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来往往
文章来源: 雁归秋2008-02-28 13:24:46

周末和几个中国朋友小聚. 一个年轻的朋友神采飞扬, 踌躇满志. 一个中年的朋友萎靡不振, 唉声叹气. 在一众人里这二人形成鲜明的对比.

中年的朋友来美国前原在国内一家大型的国企担任行政要职, 事业上正是节节向上的趋势. 当时他在研究所工作的妻子申请到了东北部一所名校的全奖PHD. 他为了爱妻毅然放弃了自己的锦绣前程, 携妻带子来到了新大陆开始了新的人生. 当然他考虑的还算周全, 因为他早在出国前就联系好了一家在纽约的中资公司. 所以头两年他工作太太读书孩子送托还算过得去.

没想到就碰上了9.11, 再下去就是经济大萧条,他所在的中资公司撤出美国, 他加入了失业大军. 妻子是全奖还好, 孩子进了免费的公立小学压力也小了很多. 这个中年的朋友在他35岁的高龄决定重回学校. 他是个有毅力的人却不大走运, 花了4年也读出了一个博士学位. 到如今40好几只混了个药厂里的小小研究员.

而他的妻子如今已是华尔街一家证券交易所的分析师. 不用说房子是妻子买的, 绿卡是跟着妻子办的, 就连儿子进私立中学的学费也要妻子来出. 虽然妻子并没有为此抱怨, 他却颇为郁闷. 国内原来不如他的同事, 现在职位比他高, 赚的比他多. 他常常这样感叹: “, 要不是为了太太的事业和儿子的教育, 还不如回国!”

年轻的朋友运气要好的多, 他在9.11之后最不景气的那段时间也进了学校, 确切的说是刚刚毕业才出了学校又进了另一所学校, 学的恰恰是最热门的电脑. 03年一毕业就赶上了经济复苏, 轻而易举的找到了一份知名大公司的程序员的工作. 半年后跟美国籍的台湾女同事结婚, 把绿卡就给解决了. 前年他们公司股票上市, 他一不小心就成了个百万富翁.

据说, 他那个太太的父亲, 在台湾还是马英九的幕僚, 他们夫妻正打算去台湾发展. 朋友们羡慕他, 他却说: “, 要是在台湾, 我会比现在更好!”

每次回国, 无论是亲戚还是朋友总是问我: 美国到底好不好?
好不好, 我也说不清.
要说好, 为什么身边的朋友无论是得意的, 还是不得意的, 都在想着回流, 去大陆, 去台湾, 或是去香港发展.
要说不好, 为什么北京的, 上海的, 沈阳的美国领事馆门口, 每天等待签证的人挤破了头?

是不是, 从美国到中国, 也适用于从城里到城外的公式?

(发2008年4月4日星岛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