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结同性恋(5)成都,Gay都
文章来源: 老X2021-12-13 11:01:23

纠结同性恋(5)成都,Gay

(老X)

      当年听到中国媒体称成都为"Gay都"时,并沒有感到特別的吃惊。因为经常回成都休假,对成都的同性恋群体早有所闻,而且对同性恋聚会的场所也早就有所目睹,像成都最为热闹繁华的购物中心太古里的星巴克及散落在其四周的众多啡啡馆,西玉林街边的许多小酒吧,都可以目赌同性恋们之间毫不忌讳的爱媚行为。好像同性恋在成都也是一种时髦,追求的是西式咖啡、酒吧之类,我就从来沒有遇到过在成都诸多茶馆里玩的同性恋。

      在今天的中国,你可能早就发现同性恋现在已经非常的公开、而不再像二、三十年以前的那样躲躲闪闪。

      据说中国的同性恋早就认知成都是中国Gay文化的中心,就如同美国同性恋认知的旧金山。虽然这两个城市相隔十万八千里,但它们有一个很重要的共同点,即社会对多元文化的认可和包容程度,远远高于其他別的城市。成都的大学生的同性恋比例也比中国其他城市的大学生要高出好多,就是因为很多同性恋的学生本身就希望到成都这样的宽容环境去谂书。对他们而言,在成都上大学既能学知识又能夠发展自身的同性恋个性,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我就知道一个从成都某高校毕业后到美国H校读研究生的同性恋男孩子小K。当他在青春骚动期认识到自己是同性恋时,完全不敢公开,就下死工夫学习,以掩盖他的同性恋事实。结果一不小心,把自己操练成了学霸。大学他完全有机会去上北大、清华之类,但他义无反顾的选择了Gay都的学校。不奔首都奔Gay都,好让自己学习之余,能夠有可以足膝谈心的圈內人士。他曾对我女儿讲,他必须努力搞好科研,因为他需要留在美国。他已经公开了自己的同性恋身份,很难回国去面对自己的父母和亲朋好友。更重要的是,他的同性恋身份使得他几乎不可能在国內找到他热爱的科研教学(Academic)工作。这里也说明了一个基本问题,同性恋在今天的中国无论是社会與论还是工作就业,还很受歧视。我想小K作为圈內人士,对中国大陸同性恋的生存状况,肯定比我们这些圈外人士更有发言权。

      不管怎么说,作为一个老成都,我还是更情愿成都的金字招牌,"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继续让全世界的华人为之激动,而不希望Gay都的名号去抵毁这金字招牌,毕竟"人间正道是沧桑"。

      记得中国某机构曾就中国同性恋状况做过一些调查,并得到了一个很有意义的调查结果:当家长们得知自己的孩子是同性恋或表现出同性恋倾向时,家长对孩子的第一句话,几乎是高度的一致,孩子"咱赶快去看医生吧"!

      就这样一句非常简单的话,基本上概括中国民众对同性恋的认知:病!

      这话听来还真有点不可思议,因为至少在今天的美国社会,民众基本上认可同性恋是一种复杂的(生物因素的)自然选择,同性恋者不是病人。至少在我知道的每一个同性恋者,还沒有听说他/她认为其是因病而致同性恋,也还沒有听说他/她因为同性恋而去看医生的。就此一点,咱中国社会对同性恋的认知可又比美国落后了若干年。

      更甚,中国的家长对自己孩子是同性恋的反响大都是不认可,即绝对不愿面对孩子是同性恋的现实而施压孩子,总想让孩子收回其对同性恋的声称。

      比如我在国內有一非常熟悉的人士,她的独子自己开公司,而且事业有成,至今已经四十出头但还沒有女朋友。用她的话讲,她儿子是全力投入亊业,无瑕顾及个人问题。但有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她儿子和他的生意搭檔、也是一位单身男士早就合伙买了房子同住在一起。用她的解释,这是为了方便生意上事,住在一起便于勾通,而让公司经营更加容易,是一双贏的模式。其实大家伙都知道这就是那么回事,只是沒人愿意点穿而已。可她就是不愿面对现实,还不停的张罗朋友给他儿子介绍女朋友,当然这都是没有结果的结果。她儿子很孝顺,用赚来的钱给她买了一套大房子。在她请朋友们吃饭炫耀其新宅后,她的一朋友对其他人讲,孩子都病成这样啰,还是先给孩子看好病再来炫耀吧。这就是上面提及的典型式中国思维,同性恋是一种病。

      细想一下,咱国人还真是如此。总体而言,国人对同性恋的认识,至今基本上仍然停留在这是一种病、心理上的疾病的阶段,这同中华传统文化历来趋于保守有关。接受外来文化进步的东西、科学的东西,始终都需要发扬光大。闭关自守不仅害国,也會害人害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