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手套手枪:《林海雪原》特务装备溯源(组图)
文章来源: 猪钢鬃2010-01-29 11:28:37

无声手套手枪:《林海雪原》特务装备溯源
2010年01月   来源:新华博客

本文感谢新华博友“柠檬豆”提供

    曲波的《林海雪原》,作为一部脍炙人口的纪实文学作品,在我国读者中的魅力一直长盛不衰。至今,谈起智取威虎山等经典段落来,依然有很多人能津津乐道。

    不过,要是猛然问一句 -- 《林海雪原》里土匪中级别最高的是哪个?

    这可能就会让读者感到混乱了。

    在这部小说中,土匪里面级别最高的,是被座山雕称作“侯专员”的国民党滨绥图佳党务专员,军统特务侯殿坤。从名义上说,无论座山雕还是许大马棒,都是他手下的保安旅旅长。即便是神河庙里那位“宝塔镇河妖”的假定河道人宋宝森,也不过是他部下的高级参谋而已。

    从小说的构思来看,侯殿坤在整部小说中更像一个土匪一方象征性的领军人物。虽然穿针引线,却很少露面。真正到他图穷匕见的时候,小说已经到了尾声。

    但是,侯殿坤在最后一战中,却依靠军统特工的“独门暗器”击伤了剿匪小分队中的大将栾超家。这个大土匪兼老特务在绝境中的最后一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栾超家绰号“猴子”,在少剑波的小分队中是最为机警灵活的人物。奇袭奶头山,就是他率先从鹰嘴峰上以荡秋千的动作做了一次不带降落伞的空降,为剿匪部队打开了许大马棒匪帮据点的后门。在最后的李鲤宫之战中,侯殿坤已经成了孤家寡人。这样优势的情况下,作为一个富有经验的老侦察员,栾超家怎么会伤在侯殿坤的手上呢?原来栾超家吃亏,第一在于轻敌,第二在于侯殿坤使用了特工专用的秘密武器 – 无声手套手枪。

无声手套手枪示意图

    如果《林海雪原》只是一部虚构的小说,对于这样的情节我们大可一笑而过。但是,《林海雪原》偏偏是一部相当写实的军事作品,作者曲波亲自指挥了在牡丹江地区的剿匪作战,小说中的杨子荣,栾超家,座山雕,马希山等都是当时剿匪作战中双方的真实人物。小说中的战斗,虽然并非完全写实,却大都有本可原,多半提炼自当时真正的交锋。

    侯殿坤用手套上的特务手枪击伤栾超家这一情节,背后有着作者独具匠心的人物描写目的,其真实用意在于突出侯作为军统老特务的身份。

    在历史上确有侯殿坤其人,但看其生平,与小说中的侯殿坤却有微妙的差别。

    历史上的侯殿坤原籍山东省费县崮山后村。青年时与人闯关东,因性情狡悍,后聚众为匪。1946年初,民主联军与国民党军先后进入东北。国民党方面委任侯殿坤为滨绥图佳中央国务专员,曾纠集土匪袭扰民主联军后方。被剿匪部队击败后潜入苏联数年,后归国接受改造。可见真实的侯殿坤并非被剿匪部队击毙,而且他的生平中并无太多与特工活动有关的描述。而《林海雪原》中的侯殿坤,却是一个“空降”的老牌军统特务。

    曲波很可能在剿匪作战中对军统特工的装备和特点作过研究,否则不会想到让侯殿坤使用“无声手套手枪”。这是因为,这种特殊的特工武器,其来源颇有故事,非老牌的军统特工,很难有机会接触和得到这种武器。 

    所谓“无声手套手枪”,并非国产,而是美国海军情报部研制的装备,在世界特工兵器发展史中占有一席之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海军情报部人员往往需要到接近前线的地区或敌后活动,执行这类任务的特工人员经常会遇到各种危险,非常需要一种隐蔽而可靠的近距离自卫武器。“无声手套手枪”因此应运而生。

    世界谍报技术权威凯茨.密尔顿(Keith Melton)在他的作品《秘密战争》中曾描述过这种奇妙的特工武器。“无声手套手枪”没有枪柄,枪身由两根连接在一个金属扁盒上的柱状体组成,较长的一根为击发装置,较短的一根为枪管(口径.38),金属扁盒内为压缩空气,造型有点儿像打火机。由于这种手枪凭借压缩空气发射弹丸,因此发射音很轻。

    它可以用螺丝附着在皮革手套的背面,一般有两种安装方式。

    第一种,枪管与中指平行,击发装置与无名指平行。需要时可以平举手臂,以中指指向对方,用小指扣动扳机击发。第二种,枪管与小指平行,击发装置与无名指平行,射击时以小指指向对方,以中指扣动扳机击发。这两种射击方式都巧妙地借用了手臂担当枪托的作用,可谓匠心独运。但是,它的击发装置位置古怪,需要特定手指动作才能射击,不经训练很难使用。从小说中侯殿坤的动作来看,他显然受过这方面的训练。

    您可能要问了,好好一支枪,干吗要把击发装置设计得如此古怪呢?

特工利器:无声手套手枪

    之所以这种武器把击发装置设计得如此奇特,最主要目的是,当特工处在危险环境,比如被人用枪顶住的情况下,可寻机以手套接触对方身体,当较长的击发装置顶及对手身体时,就会被触动击发射击,致敌于死地。持这种手枪的特工也可用同样方式实施暗杀行动。

    不过,这种枪因为体积的原因,压缩空气只够发射一颗子弹,重新装填需要特种工具和气瓶。侯殿坤第二次向栾超家射击,应该是准备使用另一只手套上的手枪。

    日本导演泷田洋二郎执导的电影《不眠之街 新宿鲛》中,其中有一个善于改造枪械的角色木津,就有一只这样的枪。影片中并有案犯在和警察近身搏斗中使用它射击的镜头,充分显示了其性能。因为造型新颖,这种手套手枪和木曾改造的另一种隐藏在手提箱中,带有消音器的特工暗杀用枪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有个日本模型制造商因出售这两种枪的模型而大获成功。

    既然这种手枪是属于美国海军的产品,为何会落入军统特工手中呢?

    这就要从二战中美国情报机构与国民党的合作说起了。

    这中间,最成功的,莫过于美国海军情报官员梅乐斯(Milton E. Miles)与军统局负责人戴笠之间的合作了。1942年5月,任海军中校的梅乐斯以美海军联络官身份来华。戴笠嗅觉灵敏,立即从海军部长陈绍宽手中先行夺取招待梅乐斯的权利。梅乐斯并非职业情报人员出身,急需有经验的特工人员协助在华开展对日情报工作,戴笠掌握着庞大的军统局,却急需美国方面的资金,器材,技术支持。双方一拍即合。1943年4月15日,由戴笠担任主任,梅乐斯担任副主任的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Sino-American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 ),正式成立,双方签订了协作合同,主要内容包括双方交换军事情报,允许美方派人在中国沿海布雷测量,双方共同在沿海和主要城市设立无线电台等情报设施,美方为中方提供武器,器材,经费,帮助军统局培训特务武装等。

    合同签订之后,双方合作顺利。梅乐斯不断通过军统方面获得重要的对日作战情报,而军统方面也在美国海军的资助下日益发展。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尽管江姐等革命烈士牺牲的白公馆,渣滓洞大屠杀也被笼统地称为“中美合作所大屠杀“,实际上中美合作所早在1946年1月就已结束,当时江姐尚未被捕。这样称呼的最主要原因是这两座集中营所在地在大范围上都属于中美合作所原址所在地。白公馆,渣滓洞等集中营与中美合作所没有隶属关系。中美特种技术所合作协议第一条是这样写的:“为中美两国共同对日作战,组织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简称中美所),交换日军海陆空军事情报和搜集中国大陆气象情报,训练游击队,挺进日军后方,协助美军在中国沿海登陆作战,共同迅速歼灭日寇。”这是一个基本因对日作战而产生,随对日作战结束而结束的机构。

 

博物馆中的无声手套手枪

    然而,中美合作所颇有恶名也自有原因 – 在中美合作所期间,美国方面训练了数万名武装特工和专业人员,并运进了数千吨各种物资,这些人员和器材,后来大多被国民党方面使用于内战之中。因此,费正清曾说:“中美合作所的弊端在于,当1945年国共内战爆发时,它提供的美援全部用在了国民党一边。这就在客观上意味着美国‘过早地' 加入了反对共产党的活动。"

    而这些物资中,就包括这种特工用“无声手套手枪”。解放战争中,这种武器曾经被多次从国民党特务机构中缴获,至今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还有一只被当作展品展出。

    然而,这里面有个有趣的事情。中美的情报合作,早期虽然是美国海军方面捷足先登,但后期却是战略情报局占据重头。由于战略情报局局长“野牛”多诺万出身陆军,戴笠和梅乐斯最初与其十分抵触。但战略情报局是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前身,其实力和影响,远不是海军方面,特别是梅乐斯这样的小人物所能抗衡。最终,梅乐斯被调回美国,据说还受到了军衔降级的处分。

    在这种情况下,海军系统研制的“无声手套手枪”只有中美合作所前期梅乐斯当政时可能运进中国,提供给军统特务使用。中美合作所后期援华物资和训练的提供者主要是陆军背景的战略情报局,是不可能提供海军的武器给军统方面的。

    曲波在《林海雪原》中让军统特务身份的侯殿坤使用这种武器,其实潜台词就是在说明侯的重要 – 侯殿坤,应该是早在中美合作所前期就已经加入军统的老牌特务,并且很可能受过梅乐斯时代的特工训练!

    在文学作品中,对当时的特工武器会出现如此真实的描写,也反映了作者对于军事生活的熟悉,这是任何闭门造车都无法代替的。(作者:萨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