我都报销了,这边就算了,要不我先在就去买清酒你来烧(可是清酒做出来的空心菜的味道要差很多, 她倒不介意)。她的婚礼上,她老公的酒最后全被她挡了,也算是我做伴娘生涯中比较有趣的事情之一。 据说很早以前的时候,羊肉的切片是用刀片出来的,不像现在用机器把冻肉给削的。 老爸说我三岁的时候有吃过, 给是偏偏我记忆力很差,早于9岁之前的事情都很模糊。除了这样造成的肉质差别,洋羊肉和国产羊肉据说也有很大差别。小时候看到红楼梦里老太太说吃羊崽, 觉得很不可思议。估计就跟吃乳猪一个意思吧。 (5)手套 理冬衣的时候顺便找围巾手套。看着收了4年的那双咖啡色线手套,想起他送手套的时候说,“冬天怕你手冷, 我在的时候,你习惯把手插到我口袋里, 我现在不在你身边,记得自己戴手套。” 开始是怕弄丢,所以一直没有戴。 我这个人从小丢三落四得很, 上小学的时候,经常走在上下学的路上莫名其妙的丢了一只手套。于是妈妈和姐姐通常在给我织手套之后,用毛线再把它们栓起来。 防止我把手套丢掉。 大学的时候,已经不流行织毛衣之类的了,于是常常想起姐姐们那时候的大学,要是有了心上人,就会买来毛线打上少则一周多则数月然后送给男友的情形。那时候奇怪的事,毛衣, 围巾之类有。 但是手套却罕见。 后来想想也是,其实隔着一层手套,感受不了对方的的体温, 所以不被重视吧。 他那边的冬季来的比我这边早, 不知道现在, 谁在握着他的手?无论是谁,我知道我不会再有机会。于是学会自己照顾好自己, 慢慢的变得有规律,不再丢三落四。 (6)晚归 冬季是个叫人容易感到寂寞的时节。 每到最冷的时候,会突然希望像有些动物那样冬眠。既然冬眠不了,只好经常找些事情出来, 不当心会回忆出很多以为忘记了事情。 今晚玩得很晚,回到家已经是终电。 电车上不像平日那么拥挤, 整节车厢只有我一个人,平日期望的空和安静,在忽然之间叫人有种自由的不适应。想到法国电影电车单程票里的镜头,一个人穿过空空荡荡的地铁车站,上了空空荡荡的车,载着寂寞和无望驶向一个未知站。 还好下车的站, 因为圣诞的关系装饰的热闹非凡。 离车站不远的空地中央立起了一颗大大的圣诞树, 树上的装饰亮亮的,可惜灯泡已经灭了。 一个人站在树下, 天上的月亮好像是舞台的灯光, 不由得唱起了《笑红尘》。 过了会儿, 寒意提醒我过了午夜, 于是乖乖的跑回了自己的小窝。 随笔 冬季突然来 7 2004-11-24 22:43:00 洗澡 小时候,冬天最痛苦的事情是洗头洗澡, 最开始家里住的是单位的筒子楼, 煤位设施供用。 洗头在水房, 被妈妈和姐姐捉着,洗了, 然后快快逃回家里。从五岁开始因为洗头的关系,痛恨长发, 男孩头一直留到大二。 后来家里里爸爸妈妈的单位近了, 于是跟着可以使用单位澡堂。那时候觉得管澡堂和食堂的阿姨们的权利大得很,而且类似于现在的媒体角色。大大小小的八卦消息在澡堂里隔着水蒸气毫不费力的传播。人在此时有了众生平等的机会。 小学三年级, 随父母住在爷爷奶奶的老房子里,第一次看到西式大浴缸,一扫不爱冬天洗澡的习惯,总是来在里面不肯起来, 然后想着姐姐给我讲的童话里的公主好像洗澡要用牛奶, 幻想自己是公主(虽然是短发)。 随着父母的再次调动,又开始了搬家,不过这次是有了独立卫浴。虽然浴室很小, 但是还好北方的冬天有暖气供应。 于是不再这么痛苦。 上了大学,洗澡在冬天可以说是叫人感觉精疲力竭的一件事情。 大一,大二的基础课基本要到下午5点30 结束。 澡堂对于本科生只有1,3,5,7可以使用。而且时间是下午3点到晚上7点半。等到你拎着装满零零总总的东西赶过去,基本是要到晚上6点了(前面还要吃饭),而且还要等前面有人出来,因为弄不好就没有空衣柜。有时候等你进去了,你还要找机会抢莲蓬头,最高峰的时候,往往是8个人一个莲蓬头。等你差不多可以放心的洗的时候热水往往开始不足(这时候往往是7点左右了)。宿舍的姐妹们于是开始合作精神。大家约好洗澡,这样轮流有人提前开溜,去占衣柜,可惜此招如同占位的诸如此类计策一般, 不到三周,立刻失效。后来要感谢群姐姐,研究生院的女生可以享受2,4,6 的洗澡待遇。 澡票颜色和质地与我们本科生的不同, 其中有的研究生姐姐们已经是有家业的,并不住校, 但是可以享受买澡票的权利,就转让于猫。 于是猫和猫友们于大二摆脱了洗澡打仗的困境。 大学里的澡堂里经常会有很有趣的人。比方说,有个猫的师姐, 是高跟鞋迷。一年四季, 平日猫没有见她穿过平跟鞋不说,有次在澡塘惊讶的发现, 这位姐姐是高手, 居然连洗澡时候,脚踩的都是高跟拖鞋。在都是肥皂液和水的地面上行走, 实为高人。 当时据说有位师兄,一进澡堂,就开始唱京剧(大概和《洗澡》里的那位浴水才能倡高音的人数与同类), 该师兄以花旦见长, 所以弄得每每新生(南生), 初进澡堂据说尴尬不已。 大一时候, 因为洗澡还引发了南北大战。 那时猫班上的福建酷哥和东北帅哥,两人均为自己在家时洗冷水澡自傲。 不知哪个家伙想出来, 看二人谁能坚持这一习惯(好像最后赢得人可以每天享受鸡腿一只)。11月还好,二人势均力敌。 12月底的时候,东北帅哥认输。 福建酷哥据说一直保持冷水澡至硕士毕业。他的澡票都贡献于他的老乡师妹。 猫的师姐中有一能人, 早早下海获金, 等猫东渡, 该师姐请猫去她家做客,参观房舍, 见一按摩浴缸, 问师姐使用后感觉如何,师姐回语,“我根本没有时间用, 要按说明书一个流程60分钟, 我每天回家就想快快睡觉。” 猫现在每天可以泡个澡,虽然一事无成,也属于幸福的了。 另记, 据说马鞍山的澡堂业如今很发达。从客人一进门跑堂的就会招呼,“两位老板光临了。”“两位老板上楼了,两位老板要搓背了。。。。”恢复解放前的传统,泡澡, 搓背,扦脚等等,连带洗完后的小憩,可以自备茶和点心。 很是深谙顾客的“爷们”心理。 (8)白菜 好像80以前的孩子都有冬令买大白菜的经验。在北方的时候,户外就是天然的大冰箱,家家户户把大白菜堆成垛, 一家一垛, 要吃的时候就要自家孩子抱一颗回家。 猫爸爸的拿手白菜不是上海的烂糊白菜,因为烧那菜要加肉丝, 彼时买肉要排队凭票还要看售货员的脸色。一周也不过开一次荤而已。 猫爸的拿手菜是酸辣白菜。尖辣椒,稍许油,再加少许醋。很是好吃。猫现在还常常做给自己吃。 上大学时候,有朝鲜族的同学(猫私下以为鲜族mm们能干,不仅善于料理家事,而且工作也很出色,更重要能吃苦,可谓出得厅堂,下得厨房的典范),从她们那里学会了做朝鲜泡菜。东渡到了这个蔬菜比肉贵的地方之后,猫发现泡菜的好处了。往往趁着超市的优惠,扛回两颗大白菜。 按照记忆中的,先洗干净,然后擦盐,放在容器里面,冻在冰箱冷藏隔中。等第二天,白菜出完水,拎出来,将滤出得水和上辣椒面,韭菜,蒜蓉,姜丝等等(据说还要鱼酱,猫没有就算了),然后放回容器,密闭,冷藏于冰箱3天后可以开始吃,但是真的好吃是在2周以后。基本上朝鲜泡菜伴随猫过了3个冬天。做出的泡菜,可以直接吃,也可以炒肉片,也可以做泡菜汤,泡菜饼,如果喜欢吃石锅拌饭更加少不了。 前几天再芳姐家吃到了酸菜水饺,很是美味。可惜没有学怎么做东北酸菜。 (9)山楂糕,冰糖葫芦, 猫冬天喜欢红色。最喜欢的零食除了烤红薯之外就是山楂作的冬冬。 酸酸甜甜的山楂糕,山楂片, 还有插在稻草棒上的一串串的冰糖葫芦。 小时后,这些零食一般是很难吃到的。零用钱要在几样喜欢的东西中艰难的抉择中花去。山楂的东西特别消食, 往往吃下去会更加的饿。 所以最后,冬天的零花钱都花在了烤红薯上。姐姐因为就握着一个妹妹的关系,从小就及其的照顾我,不像同学的姐姐们急于摆脱弟妹的纠缠不说,还常常用她的零花钱买零食给我。山楂片多是姐姐买的,然后我要是按时完成作业,并且能把英文单词答得完全, 一周大概就有一小包山楂片,然后舍不得一次吃完,总是计算着慢慢吃。 有一次,得了腮腺炎,要吃很苦的中药,我不愿意吃,妈妈没有办法, 叫姐姐去了山楂条, 叫我下药吃。结果我把大半包的山楂条吃了,也不肯喝药。 最后是猫姐发威下,收了山楂条, 瞪着猫, 猫一口气喝光了,接下去一周,再也没有看见山楂条的影子。等猫痊愈。 姐姐才把剩下的山楂条给猫。 冰糖葫芦则是在过年的时候,爸爸,妈妈带着猫和猫姐去看灯的时候,才有的吃。小时候总觉得那一串看起来好大,但是怎么不经吃。后来有了上面有橘子的冰糖葫芦,总觉得不如单纯的山楂串好吃。 现在每次回国再回来的时候,总会带上几包山楂片和山楂条, 边写报告边吃, 只是出于习惯,每次只消灭一点点。 (10)香肠,风鸡,咸肉 70年代的孩子或多或少经历过物资匮乏。冬季的时候为了补足油水, 总是很期待每月几次的肉食(这还是城里的孩子)。乖乖的排队拿着肉票早上5点去排队。买回来的肉, 也不是全部能够吃的。大人会留出部分, 做成香肠,或者腊肉,以备春节的时候, 家里来客人招待之用。偶尔, 猫爸猫妈的病人会出于感激,在大过年前送些农家土鸡之类(说起来,有的病人还成为猫爸的至交,比方克勤叔叔,他的故事以后再说,也是个地方上的传奇人物)。猫爸猫妈会散养要是送来时候已经是解剖好的,那就制作风鸡(很简单, 用盐腌了,然后挂在背阳通风处,阴干,等家里有人客来,切出部分,或蒸或煮)。腌咸肉更是简单,用盐水和花椒等等泡好,防于密闭容器中,放在室外阴冷处,保持0度的温度即可, 过年的时候和鲜肉一起煮汤, 很鲜。 香肠的制作方法猫倒是出了国, 才开始了解的。前年过元旦的时候, 去一位老友家做客,见他家阳台上满满的挂着香肠和风鸡, 觉得很有意思,他也就教了猫几招, 可惜猫一个人犯懒,走的时候, 该老兄送了猫几挂, 猫每次做菜饭用了(好像出了国,大家或多或少处以都会进步)。 猫迄今为止自己制作过腌咸肉, 是因为太想吃腌笃鲜的缘故。不过是放在冰箱里完成的。 11)贵州的腊肉和沛县的狗肉 猫最怕别人问的问题就是,“你是哪里人?”出了国,总算好很多,很少有人会刨根问底。 去年回国,好像开始流行起贵州菜。提起贵州菜,大家一般就会提到,花江狗肉,米豆腐,凉拌折耳根之类。倒是当地人过年必有的腊肉糯米蒸很少有人提起。想想也是,现在的人,荤菜吃得过多,谁还会惦记着肥肉。而且这道菜不辣, 甜的。 很多人估计更是摇头。但是你要去吃贵州菜,猫就推荐你一定要吃腊肉糯米蒸。 贵州的腊肉,是腌好之后,挂于一家的火塘之上,风干制成的。逢年过节,或是有贵客远道而来, 就去出来,切成薄片,铺在糯米上,一层糯米, 一层腊肉,一层豆沙, 上灶蒸。 腊肉的油渗到豆沙和糯米中,幻化成独有的香气,入口的时候, 腊肉不再油腻, 且入口既化,可谓向尔不腻。 豆沙和糯米得了猪油的滋润, 也是香甜可口。 花江的狗肉和沛县的狗肉一样出名。只是,沛县的狗肉因樊哙这个鼻祖之名,而更加为人所知, 据说因为汁由鼋的熬制而成,所以口味独到,猫以为把好东西放在一起,自然错不了。 怎么?您说吃了好几天的荤,要来点清淡点的?那就请您吃贵州的侧耳根(又叫鱼腥草的,这冬冬据说萨斯的时候, 身价倍增),但是听当地人说,确实有除瘟邪的功效。贵州的侧耳根吃的是根(四川吃的是叶), 侧耳根洗净, 水焯一下, 然后加辣子和酱油凉拌而成。 明天继续,冬季荤菜推荐。 12)关东煮,茶叶蛋, 馅饼 冬天来了,日本的大大小小店里开始卖关东煮的材料,或者是现成的。最喜欢的是那些晚上推车子出来的小摊子, 看着有人坐在红色的帐篷里面,有种温暖的感觉。日文里面叫ODENN, 关东煮起源于东北的“火锅子”,后来流传到日本的关东地区,因其汤头和蘸料特别丰富,自成一格,俗称“关东煮”。煮在里面的多为海鲜鱼肉丸子,魔芋块, 鸡蛋,还有萝卜。猫最喜欢吃里面的萝卜,萝卜因为吸收了海鲜的鲜味, 变得很好吃(大概这是荤边素的特色吧)。 提到关东煮就会想到大学的时候,冬天,寝室里面大家都窝着不肯出去, 而且后来老油条了, 除非关键时刻, 否则不出去占位子自修。冬天在寝室里面混战,拱猪, 大怪路子, 120分。一般一局下来,换人,输的人负责出去买夜宵或者点心。大家经常点的就是关东煮, 茶叶蛋,还有馅儿饼。 关东煮算是高档的了,一般买得多的就是茶叶蛋,馅饼(馅儿是卷心菜和肉糜的,后来随着物价涨起来,它的价钱也飞涨,卷心菜的比例也是越来越高)。卖馅儿饼的夫妻发了财, 从一个饼撑扩充到了5个不说,还请了帮手。 等猫大学毕业的时候,他已经把店开到校外的居民区了。猫现在在家自己做,发现很容易,只是当年怎么没有想到自己开呢?哈哈。 茶叶蛋的味道一般,老板娘只往里面加盐, 茶叶,香料和酱油都不肯多放,也不愿勤换汤底。后来老生多不愿意光顾。再后来,管宿舍打扫的大妈,在宿舍里面开了摊,卖茶叶蛋和关东煮,还有方便面, 比较的公道一点,而且便利,大家就直接下楼买。没过2个月,估计是没有把后勤的人搞定,大妈被辞了。我们又只好往外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