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第一次咨询服务
文章来源: JustTalk2019-10-17 12:18:22

第一次与不熟悉的年轻人交流,感触颇深。得意

周六晚十点多,回国探亲的朋友打电话过来,说单独留在美国的孩子有点问题,想征询一下我的意见。短暂交流,朋友其实和我持有的想法是一致的,但不知道怎么说服孩子,问我可不可以直接与孩子谈。

我说:“如果孩子愿意的话,我可以试试。”我当时觉得肯定没戏!15岁男孩,见过一次面,打过一声招呼,怎么会同意和我通话?几分钟后,朋友说孩子愿意,我是即震惊,又兴奋,不过更多的是紧张。呵呵

我家俩娃都已经是teenager,和他们交流不少。我也经常跟女儿的一个朋友聊天、探讨问题。但通过电话来试图说服一个几乎陌生的年轻人,还是人生第一次,实在没谱啊!

孩子比我大气,主动先讲了自己的情况。

周五傍晚,学校橄榄球活动,观看的学生、老师、家人挺多。没注意什么时候,看台上有两个亚裔面孔的学生,合举着一面中国国旗在晃来晃去,吸引大家的注意。孩子边上有人嘟囔,“那两个人举着中国国旗干什么?”、“什么意思啊?”、“这是什么古怪行为?”、“这跟中国有什么关系啊!”......

面对周围人群的反应,孩子有点尴尬,觉得这个行为给我们华人形象减了分,问我该怎么办。我还没有想好该怎么开口,他又主动说,“阿姨你先听听我的想法吧。”

孩子想写一封公开信,表明自己也觉得这个行为不合时宜,再把这两个举旗的人教训一番,同时,对因为这个行为而感到愤怒、难过、受伤害的人们表示真诚道歉。

我当时一听就急了,“你凭什么去道这个歉?这事儿也不是你做的,你道歉是出自何方?再说,你有什么资格做这个道歉?况且,我们并不知道朋友、同学们心里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很可能当时觉得这俩人的行为怪怪的,但过了也就过了,你现在又跳出来旧事重提,把事情扩大,到底是提升中国人的形象,还是在诋毁中国人的形象?”当然,我说话的语气和用词是相当的和缓,没有流露出“气急败坏”的情绪。

我一向是遵循“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息事原则,近些年读了《道德经》,更加深了这个理念:越是不喜欢的事,越是要尽量不关注、不强调、不讨论。任何关注,不论是支持还是反对,都会将事件升级、扩大、拔高,逐步趋向极端。(针对孩子们的“缺点”,父母亲也要尽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果再能够发掘出“缺点”中的亮面,那就更好了!)

于是我们俩开始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争辩,一个小时,谁也没说服谁,最后我选择放弃。我说:“你主动联系我,想要听取我的意见,但我现在的感觉是你在力求说服我,希望我认同你的想法和做法。我明确地跟你说,你的想法和做法我都不认同,如果我是你,肯定不会这么做。但你也有你的独立性,你如果坚信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可行的,那就按照你的决定做吧,看看会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反正你还年轻,有的是时间可以重新爬起来。”

说的时候没有仔细想,现在回味这段话,觉得蛮有意思:我完全不认同他的决定,但尊重了他的选择,提醒他考虑行为结果,并警告他得承受的后果。当时我说得很慢,微带一点无奈的情绪,完全没有想到这成了我们交流的转折点。孩子立刻问我:“阿姨,那你说我该怎么办?”

后面的一个小时基本上就是他问我答,然后一起分析、完善。孩子考虑得非常周全,大致探讨的有这些,( )里是我当时表达的基本观点: 

  • 我对这个事件的感受是什么?(调皮的年轻人做无厘头的事)
  • 猜测一下他们举国旗的动机是什么?(我不猜测动机,我倾向直接问。更何况,热血青年做事,很多时候只是热血,很可能没有仔细想过动机)
  • 对于周围人的反应,我们该怎么做?(不做什么)
  • 如果周围的人直接问,我们该怎么回复?(说说自己的感受即可,不过是年轻人瞎闹)
  • 第二天上学如果有人嘘,我们该怎么反应?(没有拉着我,对着我的脸嘘,不理会)
  • 本来要好的朋友变得冷淡了,怎么办?(有机会问问他们为什么,了解+理解)
  • 如果有陌生同学的咒骂,怎么办?(没有针对性的,不理会。如果真的是面对面对峙,可以心平气和地问问他们为什么,仍旧是了解+理解)
  • 是否可以找那两个举旗的孩子?(可以)
  • 可不可以棒揍他们一顿?(不可以。别人做了让自己人不开心的事,如果我们以报复、教训为由,也去做的让对方不高兴的事,其实我们跟他们并没区别,完全是同一类人。如果能够让对方心平气和、心服口服地接受我们的观点和建议,这才是智慧。继续了解+理解)

两个多小时的对话,我也领悟多多。

  • 当孩子对自己的决定不是很确认而询问建议时,其实潜意识里是在寻找他人的肯定。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有前面一个小时的争辩,孩子极力为自己的观点辩护,就是希望得到我的认可。其实每个人都是这样,心中的小希望会因旁人的认可、支持、鼓励而越来越膨胀!
  • 争辩时清晰表明自己的立场,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观点没有得到他人的认同。当我决定放弃继续说服,而是尊重他的选择,让他按自己的想法行事时,孩子不由得乱了阵脚,因为他没有得到确认,又回到了原点。无奈之余,只得放下自己,真正地开始听从我的建议。
  • 尊重对方的观点和选择,并不是简单认同,更多是在不认同的基础上,不强迫孩子改变自己的观点。单纯的认同,直接说“你的方法挺好,去做吧”,对我来说是不负责任的宠溺,不利于孩子成熟。争论、思辨,可以帮助孩子思索、反思,进而建立自己的观点,造就独立人格。
  • 子女教育里一再强调的同情心理,我还有待加强。这次我基本上是纯粹的以理服人。幸亏孩子比较大度,不急不气,否则恐怕早已一拍两散。

前两天朋友还在说,“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行千里路不如阅人无数”。的确如此,每一次跟人交流都能够让我有所成长,感恩呀!微笑

任何观点都只有一部分是可取的!我写写、你看看、挑着信、试着用。

微笑微笑

有兴趣请关注我的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