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弹部队:对战争的人性思考
文章来源: 若尘liu2010-03-12 09:08:40

在今年的奥斯卡较量中,小成本制作的《拆弹部队》一举拿下了包括最佳导演及最佳影片在内的六个大奖,成为了最大的赢家,它还使得凯瑟林毕格罗成为了第一个站在最高领奖台上的女性导演。可这个片子并不叫好,很多人觉得平淡无奇,甚至有人说它是在为伊拉克战争唱赞歌,因为政治的因素而得奖。
   
其实我觉得影片所要描述的远不止这些,我觉得平淡下掩盖的是战争的真实,是对战争期间人性的思考,它是在反对战争。在凯瑟林毕格罗的镜头里,她没有把电影描述成天使与魔鬼,正义与邪恶的战争,你难以看出她对某一方的同情或者仇视。表面看来她仿佛只是用镜头平静真实的记录着这场战争,可她却是在用士兵的心体验着战争的残酷和对战争厌倦。
   
让我们先看一下配角,在拆弹部队的每一个士兵每天都面临着死亡,多数人对战争的反应是害怕和恐惧,有的天天害怕自己随时会死掉,有的被战友的死时时萦绕脑际挥之不去,有的天天在倒计时想着回家,有的希望离开战争回家生个孩子……这些是为了衬托主角的勇敢吗?不,要衬托也得用敌人而不是用队友。导演是在描述战争期间人们内心的脆弱,是在反映战争给士兵的心理带来的伤害。
   
再让我们看一下主角,片中最象个人物的詹姆斯:一个经常在炸弹面前无畏,勇敢,机智,果断的人,一个拆了八百多次弹还没有死的人。可是导演没有把他描述成黄继光和董存瑞一样纯粹意义上的英雄,你没有听到他“为了祖国和人民,冲啊!”的呐喊;当完成一次拆弹任务时,他穿着拆弹服站在水龙头下,最后颓废的坐在了浴池里,他冲洗的不是身上的灰尘,而是内心的疲惫;当队友告诉他自己很害怕时,他的回答是:“每个人都害怕。”;他当队友问他为何每次都能够直面拆弹时,他的回答是:“我也不知道,我只是不去想。”詹姆斯这个片中战争情商最高的人,其成功之处在于不去想,也许是不愿想,也许是不敢想,也许那是战争给士兵的心灵造成的习惯性麻木。片头那句“在战斗中狂飙突击往往能上瘾,强烈而且致命:因为战争就象是毒品。”也许就是为詹姆斯写的,一个被战争这个毒品麻木的人,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
   
再让我们看一下片中的倒计时吧,倒计时多是体现了人们期待目前状态的结束,体现了人们渴望美好事物的到来。在片子的中间一个士兵曾经说过再有39天就结束了,如果今天不死就还有38天了。在片子的结尾是詹姆斯再一次进入战争,在他的背后写下的倒计时数字是365天。那,是整整一年的时间,可那也仅仅是针对一个士兵的时间。对于美国拆弹部队的倒计时数字在那里?我们仍然没有答案,也许遥遥无期!
   
战争,经常是统治者的政治手段而已,士兵在战争间的特殊使命只是为了实现统治者自己的欲望罢了。用片中一个士兵的话说,“你死了除了父母几乎没有人在乎你!”那些发动战争的人是不会为你流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