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10月27日中国首次发射核导弹成功后世界各国反映
文章来源: 猪钢鬃2011-02-14 10:58:02

1966年10月27日,装备核弹头的地对地导弹“东风2号”,准确命中目标,“两弹”结合飞行试验获得成功。这是我国第一次进行原子弹武器导弹核试验。


  • 中国第三次核试验是强化的原子弹,这个时候已经赶过法国。在这第四次试验中既成功地完成了原子弹的小型化又成功地进行了运载手段的导弹试验,就进一步扩大了同法国的差距...

日《东京新闻》评我核导弹试验成功

【本刊讯】东京消息:日本资产阶级报纸评我核导弹试验成功。

《东京新闻》十月二十八日的评论说:"由于这样快完成核导弹,对世界的冲击很大"。评论说:"虽然一九六○年苏联停止了技术援助,但中共比预料的还快完成了核导弹,估计这是因为通过学习毛泽东思想的彻底的社会主义教育,培养了大量的人材,为专门研究的细分化和组织研究而进行努力的成就。通过这次的成功,中共将会对自力更生加强信心,强硬地进一步推进对旧文化大革命和对外的反美、反苏路线。

《读卖新闻》十月二十八日的评论说:"中国第三次核试验是强化的原子弹,这个时候已经赶过法国。在这第四次试验中既成功地完成了原子弹的小型化又成功地进行了运载手段的导弹试验,就进一步扩大了同法国的差距。这可以说,中国已经开始向仅次于美苏的第三个持有核武器的大国的道路迈进。"评论说:从政治上的意图来说,正象反复宣传的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一样,强调开发核武器的惊人速度是文化大革命的成果,同时也是对刚刚闭幕的马尼拉会议所表现的"参加越南战争七个国家坚固的团结"的沉默回答。

我核导弹试验成功引起世界强烈反应

这是「震动亚洲的功绩」《马尼拉纪事报》说

【本刊讯】菲律宾、新加坡报纸十月二十九日继续突出报道我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的消息。

《马尼拉纪事报》说,这是"震动亚洲的功绩"。《马尼拉时报》说,中国的核武器是"为了防御,北京保证不会发动核战争"。这家报纸和《新晚报》(二十八日)认为这次试验成功使"美国苏联核讹诈受到打击"。

《华侨商报》用第一版的大量篇幅刊登有关消息,突出红卫兵和祖国人民热烈庆祝这一伟大胜利,说这给蒋匪的"反攻希望"泼了冷水。

新加坡《南洋商报》用大字标题进行报道,还有三个小插题是:《毛泽东思想又一次胜利》《党政各要员纷纷致祝贺》《北京千万人歌舞闹通宵》。锡兰报纸说"一鸣惊人进入导弹时代"

【本刊讯】科伦坡消息:锡兰的差不多所有的晨报十月二十九日都刊登了关于我国发射导弹核武器成功的消息。《每日镜报》的标题是:《中国一鸣惊人进入导弹时代》。《每日太阳报》同时还刊登了毛主席的照片。哥斯达黎加电台嘲笑麦克纳马拉

【本刊讯】哥斯达黎加《冲击》新闻广播电台十月二十八日评论说,"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发射运载核武器的导弹,来欢迎约翰逊总统到亚洲。在亚洲人民对约翰逊到来的抗议中,中国人民的这种抗议是最有效的。"

《冲击》新闻广播电台认为,中国人民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不可侵犯了。这家电台嘲笑了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说他对中国人民科学技术胜利的估计是太落后了。这家电台最后说,可能他会继续感到更大的惊讶哩。瑞典报纸说具有深远政治影响

【本刊讯】瑞典各报就我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发表评论。

《劳动报》记者十月二十八日评论说:"这次爆炸自然会具有深远的政治影响。它表明中国继续朝着大国地位前进。中国将很快制造带核弹头的导弹,可以达到美国海岸附近,从而造成对美国行动自由的威胁。"

《每日新闻报》社论认为中国导弹在军事上的影响使美国今天必须意识到,如果使用核武器反对中国,那么中国也会使用同样的武器。最根本的是,中国拥有了核原子弹和导弹就会迫使美国放弃在和中国打仗时使用核武器的计划。因此,和中国的一场战争将会是一场常规战争。在这种战争中,中国将最后取得胜利。

【路透社哥本哈根十月二十七日电】丹麦《消息报》说,中国最近该试验的巨大意义将可以从它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看出来。这家报纸说,"亚洲、非洲以及可能还有拉丁美洲的新兴国家将公开或私下把中国的这种炸弹视为它们自己的炸弹,它是在没有白人国家的援助的情况下制成的。"突尼斯《拂晓报》全文刊登我公报

【本刊讯】突尼斯消息:《突尼斯新闻报》十月二十八日头版头条的红色标题是:《提前五年吗?红色中国发射了它的第一个核火箭》,副题是:《北京一下子就跃过了飞机运载的整个过程,这是一个影响无法估量的事件》。《拂晓报》全文刊登了我新闻公报。

原载《参考消息》,出版日期:1966.11.01

西德《世界报》说:中国核导弹试验打破美苏核垄断

【本刊讯】西德一些主要报纸十月二十九日继续报道有关中国试验核导弹的消息。

《世界报》的评论说:现在,美苏两国在禁试条约的道路上接近了一小截。但是北京要阻止这种接近。中国的带有核爆炸装置的运载火箭也是针对着缔结防止扩散核武器条约的。

中国拥有核导弹对帝修是十分沉重的打击

法报承认我核武器发展已走在法国前面

【本刊讯】法国《法兰西晚报》十月二十八日发表斯克罗茨基写的一篇文章,摘要如下:

问:从技术上看,中国第四次爆炸意味着什么?

答:中国人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中国人只作了三次试验,就能够制成微型化的炸弹,而为了第四次爆炸,中国人制造了一个威力相当强大运载核弹的火箭。在今天他们能够生产他们想要使用在那里就是那里的核武器。

问:从战略上来看,拥有一种核武器(导弹和运载工具)有何意义?

答:对于这枚导弹的性质没有任何确切说明,但中国人在目前已能够给在越南打仗的美国人和给俄国人以十分沉重的打击。

问:与原子"俱乐部"其它成员国相比,中国的力量如何?

答:中国发展核武器继续使许多观察家感到惊异。中国目前处在法国前面,而法国在一年之中将不能发射地对地弹道导弹。

原载《参考消息》,出版日期:1966.11.01

共同社记者自华盛顿报道:我核导弹试验成功对美是巨大冲击

【共同社东京十月三十一日电】题:《由于中国发射核导弹成功,美国在外交上更加感到焦虑》

特派记者松尾华盛顿十月三十日电:中国核导弹试验成功给予华盛顿的冲击,随着有关证实这次试验的消息不断传来而增大了。华盛顿的消息灵通人士一致认为:这次试验的成功充分证明中国有了打破美苏垄断核武器的实力,宣告国际政治多元化的时代已经正式到来;造成了向目前美国的外交挑战的新形势。在中国宣布核导弹试验成功的第二天,法国总统戴高乐以空前激烈的言词谴责美国的政策。因此,华盛顿很感到焦虑。

对于美国外交的"挑战"突出地反映在这样一点上,就是:这次试验是对约翰逊总统的亚洲之行的"狙击"。对美国当局最大的冲击是选择马尼拉会议刚刚结束这个时候。

消息灵通人士说,"尽管射程短,核导弹的成功,对依赖美国核武器的自由亚洲各国是个大冲击。这个冲击之大是过去原子弹试验时的冲击所不能相比的。"他们认为,"它至少在心理上迫使约翰逊总统作为外交攻势而进行的亚洲旅行完全处于守势。"约翰逊总统、国务卿腊斯克三天的沉默,说"不影响亚洲的力量对比"的寥寥数语的国务院声明,都证实了美国自身扩大了这个挑战。

原载《参考消息》,出版日期:1966.11.03

法刊载文说:中国的裂变物质生产比美先进

中国科学大跃进使世界科学家眼花缭乱

【本刊讯】法《新观察家》周刊十一月二日刊载马克希伯尔写的文章,题为《一项异乎寻常的成绩,中国科学的大跃进使世界上所有的科学家--和战略家--眼花缭乱》。

摘要如下:

为了最先到达,往往顶好最后起跑:这就是中国刚给核国家的教训。事实上,从上星期五以来,中国在一个基本的方面,在一个对原子能的民用和军事用途都很重要的

方面:即在裂变物质的生产方面,中国比其他一切国家都先进,包括美国在内。

法国继其他三个核国家之后,采取了美国的道路(气体扩散法),但法国还没有完全掌握这个同位素分离问题:皮埃尔拉特工厂是一个大伤脑筋的工厂。

最后起跑的中国,选择了谁都没有探寻到底的一条道路:电磁分离铀的两种同位素的方法。这一方法迄今为止只在实验室里试过,而中国却成功地使这种方法成为大规模的工业用途。

地球上最古老和人口最多的人民经过十六年已经掌握了科学、技术和他的工业实践的最先进的方面。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功绩。科学家们,无论他们的政治观点和意识形态如何,都不可能无视这种规模的成绩。

原载《参考消息》,出版日期:1966.11.06

《新午报》赞扬我核导弹试验成功

每个中国人都感到扬眉吐气

【本刊讯】香港《新午报》三日发表社论说,中国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是中国人的成就,是中国人的光荣。"每一个中国人,不论其政治见解如何,总觉得有吐气扬眉的自豪感。"

社论说,"毛泽东是反对哗众取宠,主张实事求是的,他很少说中国地大物博,也不说中国是几大强国之一。相反,他首先提出说中国是‘一穷二白',正因为是‘一穷二白',所以要苦干,要自力更生,要发奋图强。

虽然以十几年的功夫,当中还经历了自然灾害,经历了苏联的撤退专家撕毁合约,然而中国人有志气,外国人能够做到的,我们一定能做到;外国人做不到的,我们也要做到!"

原载《参考消息》,出版日期:1966.11.06

法国《经济》周刊承认:中国工业实现不寻常的飞跃

并说今后几年内中国将成为世界头号强国,是对西方和苏修的"头号威胁"

【本刊讯】法国《经济》周刊在十一月四日的一期上刊载一篇长文,题为《中国的工业革命,或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文章长达十页(全期共二十四页),作者是布拉杜德维涅库,该周刊总编辑艾蒂安德律夫兹和编辑部都写了按语。下面是文章的结论部分:

中国的工业建设,活象苏联在两次大战之间的工业化。但速度比较快。从这种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某些具体方面的概观出发,我们现在就可以简述一下从一九五○年以来所获得的成就。

起初,停滞不前的中国,由于缺乏进步的技术和有活力的制度--象一八五三年的日本,只有外国人建立的微不足道的工业。

十七年后,中国成了全世界第一位产煤国:开采量从三千一百万吨增加到四亿九千万吨。

钢产量(鞍山、包头、武汉、上海等的钢铁联合企业)在一九三八年只有四十八万吨,一九四九年降到十五万吨,而今天已接近一千八百万吨

--相当于法国的产量--使中国列身于世界头等国家的行列。

在轧钢产量方面,中国已达到了差不多完全自给的程度,生产着制造汽车和拖拉机所需要的将近两千种钢材。而建造合成铵工厂方面所需要的一千种钢材,它也几乎满足了需要。

因此,十七年前,中国的轧钢几乎完全是进口的。现在,它的自给率达到它的需要量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而中国的需要量却已大大增加了!

今天,中国拥有各种各样的工业,尽管飞机制造尚付阙如--不过这也许是暂时的。中国能满足它的机器设备的需要百分之九十以上。中国依靠它自己的技术力量,建立了一些重要的企业,联合冶金企业,化肥工厂,发电站。

制造各种各样的工业设备,包括从几百万电子伏的静电电子加速器,到能放大二十万倍的电子显微镜。

纺织工业(棉、丝、毛纺织)部门的发展,已使日本工业家严重不安。

它的三次核爆炸结束了白种人的核垄断,启发了有色人种和非工业化国家的种族自豪感。

事实上,这是在十七年中在毛泽东红色中国这个社会主义制度范围内实现的不寻常的工业的飞跃。

如果中国保持它目前的工业化速度,那就不需要太长的时间,它就可以拥有首先是接近于英国、然后是接近于苏联的那种工业潜力。

按人口说是世界头号大国的中国,可能在今后几年内变成世界经济大国之一,也许甚至变成头号大国。

因此,中国经济的年龄同政权的年龄相等,而不是同它的历史的年龄相等。还没有开发的巨大的工业潜力,将使中国能够真正着手进行工业革命。

终有这么一天会到来的:那时,中国大陆将实际装备起来,并将在各个市场上变成可怕的竞争者。

中国摆脱了外国人曾取得的特权,恢复了它民族伟大感和军事力量,甚至同苏联争夺共产主义世界的领导。人们现在更了解了为什么中国成了不仅对西方、而且也许首先对苏联的头号威胁。明天的世界是要摧毁这个想成为、而且也可能成为头号新大国呢,还是相反使它参加这个世界,给它一个位置呢:前途正是要取决于这个选择。


CHN强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