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美国之基督情缘
文章来源: 若尘liu2010-03-13 17:04:14

在我还很小的时候基督教传入了我们村,可当时他们那种鬼哭狼嚎的祈祷方式及“你信就上天堂不信就入地狱”的单一直接的劝人信教方式让我避之唯恐不及。到了美国这个基督教发达的国家后,我开始有意识的接触和了解它。原因有二:一是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及拉斐尔的《花园中的圣母》等作品都是以《圣经》为背景,圣经故事可以增加对这些作品的理解;二是我爱人是那种心地善良性情敦厚的人,曾经无菌苗一样纯真的她经常不能调整自己以适应社会的复杂,我希望她能够信教,有这样的信仰会提高她对这个社会的免疫力。

一个星期天的上午在朋友的带动下我来到了一个中国人教会,圣歌响起,我一下就被其大气,悠远和恬静吸引住了。随后的牧师讲道主题是关于感谢圣恩的,具体内容已经忘记,但我当时想起了曾经的路途坎坷,更想到了自己几乎无法承受幸运:上高中,考大学,留校工作,娶妻生子,考博出国……和多数人相比,我并没有多么幸运,特别是父亲的生病和早逝让妈妈还有我和妹妹经历了太多的痛苦(参见我的《感恩篇》系列文章),但是对于我生活的起点而言(参见我的《出生于七十年代的山村》系列文章),我已经在独木桥上走了很远,我对自己拥有的生活十分的满足。我感觉自己走过的路无法简单的用自己的努力来解释,那也许是因为上帝眷顾的幸运…..想着想着,泪水已经纵情流淌。那一次经历是我与圣灵最近距离的一次接触。

我所表现出的这种对感恩的“悟性”及对耶稣基督的兴趣让我有幸被邀请参加了信教人的圣诞节聚会。第一次是到了一个基督世家,在那里我见到了一个为美国的传染病防治做了很大贡献的年过九十的老人(可惜我忘记了她老人家的名字,以后待查知后再补上),她讲述了在自己是如何在信仰的支撑下与爱人时隔几十年后重新聚首的故事。第二次是因为我们在争论有关信基督教的问题时,我严肃的问了一句:“你们这些人里有谁是从内心里真正相信上帝的?”当时很多人都沉默了,而一个朋友声音不大但很坚定的说:“我是真的相信!”她的语气和表情都在告诉我她是虔诚的,我也被她的虔诚所感动,因为那一问一答我参加了那一年在她家举行的一个聚会。

随着参加教会活动和接触到的基督徒的增加,我慢慢的发现教会也是社会的一个子集,那仿佛是另外一个中国人活动中心(外国的应该也基本差不多),它并没有我想象中的特殊性,这些在共同信仰掩盖下的教会成员也与社会上的普通人一样参差不齐,他们有的是虔诚的,有的是有求于上帝而半信半疑的,有的是根本不信而不过是为了传销自己的产品,拉拢自己的客户。我甚至感觉到教会背后的支撑与其它社会团体一样---经济利益,下层的人不乏真心相信的,可上层的很多人根本就是找出冠冕堂皇的理由让别人相信而攫取自己的利益。崇尚简单生活的我,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的团体,我已经开始选择逃避。有人会劝我说:“你信你的,别管别人。”道理上讲是那么回事儿,可现实中我很难做到。

象我这种在国内接受了三十年单一的马列主义无神论教育,从小就没有接触到其它哲学和信仰的人来说,从本质上接受《圣经》是非常难的。随着对《圣经》的了解,我也慢慢的产生了一些质疑和迷惑:(1)我们原罪中很大一部分是缘于我们人类的自大,可中国的皇帝宣称自己是“天子”,也就是上天之子,这是等同与基督耶稣的位置,人类的自大莫过于此,怎么也没有见到上帝对他们一一做出处罚?(2)《圣经》中为什么只有关于人与人的记载,而没有诸如地球是圆的或者地磁的存在等自然现象的记载?因为前者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对错,我们很难对其进行直接的验证。(3)一个没有受洗但严格按照圣经教义活着,一个信了但并没有按照圣经的教义活着,谁最终会得救?前者得救我们就没有必要信教,后者得救的话感觉有失公允。(4)在自然灾害面前,动辄导致成千上万人死亡,可他们的行为及信仰各不相同,上帝为什么对他们赋予了同样的命运?(5)人们常常用《圣经》中不同部分的内容来相互印证,以示其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正确性,为什么不能说这本书本如同其它小说一样,根本就是一个人精心写就的?如此以来不同章节间不也没有矛盾吗?……
       
总之,我十分佩服那些虔诚的基督徒,也十分佩服那些根本不信而表面装的比信的人还信的人,当然也佩服我自己,我在希望上帝用我自己理解的方式管理这个世界。但这并不可笑,因为任何自大的思考和无知的质疑都是在跟上帝发生对话,上帝的胸怀是宽广的。
    此文只是写出我自己的经历及所感所想,但我敬重每一个信教的人,在此无意冒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