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孩子到底要不要学中文?
文章来源: JustTalk2017-05-11 08:00:22

微信群里有老师征求大家有关中文教育的方法、经验、体会,我趁机抱怨了一堆。老师很耐心,Email答复往来三个回合,现整理存档,同时也想看看大家对海外孩子学习中文的想法。

如果有兴趣听这个老师的唐诗欣赏讲座,请移步到:http://www.holisticedu.us/DrLanJiang/index.php

1 我

看到你收集华文教育的信息,我比较惭愧,我们只去过三年的中文学校,后来孩子们不喜欢,没有学习的主动力,都是家长在督促着,而且一周只有一次的课,周间也还没有抓紧时间复习,效果不是很好,孩子们渐渐地也产生了畏难情绪,不愿意去。中文学校校长跟我也说过,学生分布是个金字塔,年级越高,人数越少。我自己的文学修养的素质不是很好,一直也不能体会到中文文学作品的好处,骨子里没有重视,所以督促也不是很卖力,孩子自然也就不了了之。

我在中国没有读过什么课外书。到了美国,发现艾米的博客,就是写《山楂树之恋》的作者,我比较喜欢她的写作风格。后来我看英文的作品时,才发现艾米的写作方式与美国作品的写法很相似,不论断、有细节、符合逻辑。再看看中文读物,我在给孩子读故事的时候,时常发现里面描述的有些东西不但不符合逻辑,而且还妄加论断,读完后,要嘱咐孩子们 “不要这么做”,觉得很是无奈。有一年暑假回国,偶尔看《三国演义》里曹植写七步诗的那一段,很奇怪小说里怎么描写得那么简短的,实在是不过瘾。我还读了一些中学生的课外读物,作者的主观论断让我觉得很不舒服。对我来说,每个人的观点都不一样,所以当看到书中的论断不是很合适的时候,会导致的逆反,以至于最后读不下去书。真的不是夸张,当我看到作者说故事里的一个女学生“又丑又蠢,谁愿意和她一组学习?”的时候,我就把书放下了。注意,不是故事里的一个人说的,是从作者的角度说的。

还有许多的文学作品,把社会状况分析得非常透彻,但缺乏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和可以用于实践的具体步骤。你能看清楚问题,可是就是不知道如何去解决。我一直对文学修辞抒情,不是特别感兴趣,我觉得这些东西是属于锦上添花。比如这次唐诗欣赏讲座中,曹操的诗、毛泽东的诗,还有些积极向上的义气,多少能够给大家鼓鼓劲。但是看那些抒情的,描述思念呀、伤感的诗句,尽管写的也震撼感人,但不能够帮你做什么。如果你有过类似的感受,或当时正处在这种情绪下,这些作品不仅不能帮你从这种气氛中解脱,可能反而会陷得更深。

这是我的真实想法、真实感受,我也不知道中文教学应该是朝哪个方向走。我曾经看过几本复习考试的材料,对美国的教育理念还是觉得蛮认同的,多注重应用,少注重情感。

2 老师

看了你的邮件,我觉得你提出的主要是两个问题。
第一,我们为什么要督促孩子学中文。首先,孩子能不能学下去,能学到多少,到最后不是我们能强迫的。其次,我们的孩子学中文和非华裔学中文的意义并不完全一样。我的两个孩子,老大的中文能读会写,老二就只会听说。我认为学中文于她们而言是一个接受中国文化熏陶的途径,能掌握多少只是一个技术性的结果,而我并不预设,也不追求这个结果。这里联系到下一个问题,我为什么如此看重对她们的文化熏陶?那是为了她们成长在这样一个多元多民族的社会里,将来自己安身立命,确立自己的Cultural Identity. 成为“香蕉人”,或者“夹缝人”,对于她们而言都是痛苦的。我希望她们给自己确立的定位,就是“美籍华裔”,对自己血统里承继的文化充满信心的同时,对周遭的社会环境有足够的应付能力、适应能力和判断能力。汉语教学现有的通用教材,以及我们过去用过的教材,其中的种种弊端,是另外一个一言难尽的问题。

第二,我们要文学来做什么?你提的问题很尖锐。既然文学无法解决我们生活中现实的任何问题,这个东西为什么会存在?而且不分民族不分地域,它从古到今都存在。这也是一个一言难尽的问题。我们留着在讲座里慢慢展开吧。

3 我

听你这么一分析,我又有更多的自己想法,再啰嗦一下啊。

对我来说,语言最初只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工具,只有听和说基本上就可以了。后来有了读和写,是为了更广区域、更长时间的交流。从这个交流工具的角度上讲,学中文或学英文其实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都可以交流。我当时想让孩子学中文,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将来对他们说教的时候比较方便,所以没有坚持读和写,也的确是我的责任。女儿听和说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即使是讨论问题,交流思想,也都还好。儿子可以听懂日常用语,稍稍深刻一点就听不懂了。他也不怎么说,最近偶尔也试图着说中文,但是真的只是偶尔。

但如何才能使孩子坦然从心底接受这个定位,我不认为说中国话、读中文书、吃中国饭就能实现。人,总需要别人的认可,当孩子们的理念得不到足够的认可的时候,他们很有可能就会迷失自己。我们是 “美籍华裔”,但这仅仅是外表定位,在内心世界里, 为了让孩子对社会环境有足够的应付能力、适应能力和判断能力,我恰好不想让他们把自己定位在某一个文化上,我想让他们 open mind,能集百家之长,定位在某一些原则上,就是《7 habits...》 书中写的,Live with principles。有了内心的稳定基础,就不容易被外界忽悠,随波逐流了。 我希望他们得到别人的认可,不是因为中国文化多么历史悠远、丰富多彩,也不是因为中国国力有多强,而是因为他们能够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思维模式,有自己的待人处事原则,能够赢得别人的认可和尊重。可惜的是,这些理念在中国的文学作品里好像不是很多,当然也可能是我没有读到很多。

到目前为止,两个孩子的定位还好。女儿的朋友圈是一个混杂体,有白人、黑人、日本人、印度人、马来西亚人,信仰上有基督教、穆斯林,也有不信教的,但她们都是自尊自爱、积极向上、彼此包容的女孩子。刚刚结束的上周五晚上,九年级的毕业舞会,女儿说她们这一群最后成为舞会上最热闹、最受关注的一群,平时的那些 popular kids 反而不明显了。儿子,比较宅,对朋友相当的挑剔。他不怎么得罪人,很多孩子都愿意和他玩,但他真正喜欢的朋友不多。最要好的是个印度孩子,其余的白人、华裔都有。以前大家说美国是个大熔炉,现在终于明白其实美国是个色拉盘,但是即使是色拉盘,不同的种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只要我们是新鲜、无毒、有营养的健康美味蔬菜,就会被放到盘子里面。所以,还得 “主要看气质” 啊!

至于要文学来做什么,我想起易中天老师的一段视频,他说:文学、音乐、绘画这些艺术行为,的确在生活中看不出有什么用,不能吃、不能喝,也不能穿,不过它们却是生活中不可少的东西。你看住在岩洞里面、守猎采集的原始人,他们也会在石壁、瓦罐上雕刻绘画,也会做项链装饰,也会围着篝火唱歌跳舞......尽管都没有“用”,但这些艺术形式一直和人类并存。艺术是人精神世界的表象,也是人类灵魂的营养。我比较认同易教授的说法。不过,唱歌、跳舞、画画、写作这些灵魂的粮食,好像跟学中文和不学中文也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中英文都可以唱,都可以写。我比较喜欢道家的理念,顺其自然,不强迫。孩子们想学中文,我就教;想理解中国历史,我就讲;想吃中国饭菜,我就做。这次听诗词欣赏讲座,在家整理文字,女儿也好奇地过来问问,我赶紧现学现卖,也给她塞点儿。如果像儿子那样,不想学,那就用英文好了。

现在说点和华文教育沾边的。孩子学中文时有个不方便:英文书有阅读 level,适用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各种级别的书,都可以在图书馆借到很多。但是中文的课外读物里好像就没有这个分级,没有一定的识字量,孩子根本就没有办法自己读书。不知道有没有可能把中文的阅读材料也分分级?或者配合教学进度,重新编写些故事。不过好像的确是挺难的,我也觉得没有什么招数。只是在学习过程中,没有足够的阅读材料,孩子们难免会逐渐失去兴趣,这也是孩子们辍学中文的一个外部因素。咱中国聪明的人多,又肯干,阅读材料分级有没有点可能性?

老师

看到你的来信,觉得在文化定位这个问题上,我们的看法并没有实质上的不同,只是我先前可能没有表述得很清楚。我希望孩子们能有的文化定位,既不是白种的”美国人“,也不是”中国人“,而是”美籍华人“。在这里长大的孩子们,其实面临的文化差异比我们深刻,也比我们复杂。在他们幼年时期不明显,年纪越大越容易困惑。我也是接触到很多有色人种的大学生之后才意识到这个问题的。

世界的文明与文化都有其灿烂的一面,都值得我们去了解。只是对我们的孩子而言,中华文明是与他们有亲缘关系的。他们终身都不能脱离这种亲缘关系对他们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也不能摆脱旁人因此而附加于他们的标签。所以,他们必须以一种建立在充分自信的基础上面对这些标签的能力。而他们的文化自信,又来源于在美国文化的生存环境里对中华文化的基本了解。不管美国文化被描述成什么,就说沙拉好了,他们也应当知道自己是胡萝卜还是白菜,然后才能安心去做一个胡萝卜或者白菜,这是你说的欣然接受,也是我说的文化定位。对于其他文化的吸收和学习、借鉴,有一个”有容乃大“的心态,就是你所说的集百家之长。而所谓”有容“,需要先有一个足够大的容器。

关于教材,阅读分级的书其实不是一般的多。但是这些书总有问题,包括台湾出的。最根本的就是说教太多。说教太多也不是现在才有,从来如此,要改变恐怕很难。因为做到这种改变先要改变编教材的人,情况复杂。

5 我

对于 “不能摆脱旁人因此而附加于他们的标签” ,女儿已经有所体会,她最近稍稍闲点,又催着我教她中文呢。还有一个被美国家庭收养的中国女孩,刚刚9岁,就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了,也跟我学习过一段时间的中文,后来她太忙,暂时停了。儿子尽管年龄也不太大,但似乎比较有主见,一副 “我是中国人,我不会说中文,关你什么事?” 的大无畏气概,也许仍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培养孩子们的文化自信,我尚需努力,

6 老师

这里面还有一个具体操作的问题,怎么教?谁来教?其实很关键。我们为人之母,肯定要教。但是,我们的教,和老师的教不能是一样的,因为对于他们而言,我们的角色不是老师。如果不想要搞得孩子逆反,最好不要给他们“上课”,不以传授他们任何具体的“知识点”为目的,而只是和他们“聊天”,聊到哪里算哪里,聊到什么算什么。耐心,坚持,总会收到效果的。至于“知识点”,比如中文,也不要逼太紧,凡事总是水到渠才成。

==========================================
总结:
让孩子开开心心、自觉自愿地学中文,不强迫、不诱惑。如果实现不了,就等等,不要把孩子逼迫得讨厌中文及中国文化。

 

给有小娃的父母们:
一个朋友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孩子小时候,她给孩子读中文故事书时,一个字、一个字用手指着读,小孩子慢慢地就会认识一些简单的字,进而越来越多,不需要专门教认字。一旦可以读,就可以维持一门语言了。我见过一个同事用读小说的办法来维持日文水平。
孩子学语言要趁早。女儿两岁去幼儿园时,中文已经说得很好,所以一直到现在,听、说都没有问题。儿子两岁去幼儿园时,中文还话不成句呢!一天近十个小时的英文环境,回来也没有时间和他说中文,结果中文就一直没有提起来,现在听、说都有问题。有条件的,一定要让孩子的中文听、说稳定了,再送幼儿园。
几年前,我碰巧知道一个富人群体,他们的孩子从2个月大就开始学习中文或其他第二外语,一天至少4个小时的外文环境。长大开始上中文课,每周还需要12个小时的中文交流。
一点小小的经验,觉得有点道理,我准备保留这个经验给孙子辈用了。

更多:微信问答:ABC孩子中文的自主阅读,怎么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