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过年的一些零星感受:海归
文章来源: 春天里的老汉2005-02-27 19:36:41
朋友小C刚才打来电话,说再过一个月就要海归了。这让我想起,我这次回国时对轰轰烈烈的海归运动做的一点考察。 我实际上并没有想过要当海龟,只是在动身回国前,遇见一个熟人,让我对这件事产生了好奇。 这位熟人的年纪不大,却成就卓越,名声响亮。随便古狗一下,就会发现他的名字曾多次出现在美国的主流媒体上。 我听说这位老兄也要海龟了,结果跟他一聊之下,却发现,原来如此。 老兄告诉我,在北京,上海,和其他几个大城市,政府和学校不惜血本,准备捕捞一批大海龟,甚至超级海龟。 他老兄自己就是一只超级海龟,有学校给他一亿人民币的科研经费,一层新建的科研大楼,和不低于美国的工资。。。。。。(有没有美女我就不知道了,呵呵) 但他最后还是决定,每年只在国内呆上两个月,研究所的日常工作,由他派人回去主持。 我回国之后,发现那些在海外招学科带头人的学校,给出的诸多优惠,更甚于百人计划。其中一项,每年你有10万元来随便雇人。我当时流着哈拉子想,在成都,这笔钱可以雇五个优秀(或漂亮)的小蜜了。 我了解到,就这样,他们能够招到的人,也大多是一些访问学者和博士后。 一天翻报纸,发现一个被报道的优秀海龟,自称在美国的头衔是访问副教授。我觉得怪怪的,正好跟我是一个学校,稍微一查,发现这是由research associate翻译过来的。不得不佩服他老兄的创意。 小C也是一个例子。他是我的大学同学,在国内读了博士,来美国做了两年的博士后,现在也要戴着一顶海龟的帽子回去了(不知道是什么颜色?呵呵)。 为什么这么好的条件,却吸引不到一些真正有成就的人呢? 我想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的一个,根据我这次的考察,是国内外学术环境的巨大差距。尽管在生活环境方面已经没有什么差距,甚至国内的更好。 我为朋友小C感到高兴的同时,也为海归的现状感到一丝忧心。 花这么大的价钱,值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