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切磋磋 2 】我爱学长,我更爱真理
文章来源: 阿义2010-10-03 12:19:40
我爱学长,我更爱真理 ——切切磋磋(2)
 
向悉采心 、吴越 、板板、网乐、付明泉、Sunflower28 、林夕雨山 。。。及所有原创版新老朋友致意!

本文关键语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我爱学长,我更爱真理;

我倾羡好的作品、人品和网品;

》 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我的评论不代表真理,但我要探索真理;

》 好的文艺评论既要高屋建瓴,又要走入人群;

我是个既搞创作,又写评论的“双面谍”;

》 我既要“昂扬” 文学批评者的独立人格,又要跟YC 笔友广结善缘;

艺术不等于情感,而是情感的形式—— 艺术是情感的对象化形式;

悉采心笔下司徒慧、雨囡的情感生活是浓缩提炼的、精心策划的、波澜起伏的;

审美或鉴赏既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而是“主观表象为客观”;

一千个人看哈姆雷特,只有一个八九不离十的哈姆雷特;

吴越《中国玫瑰》的小薇是怎样一个人?结论就在众多批评家大概一致、富有“主观普遍性” 的文论里


引言:
拙作《人生若只如初见 - 我在原创版与笔友切切磋磋(一)》发表后,我想我要不要再写下去呢?回答是肯定滴!先是河斑、世人和众网友的写帖鼓励,随后是被点评的几位网友的反馈或现况——

( A 盈香淡淡的跟帖说 ,义哥推荐的连续剧找到了就看,题材看起来不错,希望有一天自己的文也能跟电视剧一样让读者欲罢不能。我说,你的作品一定能跟那些个电视剧一样让读者欲罢不能的!果不其然,盈香淡淡新发的短篇《有多少爱可以重来(上)》又被 YC 网友热捧了,我跟帖说:“原创版很少看到短篇,短的是最难写的,你写的人物形象蛮鲜明……”端看她在下篇如何出彩吧!

( B ) 心灵泉在随后发表的文章里说: “ 有阿义和其他跟他同样的,说话言之有物又抱着一片热诚的文学批评者,我们难道不愿意从他们的评论中吸取一些有益的东西么?”这种勉励让我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文学批评者”一下子放宽了心! 心灵泉还在《 写手对自己作品的读者反映要有清醒的认识》一文中向大家介绍说 : “我的《不想分手》写老一辈凤凰男与孔雀女的情感纠葛,原是剧本……为了在原创贴出(我发现这里没有剧本),我匆忙之间将它改写成小说,只不过把场景部分去掉,把那些跳跃性的对话连接在一起……改成现在的模样,还真是对话太多的流水账呢……也实在对不起读者,这都是以后再修改的事了。”我马上说出平日想说却轻易不敢说出口的话:“原来是这样!怪不得对白多而场景少呢,并且刚挂的这篇三处转换人物都没有标段或分隔,容易让读者跟丢 —— 此供您参考呵。” 我还建议道,希望作者经常出来做些创意介绍或自评,张爱玲就专文评过她的《倾城之恋》滴, 心灵泉说她就想这样做。

( C )至于秦无衣, 请大家继续看他的《回国杂记》系列吧,我在《旧香残粉似当初 》一文下的“点评”是:“紧扣‘旧香残粉似当初,人情恨不如’来写,跟读,学习 ing !”

现在进入正文。此番说到亚里士多德 17 岁便进入师门,跟随柏拉图达 20 年之久。亚里士多德对老师很崇敬,师徒二人也是好友,他曾写了一首诗赞美柏拉图:“在众人之中,他是唯一的,也是最初的……这样的人啊,如今已无处寻觅!” 但在追求真理的征程中,亚里士多德却非常勇敢、坚决地批评他老师的错误和缺点,在哲学思想上还与恩师分道扬镳,于是有些人就指责他背叛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回敬了一句流传至今的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秦无衣、 心灵泉、 盈香淡淡、安琦吴、悉采心、板板、吉庆有余、川晔、梅兰松竹、阿葱、 movie_reivew ……都是我的学长或同学,我倾羡他们的作品、人品和网品,但在文学批评的道路上,我深知“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要是评论到你们这些个大作的不足之处,敬请见谅呵!

因为我爱学长,我更爱真理!但我明白我的评论并不代表真理,也不是什么标准,我一是要探索真理,探索与文学创作有关的美学、文艺学、文艺心理学的真理;二是要抛砖引玉,希望原创版有更多的仁人志士大规模地参与真正意义上的文学评论,作者则要反省再反省,以全面提升大家的创作水平;三是我会接触到部分真理,这就像我在一片汪洋中航行,天上有鸣雷,海上有轻浪,但只要鼓帆摇浆,不舍昼夜,孜孜以求,总能抵达一抹葱茏的小屿岸,踏上坚实的土地……我所侥幸了解到的部分文艺学真谛或许对一些写手有启发,对我自己,则是一种“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磨砺。

而要做一个够格的“文学批评者”,我知道自己要做的事儿挺多,要负的责任特重(也着实是吃饱了撑的没事找事,自讨苦吃):(一)、要保持并提升“独具慧眼”的艺术鉴赏力、洞察力、嗅觉,抢占道德、艺术、审美的制高点,这就要多看文学原著、文论、影剧,及原创版各位的作品;(二)、要注意这种“独具慧眼”的主观性要尽量符合大众口味和普遍“网情”,既要高屋建瓴,又要走入人群,主观的评论要有客观性(即康德所言“主观普遍性”、“主观表象为客观”,下文还将涉及),这样才能掌握文学批评“合适”的“度”;(三)、要恰如其分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我现在是个什么人涅?哈,是个道道地地具有双重身份的“双面谍”,既搞创作,又写评论,不像国内有些评论家,远离创作群,将自个儿束之高阁,得罪了谁,评错了谁的作品都没关系,也有些作者光顾写作不评论少揽事,我现在是把自己推到风口浪尖上了,人怕出名猪怕壮,出头的椽子先烂啊……得,想清楚了也就坦然了,最坏的打算已经有了,哪天在 YC 混不下去了,我就溜之大吉,人间蒸发啦!

现在就让我挑战自我,挖掘潜能,试着做做看,请大伙儿留意:我既要“昂扬”一个文学批评者的独立人格,又要入乡随俗,跟 YC 富有创作精神的笔友广结善缘;既要“傲视群伦”、拥有较强的 X 光似的艺术透视精神,又要保持普通读者、一般写手宝贵的艺术直觉;既要评论他人的作品,从中汲取营养,也欢迎大家评论我的作品,说三道四,品头论足。好了,言归正传,今天来公布对两位作品的跟帖和议论——

一、结识悉采心,在她的长篇小说《 不离婚的女人》后 跟帖及议论:

 我与悉采心的结识实属无意。那天( 2010 年 8 月 31 日),我发了一篇在拉萨过沐浴节的文章,有人在下面跟帖里俏没声儿地说:“贴张照片吧,就文里倒数第 N 段写到的……”我想这是谁啊,倒数第 N 段我写啥啦?原来我写道:“河岸下有个女人三十出头,飘了一头细碎的黑发,一对胸乳象扑窝而出的白鸽,小肚皮浑圆又结实。”嘿,这照片我哪里找去啊,况且这时我连贴图都不会,嘿嘿哈哈上来就说,看左边贴图帮手,连看三遍……:)后来我把拙著中一张综合图照给贴上去了,引起网友的一场小小骚动,看热闹的人挺多,这就让我记得悉采心了。
 
我先读到的悉采心的作品是《小说连载:不离婚的女人(21.欲说还休与欲罢不能)》。当时跟帖说我 被她以下的文字所感动:“司徒慧读着读着,心便像掉到油锅里似的,一阵阵地受到煎熬,脸也像沸水中的鲜虾一样,白一阵红一阵的。 想老婆孩子远隔重洋……”司徒慧何许人也?他在大陆干了什么亏心事?相信长期跟读 悉采心长篇的人比我了解。悉采心的回帖非常风趣:“ 阿义多提意见,温和地诚恳地委婉地先褒后贬低先扬后抑地,过节了(指中秋节),油嘴滑舌一下,谢谢你。”后来她在我的长篇拙作《 百万山庄》后留贴,夸了夸说,“ 红苹果似的藏妞” 这句话勾勒度很高,一下子把藏妞的样子写活了——我心里喜滋滋的。又一次,悉采心 在“ 江涛走火入魔,从复制羊想到复制邓小平”一章后留言说:“ 江涛博古通今,奇思非凡,看看阿义怎样继续塑造他: }} 顶!”——这下子把我搞得心理压力挺大,好几天都不敢发稿了,只在那里改呀改。

卡西尔在《人论》中指出:“艺术不等于情感,而是情感的形式。”往深里说,做个准确的表达,艺术应是情感的对象化形式。这里要特别注意,艺术,尤其是文学作品的主要内容是情感,而非逻辑思维、主观意志;这些情感是对象化为文学作品特有的台词对白、肢体语言、情景描写、心理刻画等等表现样式的。相信时光的长河缓缓流淌,在悉采心的心际间留下无数情感的印记,她要是“个人传记”或流水账似的做些编撰,非要让我们头皮发麻发胀不可。现在我所看到的司徒慧和雨囡的情感生活是浓缩提炼的、精心策划的、流光溢彩的,波澜起伏的,它使我观照到人的灵魂与情感最深沉、最多样化的运动,这些运动的形式、韵律、节奏是不能与平日任何简单情感生活同日而语的,这是生命本身的动态过程,是在相反的两极——欢乐与悲伤、希望与恐惧、狂喜与绝望、欲说还休与欲罢不能、赴约与失约(参见作者所有章节的标题)……之间的持续摆动过程,这就使情感有了审美形式,也就是把它们变为自由而积极的状态。在悉采心的作品中,情感本身的力量已经成为情节、细节的构成力量。

我们来看《不离婚的女人》“ 24. 伤手与红袖 ”一章的上半部分,短短的 1070 字里有五处惊涛裂岸、峰回路转的情感 流程的 描写,无怪乎读者会紧紧跟读:先是电话这边雨囡听到一个女人让司徒慧带她上厕所,惊呆了,默默地举着电话,任凭丈夫“急中生稚”地撒谎;接着,司徒慧撂了电话,雨囡跌入了肃寂中,带着大敌当前的恐惧;再接着, 雨囡送孩子上课回来,天在下雨,她把头埋在方向盘上,让决堤而出的泪水汩汩而下;后来 , 不知过了多久,雨囡哭出了透亮,擦干了眼泪,决定要跟司徒慧 “ 面对面 ” 问个清楚;最后,雨囡还没来得及想个清楚,就见后面的车门开了,下来个男人——是喜是悲,是进是退,她望着意外而至的远溟山,心中痛苦而焦急(这一段突然跳掉了,我没看明白)……此章下半部分写雨囡和远在大陆的 司徒慧对质,开头描述司徒慧的心理活动,准备如何圆谎,再写夫妻间在视屏前嘘寒问暖,就在这时,最刺激、最让 雨囡崩溃 的画面出现了: 就在司徒慧说话的空当,虚掩的门缝里,细细巧巧地进来了一个身穿红色唐装的女人。司徒慧只盯着屏幕上的雨囡,以及她纤长而又带着几处伤痂的手,没注意到,那个“唐妆女”已跷着脚来到他的身后,一把搂住了他……

由于篇幅限制,我无法对悉采心的佳作再做分析。现在提几点我留意到的问题:一是在编写以上情感流程的时候,我逐字逐句地阅读着,突然发现悉采心的某些描述还可凝练些、圆润些;二是在篇幅上,我关注作者现在到底要写几十万字,篇幅太长会不会淡化如此浓洌的感情美酒(苦酒)?三是情感 两极化或多极化运动的 司徒慧、雨囡的性格命运最后会有怎样的归属?我记得悉采心说的那句话“ 尝试着把文字当成犁头, 扎实地行走在小说中”, 将于与网友一起静静地期待呵期待。

二、吴越长篇小说《中国玫瑰》之跟帖,及对文论的议论:

 前文说过,我是最先在“文学城”注册的三十个博客之一,但原创版,则是初来咋到。我看 吴越长篇小说《中国玫瑰》时,快到尾声了,我在文后跟帖说:“ 独特刻画的细节是 吴越 小说成功的关键之一;另外,我看到你的文笔象《老人与海》似的洗练,一句跟一句,句句无废话,有内涵。”这几句评论,是我在读板板文论《细节的魅力中国玫瑰读后感》( 09-15 )时再次想到的,汉代蜜瓜跟帖说:“虽然千回百转却绝不罗嗦”,板板则更简洁地总结道:“ 美丽而又简洁 ”。

吴越《中国玫瑰》登载完毕的时节,是付明泉以他敏感的艺术嗅觉和思辨性翠鸟初啼他《 < 中国玫瑰 >--- “ 在爱的边缘的天使女孩 ” 凄美的爱情故事》( 09-15 , 12:21:56 ) 的文论,此文创造了付氏文论杂感的最高阅读率(统计不太准确)。随后是网乐、 Sunflower28 、 Klein-pig 三篇颇有分量的评论。

我在网乐《一枚青橄榄 – 中国玫瑰读后感》后跟帖道,“ 一枚青橄榄 ” 的比喻用得好,这是自己会写作的人写出的 “ 读后感 " ,非同凡响呵!接着,我在 Sunflower28 的《评 < 中国玫瑰 > 》后跟着说:“剖析得这么细腻,让我更了解吴越作品了,顶!特赞‘表扬公开,批评关起门来’,加一点:小批评公开也无妨!另外,提两点商榷:1 、文学应是“表现”情感的;2 官场也有文学,不知您看过《驻京办主任》没?” Sunflower28 客气地回帖说:“谢谢指正,记得是情感啥啥的。本想发给您审查一下,又怕麻烦您,就算了:)”这“审查”两字我可担当不起啊,哈哈。又看到 Klein-pig 的《 < 中国玫瑰 >--- 吴越的小说美学》,我在后面说:“您这篇写得相当有水平,大顶呵!不过 “ 小说美学 ” 这一点尚可展开 ……” Klein-pig 则思索着:“改成 ’ 吴越的小说美感 ’ 是不是会更合适一些?”最后是林夕雨山撂笔后新写的 《 < 中国玫瑰 > --- 没有自己房间的女人》文论 { 09-17 } ,网友们讨论很热烈,新创了一个阅读高峰,我的跟帖是:“ 首先欢迎你回来!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YC 最精彩!顶你的独特观点,很有见地,让人思索。”

这里要谈到文学及艺术审美、鉴赏或批评到底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抑或是主客观的统一?为什么一千个人看哈姆雷特,一千个人读吴越,会有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或小薇( 《中国玫瑰》的主人翁) ?这个争论了上千年的问题,我以为康德给出的答案最智慧。康德在他的《判断力批判》一书中极其精辟地指出(虽然有点晦涩拗口但一定要读):“在鉴赏判断里假设的普遍赞同的必然性是一种主观的必然性,它在共通感的前提下作为客观的东西被表象着。” 这就是说,审美或鉴赏既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也不是什么主客观的统一,而是“主观表象为客观”,或是“超功利非概念无目的的主观普遍性”。

这里有两点要特别注意:其一是,你鉴赏吴越作品必定是你的主观鉴赏,所以一千个人会有一千个看法;其二是,你鉴赏吴越作品必然有人类“共通感的前提”,还受“普遍赞同”的影响,事实就是这样——你被吴越作品主人公小微的命运所打动,与生俱来的同情心、共鸣感全跑出来了,你还看到网友高阅读率的“普遍赞同”或“网情”,你还参考了别人的文论,如此这般写出来的文论必然具有“ 主观普遍性”,也就是“主观表象为客观”,所以,我要在“ 一千个人看哈姆雷特,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名言后补充一句:“一千个人看哈姆雷特,只有一个八九不离十的哈姆雷特”,他首先是一个身著黑衣、一脸肃穆的忧郁王子,往深里分析,他还是一个为高贵文雅、纯洁优美、勇敢坚强,兼具热情和理智,拥有平等和尊严的人文主义理想信念献出了生命的人。那么吴越《中国玫瑰》中的小薇呢?她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结论就在众多 批评家大概一致、富有 “主观普遍性” 的文论里,由于篇幅限制,此不赘述了。

* 就此建议班竹在左侧“海外原创讨论”栏目“小说连载”下新辟一栏目“文学评论”,将原创版众多“兼职”批评家(评论家)的文论长期贴在那里分享,特别提醒要贴“池莉之所以”那篇上好文论。
 
**累了,困了,歇息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