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的地位
文章来源: 涛如云海2007-10-11 14:31:18

中文的地位

 

子健

 

几年前由于业务的关系,我在加国就职的公司邀请国内某大学的教授们来此间考察,需要我们修邀请函一封。教授一再叮嘱,千万不要用中文写,也别用中英双语,甚至连信封上都不要出现任何中文字样。他还解释道,那是因为怕在申领护照等事宜时要受到咭难和不信任。我一边答应着,表示很理解,一边却又感到很难理解,也很无奈,以至于脏腑里都隐隐地生发出一些扭曲和不畅。

本来,外国公司如果能用中文同中方交往,应该认为是出于对中方的尊敬,也反映出中文和中国地位的提高。作为海内外的炎黄子孙,都应该为之欢欣鼓舞才是。可是在这件事情上,我们的母语,在我们的母国,在本应代表母国文化的教授身上,却遭到如此的礼遇。怎能让人不感到莫名其妙呢?

要知道,这里中文得不到认同是以怕不被信任为由的。不管这不信任是针对海外华人的,还是针对国内的教授或是其他人的,都让人感到怪兮兮的。这让我回想起在为父母申请来加签证时,我所写的中文邀请信,拿到加国政府及其驻京使馆都能够得到认可和尊重,毫无问题地得到了签证。怎么同样的中文邀请信中国方面反而不认了呢?是哪一种难以启齿的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

联想到弥漫全社会、甚至侵入严肃学术领域的各种假冒伪劣、坑懵欺骗,这种不信任也算不难理解吧。君不见那老美也开始不信任中国人的托福考试成绩了。可令人不解的是这里的警惕性一见到外文就化解了,这里的信任一见到外文就能确立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中文到底怎么了?中国人都怎么了?

联想到另外一件事,也让人深深感到某些国人的麻木和可怜。在那昔日饱受洋人“华人与狗不许入内”之辱的大都市,如今有些国人——很可能都是那些被排斥者的子孙——却又自觉地承担起排斥起自己的父母兄弟的使命来。我到下榻的某酒店大堂服务台索取一张本市地图,却被给了一份英日双语地图。问起服务生,却说没有中文地图,声称这里的服务对象都懂外语的,言外之意只懂中文的人不会、或不配入住这里,脸上带着大都市人对“乡巴佬”的职业性的忍耐。

或许提供外文地图,也算是“与国际接轨”的努力吧?

可殊不知在国际的轨道上,比如在法兰西、在西班牙、在意大利、在加拿大,在英吉利、在美利坚,外文的服务是有优与欠优之别,但从未见到只提供外文而不提供本国文服务的——他们怕是不敢慢待了本国的公民、自己的同胞,或者说他们首先尊重的是自己的同胞,也就是自己。在捍卫民族文化,保卫民族语言方面,他们是很有传统的。

在中国,只提供外文服务而不提供中文服务,只认英文而不认中文,这显然不能算是接了国际之轨。或许这就是所谓“中国特色”吧?怪不得就有出租老外,处心积虑地把公司、产品、甚至姓名冠上一个不伦不类、不知所云的假洋名,等一系列令人涕笑皆非的滑稽剧。

滑稽的同时,也真让人心痛:在这些人眼中,我们的母语怎么竟堕落成了骗子和“文盲”的语言了!

这二年,一部分中国人的钱袋是有了点鼓,中国的综合国力也强大了许多,国际地位是大大提高了。相应而言,以中文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的地位自然也理应提高。没见那欧洲议会的英国佬也极力鼓吹把中文推广到英国的学童中去吗?没见数量空前的老外们为了前程而涌向汉语水平考试的站点吗?

然而,一种民族文化是否能强大起来,怕是不只决定于您是否船坚炮利,是否囊中鼓鼓吧?要人尊重,必先自重;要人信任,必先取信于人。

愿不愿使用自己的语文,确实反映出一个社会自尊和自信的程度。而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自尊和自信当然是要以其社会的行为规范为内涵,以每一个公民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为基础的。就凭着糟践幼儿生命的三鹿奶粉、祸害大众健康的地沟油,怎么能取信于任何人?就凭“让领导先走”的奴才相、“我爸是XX”的权势观,怎么能建立起全社会的公民责任感和平等自尊的意识?

言归正传,邀请信——用英文写的——上的被邀请人名单翻来覆去改了几回,信也打印发寄了多次。不知道教授们是压根就没有动用过邀请函,也没有来过加国,还是把邀请函派了其他不足为外人道的用场,只知道再也没有下文了。再来一点外转:其中一位校长博导,因为贪腐问题和一把手互掐,已经双双“进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