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新考
文章来源: 汉至2012-02-05 23:14:24

去国近十载,对于自己的身份,渐渐模糊,又终于清晰。看到国内内地和香港的口水战,早没有过去的热情,去较真,去分辨。没有对错,没有结论,对我来说,只是一个素质问题。

读者看到我提“素质”问题,一定是想必我要说的是语言的净化问题,对骂人的言辞的不屑吧,其实也不是,我没有着眼在那上面,而是在想,我们动辄要提的“素质”,到底在这里是什么?是嘴巴不干净,还是手脚不干净?其实都不是,这些只是素质不好的表现;同样的表现,根据不同的素质,又可以有不同的解释。

比如说骂人,我们最认可为大文豪的鲁迅,就是一个最会骂的人,“走狗”的骂法是他的独创,鲁迅素质高吗?还是低呢?自有说法。国人的一举一动,在西人眼里往往都是低素质的表现,但是我看,这也实在很是冤枉,这些事情,真的要取决于人怎么看,用怎样的态度看,用怎样的心情来看。

又比如说说话不要嚷嚷的问题,国人在境外,让人觉得尤其突出。在一个普遍的语言不是中文的地方,突然听到“理直气壮”的外语,所有的人都会皱起眉头。可是这样的反应对不对呢?在洛杉矶,我们也经常可以听到西语,有时候我也有抵触情绪,会觉得刺耳,因为这种语言不是我以为的好的环境里面应该用的。但是,再想一想,为什么我也有这样的歧视性的看法呢?为什么说西语就不入大雅之堂呢?是我的素质不好,还是说西语的人素质不好?答案很清楚了。

我上课的时候,也不喜欢学生聊天,有时候会有这样的情况,如果大家和我一起聊,我就觉得舒服,但是如果他们在聊我不明白的话题,用英语也不行,我就是觉得刺耳,觉得是一种干扰。甚至会说“闭嘴!”,不允许他们继续聊了。中国人在美国对美国人这样说话,只有我。但是这真的就是说他们的素质不好吗?当然不是。

很多情况,我发现其实美国人说话很响亮的,大概是美国地广人稀的地区很多,他们说话普遍比中国人自信和清晰响亮。但是为什么中国人一开口,人们就要侧目呢?其实是一种歧视。我有一个韩国朋友,老太太住在我过去的住过的公寓楼上,她英文说得很好,经常来和我聊天,她说到她先生在一个研究所的中国同事,说他们经常聚在一起很响地说话,言语中,我觉得她的愤怒和厌恶。我就问她:你和你先生在乎的是他们不该说中文,还是他们说得太响?她想了一会,说:可能是因为其他人听不懂的时候,就不该大声地说不同的语言,是对其他人的不尊重。我说这是自然,但是如果他们的英文能力没有他们的中文那样强,需要用自己的语言更好地沟通,那难道不行?她哑然。

在加州,很多地方都有英文和西语两个版本的解释说明,自动语音电话一定是双语的,我就想说这是为什么?明明英文是美国的唯一官方语言,难道因为拉美裔人多了,就必须要这样做来显出尊重来?那么为什么没有中文呢?难道一定要看族裔的大小来决定?如果人口多了,就有优先,那不就是种族歧视了吗?中国人在美国还是少数的少数,就不该大声地说中文了?一定要小小心心地说,甚至不说,才是一种“素质”吗?

再说对规则的遵守,人们总是说中国人最容易打破规则,怎么怎么地,哎!这实在是张冠李戴啊!西方人其实是最容易破坏规则的,因为他们的规则首先要服从人性,在人性前面,或者在人道主义的前提下,任何规则都是虚设。但是什么时候适用人性灵活的一面,又是由人的好恶决定的。我们常常看到学校的体育比赛,因为一个残疾儿童的努力,大家意外地把奖杯给了他。这种同情票,在现在的西方政治中已经成了一种伎俩,轮椅上的竞争者一定用更大的优势。这难道不是改变规则?我的小孩班里有个侏儒,老师教育孩子们,说她的最美丽的,小孩回家就问我,为什么我没有她漂亮,要是变成侏儒就好了!小孩子当然会迷惑,甚至自然的美丑标准都动摇了。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好莱坞的动画大片里的形象,都是在改变着我们以往的审美概念,当然是一种进步,只是中国人在里面没有被有“素质”地表现出来。

一次我去Costco加油,我进了Costco车场的车道,我是直行,用道路优先权,但是当时交通很堵,旁边岔道出来一辆车,本来要等我过去的,突然出来一个白人女人,往路口一站,象指挥交通一样把两边的直行车(包括我的)都叫停了,让她自己的车先拐弯出来,正好在我的前面进去加油站。我跟在她的后面,心里觉得好笑又好气,可是人家是女的,跳出来和她争?我当然不会。侧目看到旁边一辆车里,有个笑眯眯的白人男子,就是当时也给拦下来的对面的车主,在里面摊摊手,耸耸肩,也是无可奈何。类似的事,在美国很常见,并没有被人指责为没有“素质”,因为人家一个女人,人们总是善意地一笑了之。

如果碰到的是中国人呢?一定饶不了他们!

带小孩在外面,只要有特殊的需要,人们都会劲量帮忙和迁就,而且往往是在一片赞美声中突破了规矩,因为这是美国,最体现对儿童的爱护的地方。我过去住在公寓的时候,付了押金的,要维护房间的整洁,我和妻子都是爱干净的人,用了三年的厨房也没有油腻的东西,连电炉的底板都没有油迹滴下去(其实是不断擦洗的),但是,小孩子们的卧室就没有这样好了,虽然我们不断地去擦洗,可是也赶不上孩子们的“艺术创作”速度,我们搬家的时候,发现他们卧室墙上的创作已经有毕加索“歌尔尼卡”的规模了。我很不好意思地去租赁中心找他们解释,说愿意他们扣除押金,在我们搬出来的第二天,我还有少许物件留在那里,回头去拿,原来公寓的门是开着的,有几个物业中心的人在小孩的房间拍照,我大惊!以为他们在收集证据,其实,他们都听说有个房间里用小孩子的“壁画”,就来拍照片,觉得很有意思,过了一阵,我的押金都退还给了我,我才相信这几个人真的只是自己喜欢来拍儿童画的。

出去玩的时候,孩子们绝不会控制喝水的,往往在最不可能有厕所的地方要小便了。好几次我们都很窘,在本来没有对外厕所的店里,只好跟店员要求,而每一次,店员都会打开内部的厕所给我们。更不用说一些咖啡馆,门上写着只对客人开放卫生间(用密码),但是即使我不买咖啡,店员看到孩子们要用,也一定会告诉我密码。不是我故意破坏规则,但是规则不可能抵挡爱心的表露。在美国人看来,孩子有如天使,怎样的要求都不过份,所以才有北美航空航天防御司令部跟踪报道圣诞老人在哪里并接听儿童打去的热线查询电话。对多数中国父母来说,孩子是一种门面,他们拿孩子来装教养和体面,如果孩子做得不对,别人也会当面给家长难堪,其实大陆人,香港人,“素质”是差不多的;在美国,孩子有孩子的自尊需要满足,跟孩子说话,你得蹲下来(美国人的姿势其实是跪下来),小心地用和蔼的语言去劝说。

说到这里,读者一定明白了,我没有说谁对谁错,问题是“素质”不够高,大家的“素质”都不高。那么,“素质”到底是什么呢?我认为,“素质”就是一种理解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别人的文化和习俗的理解和宽容,来让自己“和谐”其中,二是对别人的“不和谐”的理解和宽容,来让自己发现一种新的“和谐”。

所以我说自己是“素质”高的人,很知道西方文明的规律,知道怎样融入其中,享受其中,而为其所包容。反过来,我又很理解各种各样所谓的“不文明”的行为,知道其然和所以然,帮助分析和解释。同样一个看来不文明的行为,都是在主体和客体两方面的作用下定性的,对于主体来说,错在有没有“察言观色”,没有了解当地的规则和习俗,也当然不会去遵守;对于客体来说,错在不理解,不宽容,恶劣的本地意识,上海人也好,香港人也好,都大同小异,对外地人不惜恶语相加。

“素质”也体现在不同时期,对于自已的身份和地位的清醒认识。为什么现在中国人在外面这样惹人厌?不是因为行为本身的对与错,而是行为人的身份问题。这个身份,并不是金钱和地位的高下,而是一种群众心理的问题。同样的行为,过去贫穷的中国人可以做,后来勒紧裤腰带跟风的中国人还可以做,但是现在发了财的中国人就不可以做了。说起来真的不公平,但是现在人家就嫌你有钱,你还偏偏拿着钱到处跑,怎么会不被人说闲话?

中国不是有个故事吗?先生看到自己得意的学生睡觉读书,就说:真刻苦啊!连睡觉也看书。但是看到不喜欢的学生同样的行为,就恶之曰:真懒,一读书就睡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