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文章来源: 慕容青草2009-01-16 19:53:18

过去一百多年里有很多人声称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对立的。我在网上曾看到对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间的关系的这样一种介绍:“ 世界上只有两种世界观,一种是辩证法,一种是形而上学,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从根本上对立的两种世界观 。 ”然后,同一篇文章中又写道,“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也是古代辩证法的代表人 物 ”,以及“ 中国古代的很多学派都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例如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 ”。

看了这样的文章之后让我觉得有点意思。且不说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是西方公认的形而上学的老祖宗,而老子的《道德经》则是以易经中认为是形而上的“道”来展开论述的。如果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从根本上对立的两种世界观 ”,而亚里士多德和老子又同是属于是这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的老祖宗,那么岂不是在构造一种历史“阴谋论”,而两千多年前的哲人们不就成为了忽悠两千多年后的世人的大阴谋家了吗?

那么到底什么是辩证法呢?我们还是先从古希腊的辩证法法来找一下对这个问题的感觉吧。关于辩证法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亚里士多德认为那个喜欢说悖论的芝诺( Zeno )是辩证法的老祖宗。芝诺曾经提出了四个举世闻名的悖论如下:

1) 亚基里斯和乌龟的悖论

一日亚基里斯和乌龟来一次赛跑,因为亚基里斯认为自己比乌龟快,所以他让乌龟在比自己更接近终点的地方和自己一起起跑。赞诺在这里提出的悖论是当亚基里斯到达乌龟先前所在的地方时,乌龟已经往前跑出了一小段,当亚基里斯又跑完那小段时,乌龟又象前跑出了一小段,当亚基里斯再跑完那一段时,乌龟又跑出了一段,依次类推,亚基里斯好象应该是永远也无法超过乌龟。

2) 二分法悖论

一个移动的物体要想跨越一段先要跨越这段距离的一半,而为了跨越这段距离的一半先要跨越这段距离的四分之一,依次类推,我们可以把这段距离无限地分下去,所以这个物体需要跨越无限的距离段才能跨越原来的距离,所以它永远也不可能跨越那段距离,所以运动是不可能发生的。

3) 飞箭悖论

芝诺问他的学生:“一支射出的箭是动的还是不动的?”

学生答:“当然是动的。”

芝诺:“可是,这支箭在每一个瞬间里都有它的位置吗?”

学生:“有的。”

芝诺:“在这一瞬间里,它占据的空间和它的体积一样吗?”

学生:“有确定的位置,又占据着和自身体积一样大小的空间。”

芝诺:“那么,在这一瞬间里,这支箭是动的,还是不动的?”

学生:“不动的。”

芝诺:“那么其他瞬间呢?”

学生:“也是不动的。”

芝诺:“所以,射出去的箭是不动的。”

4) 操场悖论

相对于前三个悖论,操场悖论在今天很容易被具有相对运动概念的人看出问题来。它说得是两队在操场上以同样速度相对而行的队伍,在同样的时间里走过了相同的距离,但是他们相对之间的距离的变化却是各自走过的距离的两倍,这对于两千五百多年前还不了解相对运动概念的芝诺来说,感到非常困惑。

而黑格尔则认为 赫拉克利特( Heraclitus ) 是辩证法的老祖宗。 赫拉克利特的两句名言是:“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今天最为大家了解的古希腊的辩证法代表则是苏格拉底( Socrates ),而他的辩证法也被称为苏格拉底方法,主要是通过柏拉图( Plato )写的《对话录》里所记载的苏格拉底与他人的对话表现出来的。苏格拉底的辩证法主要是用于通过理性的讨论来解决不同的意见,并达到寻求真理的目的,它的一种基本方式是通过对话 从一个前提假设得出与之相反的结论,从而证明前提的错误。

从我们今天对古希腊的三个最主要的辩证法人物芝诺,赫拉克利特, 和苏格拉底的了解来看,在古希腊被称为是辩证法似乎是分成了两类,一类是指思维或论证方式而讲的,其特点是揭示出与思考者原来所持的观点相反的逻辑来,芝诺和苏格拉底的论证方式就属于这一类;另一类是指客观世界的特征,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就属于这一类。

到了近代,辩证法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重大变化,那就是产生了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和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尽管黑格尔的一个标记是唯心主义,但是他的这个唯心主义的一个特点是,他认为主客观世界都是由“绝对理念”决定的,因此客观世界的基本结构和人的思想的基本结构是一样的。所以对他来说,研究人的思维也就是研究客观世界。所以,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就这样通过“绝对理念”把主观与客观绝对地联系了起来,随后就自然而然地把在古希腊来说原本是主体进行论证和思维的方法的辩证法和对客观的特性的认识的辩证法统一了起来。

比起古希腊人的辩证法来,黑格尔的辩证法多了这样一些内容:1)量变达到质变,而决定量变到质变的是一个度;而质变也会反过来引起量变。Well,大家可能会说,这种认识古代人也有。不过,古代人可能通常不会把这种认识和辩证法联系上。2)黑格尔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对立面的统一,而事物及概念发展的源泉就是矛盾。3)黑格尔认为世界经历着由低级到高级、由抽象到具体的自我发展过程,是遵循否定之否定的基本形式进行的。4)黑格尔认为对事物不要简单地否定,要采扬弃的态度。



然后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不错,但是不应该建立在“绝对理念”的基础上,而应该建立在唯物论的基础之上,因此马克思就把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克( Feuerbach )的唯物论结合了起来,创立了唯物辩证法。它具有两个基本特征(普遍联系,永恒发展),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五对基本范畴(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原因和结果,可能性和现实性,偶然性和必然性)(参考:维基百科 2009/1/16 )。

在了解了辩证法的一些主要内容之后,我们再回来考虑这样一个问题:辩证法真的象过去一百多年里被声称的那样是与形而上学对立的两种思维方式吗?

我个人的看法是,辩证法根本就是形而上学的一部分。首先,如果西方人说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对立的,那么还稍微有点说的过去,因为西方的形而上学和辩证法都具有比较明确的内容,所以人们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找出两者在某些意义上的不同之处来,然后作出它们是对立的结论来。但是中国人这么说就 不太合适了,因为中国的形而上学本来就带有易经的“形而上”的意思,而这形而上显然是把辩证法包含了进去的。因此,中国人说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对立的,或许在历史上由于国际革命形势的需要从政治上来说是 必要的,但是从逻辑上来说是不通的。

那么,西方人说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对立的在逻辑上就通了吗?其实也不通。最简单的一点就是,上面提到的唯物辩证法的五对基本范畴(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原因和结果,可能性和现实性,偶然性和必然性)都是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一书中重点讨论的内容。至于说,这个世界是否存在永恒的发展和普遍的联系,质和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这也都是形而上学所关心的内容,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人或许对这些问题有不同的答案,但是你不能说对一个问题的不同答案就使得整个学科都成为完全对立了的。如果那样的话,今天的物理学早就应该改名了,因为在过去的两百多年里,世界物理学界不知多少次推翻了原来的理论而得到新的理论。

轻易地把人类文明在不同时期的结果对立起来或许能达到短时期内的政治效果,但是对于一个民族或整个人类的文明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为它可以由于对文明史的切割而使人民的思想受到束缚。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由黑格尔给辩证法加入的新的内容到底有多大奇效。它的核心内容是对立面的统一和否定之否定的概念,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它的对立面的选择却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不具备客观逻辑上的必然性。与之相比,中国的阴阳的概念更加明确,虽然黑格尔的对立统一也指出了对立双方的相互变化和转化,但是用它来解释事物可以,用它来指导事物的话,它对变化的方向的指导意义并不明确。比如说,我们可以用黑格尔的对立统一和否定之否定来解释中医的原理,但却无法在对立统一的原则上建立起一套细致的中医理论来,而阴阳理论则为中医提供了一个明确可行的基础。

应该说黑格尔的工作对于人类认识主客观是有一定的贡献的,但是如果因为它的贡献而否定其它的文明成就,那么它所造成的损失很可能就会超出它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