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藏传佛教各个教派及黄教六大宗主寺
文章来源: 说话不牙痛2008-03-27 10:37:26
历史上藏传佛教各个教派及黄教六大宗主寺

历史上藏传佛教各个教派及黄教六大宗主寺 经常我们在电影上看到的西藏大喇嘛都是头戴大黄帽, 身披绛红色的僧袍, 而且武功高强。 他们就是西藏喇嘛教中形成最晚的一个教派, 叫格鲁派(格鲁,藏语意为善律)。创建于1409年,是15世纪西藏佛教史上的著名的宗教改革家宗喀巴在推行宗教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宗喀巴生在西藏帕竹政权取代萨迦政权之时,上层僧人不仅直接参与政治、经济权力的角逐,而且生活日趋腐朽,在社会上逐渐失去民心。针对这一情况,宗喀巴以重视戒律为号召,到处讲经说法,著书立说,抨击僧人不守戒律,积极推进西藏佛教改革。1409年藏历正月,他在拉萨大昭寺发起祈愿大法会,这就是流传至今的传召大法会。法会后,宗喀巴建起著名的甘丹寺,创建起严守戒律格鲁派。由于宗喀巴及其追随者戴黄色僧帽,故又俗称黄教。正是黄教创建了后来的达赖、班禅两个最大的活佛转世系统。黄教创建较晚, 金庸的电影作品经常出现头戴大黄帽的喇嘛,显然是可笑的,在宋朝, 宗卡巴还没出世呢。黄教创建后,相继又建立起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塔尔寺、拉卜楞寺,它们与甘丹寺一起并称为格鲁派的六大宗祖寺。

格鲁派的寺院以宏大、华丽著称,均有极宏伟宽大的经堂大殿。他们由一组相似城堡式的建筑群组成, 不像中原寺庙建有围墙, 但又互为犄角, 井然有序, 特别是依照当地地形, 有些依山而建,非常雄伟。

西藏拉萨甘丹寺



  甘丹寺全称直译为喜足尊胜洲,又称噶丹寺。位于拉萨东面达孜县境内的拉萨河南岸旺古尔山坳。明永乐七年(1409年)由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咯巴兴建,为格鲁派第一座寺院。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世宗御赐寺名“永泰寺”。因该教派的僧人都带黄色僧帽,故又称黄帽派,简称黄教。全寺分夏孜、绛孜两个扎仓,僧人定额为3300人。与哲蚌寺、色拉寺合称拉萨“三大寺”。历世格鲁派教主甘丹赤巴即居住在此寺中。寺内主要建筑有措钦大殿、宗喀巴寝殿、羊八犍经院、宗喀巴灵塔祀殿、绛孜扎仓以及夏孜扎仓、23个康村、20个米村,以及佛堂僧舍共50多个建筑单位组成。此外,甘丹寺中还设有九个辩经场,以适应春、夏、秋、冬四季法会和平时辩经的需要。措钦大殿的规模相当大,由108根大柱组成,约1600平方米,可容3500喇嘛在殿内诵经。这个大殿主要供奉弥勒佛像和宗喀巴像等,造型精美,技术精湛。寺内所藏文物甚多,其中以清乾隆帝所赐盔甲和明永乐皇帝所赐锦锻绣塘最为著名,还有保存宗喀巴和甘丹赤巴等遗体的灵塔90余座。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西藏拉萨哲蚌寺

  



 哲蚌寺原名是吉祥永恒十方尊胜州,位于西藏拉萨城西约5公里的根培乌孜山下,海拔3800米,始建于1416年,为宗喀巴弟子嘉样曲法所建。全寺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建筑雄伟壮丽,最盛时僧侣达到万人之众,是藏传佛教最大的寺庙。寺内主要经殿有六个:甘丹颇彰、措钦大殿、密宗院、洛赛林院、郭芒院、德阳院。和四个扎仓(经学院):罗赛林扎仓、古马扎仓、德扬扎仓以及阿巴扎仓。另外寺庙四大僧院中有三个显宗和一个密宗院。哲蚌寺是达赖二世至五世的居所,历世达赖均以此为母寺。错钦大殿可同时容纳六七千人,殿内有文殊像、白伞盖像、弥勒像等,供有哲蚌寺的主要信仰物——右旋法螺。大殿里还保存有一至四世达赖喇嘛的灵塔。大殿3层是强巴佛(未来佛)殿,这尊强巴佛像是当年宗喀巴在世的时候由他亲自开光的,极为著名。寺内主尊佛像有:见解弥勒佛通追、金刚怖、不动佛。还有金写甘珠尔、大展佛芒,和不计其数的各种镀金佛像、唐卡、佛经等珍贵文物。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藏拉萨色拉寺




   色拉寺全名为色拉大乘寺,位于西藏拉萨北郊色拉乌孜山南麓,由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委派其八大弟子之一的释迦益西于1419年建造。是西藏第三大活佛的住锡地。色拉寺占地面积达110多平方米,整座建筑群由佛殿、经堂、扎仓(僧院)、僧舍和康村及策墨林和热振等著名大活佛的剌章宫殿等建筑组成。其中措钦大殿、麦巴扎仓、阿巴扎仓、吉扎仓为该寺的主体建筑。措钦大殿在寺院东北部,高四层,由殿前广场、大经堂和五个佛殿组成。主供强巴(弥勒)佛,高六米,雕塑精湛,神态安祥。西侧为罗汉殿,主供十六罗汉,每座罗汉体内有释迦益西从中国内地带来的木雕罗汉一尊。东侧为大威德金刚神殿,南墙珍藏着永乐版大藏经,这是我国第一次木刻印刷的经书,是明成祖亲自馈赠的传世之宝。藏在措钦大殿的200余函《甘珠尔》、《丹珠尔》经书全是用金汁抄写的,十分珍贵。色拉寺有一个盛大的节日叫“色拉崩钦”,是其独有的金刚杵加持节。每年的藏历12月27日,来色拉寺等待击头加持的信徒数以万计。色拉寺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藏扎什伦布寺




   扎什伦布寺,也称“吉祥须弥寺”,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区西北的尼玛山脚下,由宗喀巴的弟子一世达赖根敦珠巴于1447年倡建。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四世班禅罗桑确吉坚赞任该寺住持时又加以扩建。是历代班禅的驻锡地和宗教活动场所。班禅和达赖在藏教中具有同等的地位。只是达赖多了一点行政权力。 当十世班禅阿耳德尼确极坚赞在世时, 现在的十四世达赖还不敢轻举妄动。全寺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错钦大殿为该寺最早的建筑。殿前有一500平方米的讲经场,是班禅讲经和僧人辩经的场所。大殿内同时可容2000多人诵经。大弥勒殿位于寺院西侧,殿高30米,供奉1914年由九世班禅确吉尼玛主持铸造的弥勒坐像,总高26.2米,共享黄铜231400斤,黄金6700两,是世界上最大的铜佛坐像。历世班禅灵塔大小不一,塔身都饰有珍珠和玉石。每座灵塔都燃点数量不等的大小酥油灯,终年不熄。塔内藏有历世班禅的舍利肉身,以四世班禅的灵塔最为豪华。该寺有脱桑林、夏孜、吉康、阿巴四个札仓(经学院)。此外,时轮殿、印经院、汉佛堂等也颇具规模。寺内还珍藏有历代皇帝赠送的无数礼品。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海塔尔寺




   塔尔寺藏语称“兖本贤巴林”意为“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位于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的莲花山坳中,始修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明万历五年(1577年)落成。因先建塔后建寺,故名塔尔寺。相传这里是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整个寺院依山势而建,依山势起伏,由大金瓦寺、小金瓦寺、小花寺、大经堂、大厨房、九间殿、大拉浪、如意宝塔、太平塔、菩提塔、过门塔等大小建筑,1000多个院落,4500多间殿宇,是一处汉藏艺术风格相结合的建筑群。塔尔寺的主殿是大金瓦寺,面积约450平方米。塔尔寺最宏伟的建筑是大经堂。这是一座藏式平顶建筑,面积达1981平方米。殿内矗立着 108根大柱子,柱子上部都雕有优美的图案,外裹彩色毛毯,并缀以各 色刺绣飘带、幢、幡等。上千尊小七精致的铜质镏金佛像置于四壁的神龛中。经堂内铺蒲团上千个,可供2000多喇嘛集体诵经之用。酥油花、绘画、堆绣被誉为塔尔寺的艺术三绝。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可惜对俺来说, 好像不怎么灵验。 话说当年俺带着俺的前女朋友去那里,在活佛面前山盟也海誓了, 经纶也转了, 可最后还是掰了。


甘肃拉卜楞寺




   拉卜楞是藏语“拉章”的译音,意思是“佛宫”。拉卜楞寺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境内,是历代嘉木样活佛的佛宫,为甘南藏族地区最大的寺院。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拉卜楞寺占地1234亩,拥有经堂6座,佛殿84座,藏式楼31座,佛宫31处,经轮房500余间,僧舍10000余间。此外,还有辩经场、印经院、藏经楼、镏金铜塔等建筑,总建筑面积达40多万平方米。寺内有庄严雄伟的寿禧寺、高不可及的铜铸弥勒佛、金碧辉煌的大经堂、奇巧瑰丽的舍利塔,喇嘛最多时达3000余人。寺院内设闻思、续部下、时轮、医药、喜金刚、续部上六大学院,藏经6万余卷,其中佛教大百科全书200多卷。拉卜楞寺尤以六大学院著称,成为藏传佛教高僧的培养基地,是世界最大的藏传佛教学府。特别是藏医,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听说这次夏河也暴乱了。 夏河县城很小, 沿着河两岸一共就两条大街, 主街主要是政府机关和集市, 对俺的街就是城里的居民了。当年俺去时, 那里的藏民很热情, 不但让俺住他的藏蓬, 还教会俺怎样烧羊粪蛋取暖。羊粪蛋是卖钱的, 一袋大约50-100斤, 当时要卖8元人民币。 要不是住他的藏蓬, 那晚说不定冻死在草原上了。 相对, 俺们过临夏,回民区心里倒有点打触。

上面所说的格鲁派只是在西藏佛教中影响较大的5个教派之一。西藏佛教在到11世纪中叶以后进入各个教派形成时期。相继出现宁玛、噶当、萨迎、噶举、格鲁、希解、觉宇、觉囊、郭扎、夏鲁等教派。后5个教派由于无政治势力作靠山,势小力弱,先后融于其它教派或被迫改宗其它教派,均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

  宁玛派(红教),形成于公元11世纪,是藏传佛教中最早产生的一个教派。由于该教派吸收和保留了大量本教色彩,重视寻找和挖掘古代朗达玛灭佛时佛教徒藏匿的经典,并认为自己弘扬的佛教,是公元8世纪吐蕃时代传下来的,因而古旧,所以称宁玛(宁玛,藏语意为古、旧)。加上该教派僧人只戴红色僧帽,因而又称红教。红教以密宗修习为主,其思想受汉语系佛教影响,与内地掸宗“明心见性”说法相似。今天,红教不仅在中国藏区传播,在印度、不丹、尼泊尔、比利时、希腊、法国、美国也有其踪迹。

  噶当派,创建于1056年。藏语“噶”指佛语,“当”指教授。“噶当”意为用佛的教诲来指导凡人接受佛教道理的意思。该教派以修习显宗为主,主张先学显宗,后学密宗,其教法传播甚广,藏传佛教各教派均受其影响。15世纪格鲁派兴起,原噶当派僧人和寺院,都改宗格鲁派,噶当派从此在西藏社会上消失。

  萨迦派(花教),创始于1073年,因该教派主寺萨迦寺所在地呈灰白色,故得名萨迦(藏语意为白土)。由于该教派寺院围墙涂有象征文殊、观音和金刚手菩萨的红、白、黑三色花条,故又称花教。花教在形成教派体系、扩大宗教影响、伸展封建势力过程中,出现过历史上著名的“萨迦五祖”。其中,萨迦四祖萨班贡噶坚赞,1247年被元朝统治者召于凉州,商洽西藏的归属。之后,萨班联络西藏各个封建势力归顺蒙古。萨班去世后,萨迦五祖八思巴又成为元朝中央的高级官员,受到元朝皇帝极大的恩宠,被封为“国师”、“帝师”、“大宝法王”,萨迦派也由此成为元朝在西藏统治的代表。明朝,萨迦派高僧贡噶扎西前往南京朝见永乐皇帝,受封为明朝三大法王之一的“大乘法王”。

  噶举派(白教)创始于11世纪,重视密宗学习,而密宗学习又必须通过口耳相传,故名噶举(藏语口传之意)。因该教派创始人玛尔巴和米拉日巴在修法时都穿白色僧裙,故噶举派又称白教。白教最初分香巴噶举和塔布噶举。香巴噶举在14、15世纪衰落,现在谈到噶举派,一般就是塔布噶举。塔布噶举实力雄厚,支系最多,其中一些不是直接控制过西藏地方政权,就是独占一方的封建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