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三十年(二)
文章来源: 老X2007-10-01 21:15:25

恢复高考三十年之感慨

老 X – 于是 2007 年夏末

. “你还想不想考大学

上一段 , 简单的描述了 1977 年恢复高考给中国大地带来的震撼,给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知识青年,贫下中农带来的震撼。可以说 1976 年“文革”的终止,拯救了几于毁灭的中华数千年的文明历史,而 1977 年“高考”的恢复,则是把中华数千年的文化从破产的边缘重新激活。

回到城里一段时间了,每天都是非常紧张的复习,无休止的做着通过各个渠道得到的各种各样资料的题目。那时的生活是紧张,激情,满怀信心。紧张,是因为感到时间的紧迫,仿佛考试就在明天;激情,对突然而自的机会,心里是总觉得一切还好像是在梦中;信心,从来就没有怀疑自己的能力,立既就像已经触摸到光明的未来。三十年已经过去,现在真的希望还有百分之十的,三十年前的那种激情。过去的不会再来,经过三十年的漫长“炼狱”,目睹了众多历史变迁,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今天的世界已远非三十年前的世道。就是我们这些所谓的“过来人”,每天,每时,每刻仍然在面临着不同的挑战。这就是三十年后今天的社会特征:在竞争中求生存。这也应了我的人生哲学:向前看,千万不要躺在历史的辉煌上自喜;常回首,重新激发对未来的信心。

因为这次高考是十多年来第一次,加上国家放宽了限制,使得报考人的年令成为了历史上的最大跨度,从十三,四岁的在校“青沟子”娃娃, 到三,四十岁混社会的“老果果”,都遥遥欲试,正可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那段时间,中学,大学可真正成了社会的中心,各式各样的大课讲解考试要领。还记得去过两次在大学礼堂听复习政治的讲座,人山人海,礼堂的“ 27 X 40 ” [1] 是对号入坐,过道也站满了人。于我而言,觉得没有什么帮助,但又不能让老父失望,毕竟听讲票是发到家里的,生怕我不去会失去什么重要的东西,以此而失去高考。况且那时还没有一点关于高考内容的消息,人人都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状况。去到那儿,便同一拨儿时的,中学的狐朋狗友在外闲聊。当然主题是不可能走样的,两个字:“高考”。现在回想起来,课前课后礼堂外,三人一群,五人一堆,嘈杂的声音,远胜“麻雀嫁女”,热闹非凡,如同农村区里的赶大场。不过两者有着竣然不同的目的,前者求知,后者找钱。(从我认识的知青里,场场必赶的大多是去“找钱 ”的。当然这里边也有很多辛酸的故事,所以至今,我对当年知青朋友的行为是既憎恨又谅解。)

朋友,同学一见面,话不多,总是“复习得怎样?”,“有把握吗?”“准备考什么学校?”之内。记得我当时的心态很平和,中学时数理化就比较好,高中毕业后到下乡这几年也一直在自学,所以觉得那些能得到的复习题都很简单,相对于我常练习的于逃避下乡间在北京前门外旧书店购得的苏联大学考试习题集,更觉得容易多了。加之在学府的环境里,算是高水平的集中地,但在与我交流的朋友中,我还没有发现我比任何人差,这就更给了我无比的自信。不久,试点考试题公布于众,一看题,心里更是放宽了,不过如此。特别是看见数理的所谓附加送分题,更是觉得好笑,稍稍学了一点“樊映川”微积分的人,几分中之内就可以很容易的完成这些微积分,定积分算面积的求解。父亲很是不安,硬把我做好的那些附加题让专业人事给我改了一遍,才放下了高悬五岳的心。

几个礼拜下来,心放松了,人也有点疲乏了,觉得也就那样,也就没了刚回城时那种“拼命三郎” 的干劲了。每天都要浪费些宝贵的时间去读小说,捧起报子也能挨上一,两个钟头。这些都被我那在工厂做繁重冶炼工的老哥看在眼。他,一个仅受过六年小学教育便由于“文革”的历史原因而軼学,对能进学校学习充满了眷恋,在“三班倒” 体力耗尽后,任然干劲十足,激情不下我们这些全职准考生恶补高考基楚。从他的身上,我的确是重新领悟到“有志者,事尽成” 的真啼。正因为这次高考,成为了他的人生转折点,改变了他的命运,创造了他的前途。一天,“是可忍,熟不可忍”,老哥看着我磨皮擦痒的样子,对我大吼呀一声,“像你现在这个样,你还想不想考大学 ”?就这一吼,把我重新从迷惘中惊醒,从此我又在正道上重新起步,马不停蹄的继续向前跑。

[1] 学校大礼堂共有 40 排,每排有 27 个座位。

 请点入我的博客阅读“高考三十年(一)


(待续)
三 . “我肯定考回来”
. “ 注意一下这个地方
. “遭了! 忘了打标点符号
. “这一车人可是国家将来的栋梁哦
. “信不信 , 我要在政审上给你画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