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教育中的自我教育
文章来源: 若尘liu2010-03-19 12:54:30

一般情况下,当父母是比较容易的,只要你有了孩子你就成了父母,可当个好父母并不容易,基本就是那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自己有两个孩子,一个八岁一个三岁,在教育他们的时候我走入过很多误区,我也在不断犯错误的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进步。下面写的有的是我做到的,有的是我认识到但没有做到的。因此,现实生活中实践与理论还是有差距的。
   
教育孩子是需要不断进修的大课:如果说孩子是计算机的硬件,教育孩子是软件的话,我们买的计算机就是个组装机,怀孕生孩子只是把硬件部分完成了,而软件我们得自己装,而且还得根据机子的配置和自己的需要配备不同的软件,随着硬件的升级,我们的软件也得跟着升级。人不是生来就会做父母,我们得不断的交流,向其它的父母学习,甚至向孩子学习,在交流中我们认识到孩子的多样性和孩子教育的多样性。但有法而无定法,自己孩子自己最知道,任何理论和原则都不要生搬硬套。
   
教给孩子生活技能和生活智慧:望子成龙之心人皆有之,我们都希望孩子们学习好上哈佛耶鲁,棋琴书画样样俱全,蓝球足球样样精通……其实所有的这些多是偏向于生活技能的,而我们同时还要教给孩子们的是生活的智慧。任何人在生活中不可能成为永远的胜者,经常会面临一些痛苦,挫折和失败,我们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坦然的面对困境,开朗的面对生活。在这个方面言传很重要,让孩子们知道挫折和失败也是人生的一部分。身教更重要,如果父母在外有了挫折就回家吹胡子瞪眼,拍桌子砸板凳,拿大人孩子出气的话,孩子也学不会别的(没有说你,我在说我自己呢)。当然,这些东西还需要人生的历练。
   
孩子的局限性及可变性: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让你受不了的“毛病”。我儿子的第一个毛病在午睡前非常不讲道理的闹人,第二个毛病是他突然的很怕生人,最严重的时候是谁家也不去,走路只能走阳关大道,只要一拐弯要去别人家,他就大闹不止。我那时候真是气的牙根都痛,恨不得把他一巴掌打飞了算了。可过了一段时间后,这些毛病都消失了。现在他还有一个毛病是总要爸爸妈妈陪着睡觉,至少在刚上床时要陪一下,夜里醒来看不见也会到我们屋里去找。这个我也曾经挺烦的,因为也只有孩子上床后自己才能静下心来做点事情。可汲取前面的教训,我偶尔会说他两句,但不再发狠生气,也许再过两年就是想让他钻我的被窝人家也不来了。学习也一样,我儿子在学钟表时,总是搞不清楚,笨得吓人,可一旦开窍,聪明起来也吓你一跳。事实上六十进制的钟表与常用的十进制或者百进制有很大的差别,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难度。
   
遗传的力量远远大于教育:我的两个儿子虽然生活在类似的环境中,但他们的性格习惯基本处于互补状态。同样是面对一只粘住的老鼠,老大只能拿个木棍戳一下,二儿子则拿起一块水泥条两下就把它打的鼻口出血。同样是把装满果汁的杯子打翻在地后哭了,老大是出于伤了自尊心而内疚,老二则是骗取同情不要挨训。同样是面对父母吵架,老大会眼泪涟涟的劝架,老二则是自顾自的玩好象什么也没有发生。同样是面对打架,老大总以为打架就是玩而不是打倒对方,老二则是只有进攻没有防守。同样是对于自己喜欢的玩具,老大基本是随变乱放大家都可以玩,老二则是摆放整齐谁也不能动。同样面对一些小的趣事,老大是发自内心的开怀大笑,老二则是不想落伍而跟着别人笑。同样是踢球,老大是放在地上踢死球,老二是把球滚起来后行进中踢球……儿子们身上的差别表明运动能力以及体贴,胆量,大方等性格很多是与生俱来的,教育所要做的就是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扬长避短。
   
孩子的行为和认识有时会高于父母:前几天我的儿子们为了不让我睡觉,又在床上给我剃胡子(参见《儿子喊爹起床招数页面观》),剃完后就在床上把剃须刀打开了,胡子碎沫撒了一床,我正准备发火,大儿子来了一句:“爸爸,这只是个意外,我也不知道会这样,你在训人之前要先平静一下。”小小年纪竟然能说出这样的话,我被一下震住了。儿子说的句句是理,我平静下来之后他也就不用挨训了。但我也学了一招,每当他要生气训我的时候,我也用这样的话还击他,效果之好,可以想象。其实不要觉得我们多活了几年行为见识就一定比孩子们高,有时孩子们在很多方面比我们还要强些。
   
不要把自己的旧情结强加给孩子:我们刚来美国不久,有一天正在看日本动画片的儿子说:“我喜欢日本”。我和爱人几乎异口同声的大叫一声:“你说什么?!”儿子则一脸无辜的回头看着我们。其实大叫之后我马上意识到不对了。在国内那种弥漫着抗日情绪的政治环境已经让我们不自觉的对日本有抵制,因此我对儿子那句“我喜欢日本”一下子接受不了。且不说国内那种政治宣传的对错,至少在美国我们不应该再对孩子有这种教育了。他们有自己的历史环境和使命,我们不能把自己旧情结强加到儿子身上,这不公平。还有一种就是父母的家乡情结,大到中国小到自己生长的那个村庄。我们希望孩子将来象我们一样爱自己的祖国爱自己的家乡。其实我们的爱祖国和爱家乡更多的是因为情感,那儿有着我们太多儿时的回忆。故乡只是祖先漂泊的最后一站,我们从中国漂泊到了美国,孩子们的儿时记忆是在这儿,他们未来的故乡也是在这儿。如果孩子真的有这种爱中国情结,那求之不得,可如果孩子没有,也不要怪他们,应该是正常的。
    希
望感兴趣的父母修改补充,让我们一起把孩子教育这堂课学得更好。

评论选萃:不要让孩子实现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不要让孩子炫耀才艺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在一个电子化的时代做一个喜欢读书的孩子。---引自差它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