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到底需要自我安排什么?
文章来源: JustTalk2018-04-02 09:07:40

对于老了或病了以后的自我安排,除了存退休金以外,我还做了点儿心理准备。

读书推荐:《Being Mortal》-衰老和终结性疾病,生与死的选择 

另外,我也非常喜欢《The road less traveled》里的这段文字。这些东西都会在生命进程中逐个出现,需要我们努力去学会放弃,才能成功地迈入下一个阶段。可多少人就是因为不愿意承担改变,对其实本无法保留的过去反而紧紧抓住不放,执念追求,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很多不愉快。
Although an entire book could be written about each one, let me simply list, roughly in order of their occurrence, some of the major conditions, desires and attitudes that must be given up in the course of a wholly successful evolving lifetime:

  • The state of infancy, in which no external demands need be responded to.
  • The fantasy of omnipotence.
  • The desire for total (including sexual) possession of one's parent(s).
  • The dependency of childhood.
  • Distorted images of one's parents.
  • The omnipotentiality of adolescence.
  • The "freedom" of uncommitment.
  • The agility of youth.
  • The sexual attractiveness and/or potency of youth The fantasy of immortality.
  • Authority over one's children.
  • Various forms of temporal power.
  • The independence of physical health.
  • And, ultimately, the self and life itself.

翻译一下:
其实每一条都可以写成每一本书,我在这里只按照发生时间顺序,简单地列举一下生命成长过程中,不断迈向成熟而必须放弃的一些需求、愿望和态度:

  • 婴儿期状态,对自身以外的世界无需回应
  • 无所不能的超级幻想
  • 对父母全然占有(包括性)
  • 童年的依赖
  • 对父母的歪曲理解
  • 青春期的无所不能
  • 无需承诺、不受约束的“自由”
  • 青春的灵敏与活力
  • 青春的性吸引力和/或不朽能力的幻想
  • 对孩子的权威性和优越感
  • 对各种世俗力量的向往追求
  • 肉体上的独立
  • 最终,自我和生命本身

我知道有几个朋友,父母亲年纪越来越大,逐渐失去自理能力,可坚决不要去住养老院,执着一个“家”字;有的不肯请保姆,执着“独立自由”。朋友们身在美国,孩子又还小,也回不去照顾,真是进退两难!也有朋友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可仍在坚信自己的潜能,不考虑家人的感受,还在搏!搏!搏!

人生真理并不多,也不复杂,只是被复杂的物质世界给遮掩了,使人不容易认识到,于是乎有了无数的书籍文章,把大家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更难找到真正的知识和真理。即便是找到了,做也很难。而且也不知道用什么来作为衡量标准,全凭自己的感觉和悟性。

因为还没有真正老,我不知道将来退休以后会过什么样的生活,偶尔有些设想,觉得结伴养老好像不错。不一定需要大院子, 三、四家老人合在一桩房子里。朋友说:“得是多年知根知底相似性情的人才能这么搞!?”

我倒是觉得不一定需要知根知底,微信群里聊聊天,就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知己,最关键的是得“ 内外统一,才会达到和谐与美,才会得到幸福与平静,而那正是终极的自由。 ” 这里面提到的“内外统一”最很关键,如果每个人能做到内外统一,不互相猜疑,我觉得一起生活应该并不难。其实也可以想像,互相猜疑的人可能也不会选择结伴养老。

多说几句这个“内外统一”。看易中天的《中华经典故事》-庄子篇,知道庄子提倡的真实,也是这种内外统一。内外统一是为了自己更自由;表现形式就是--说的、做的和心里想的是一致的,没有掩饰和猜疑。内外统一的实践对象是人,考察一下自己对家人、朋友、同事,是否能做到内外统一,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如果你周围没有什么人,自己对自己,应该不会有什么不统一的吧。
这个内外统一不大好做,即使是观点上认知,都不容易。试想,如果自己观点和周围的人不一样,可能会遭受很多异议、非议。能够包容的、或势力强的一方好过一些,可以继续内外统一;不能够包容、或势力弱的一方就会难过些,可能慢慢地收敛了,就不再内外统一了。当自己做不到内外统一时,可能会不自觉地觉得对方也是如此,猜疑也就出现了。

试图通过排除外界的干扰,我觉得那是佛教修行,不是实践“内外统一”的好方法。而且我觉得和尚的生活方式不能算是人类正常的生活方式,不值得推广吧?远离红尘,对我来说是逃避红尘,是鸵鸟政策。真正的修行恰好应该是在红尘中磨练,达到身在红尘仍不染尘埃;而不是为了看破而远离红尘,为修行而修行。如果心有杂念,就算住在“桃花源”,估计也会烦躁不安。相反,如果心中有桃花源,即使身居闹市又何妨?

如果天天喜乐,还会怕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