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走向数字化的中国炮兵—记南京军区某炮兵团
文章来源: 猪钢鬃2009-02-03 09:05:56

走向数字化的中国炮兵—记南京军区某炮兵团
2009年02月   来源:新华网

资料图片:南京军区驻闽某炮兵团“战神”显威 [中国军网 刘海青 摄] 

    人民解放军炮兵诞生于82年前的八一南昌起义。

    1950年8月1日,炮兵司令部在北京正式成立。至此,被誉为“战争之神”的炮兵正式成为人民解放军的一个兵种。

    1985年7月,为加强陆军部队的合成,除保留部分炮兵部队作为预备炮兵外,其余大部炮兵部队统一整编为集团军和步兵师的队属炮兵。

    如今,炮兵正在成为集火力打击、战场侦察、电子对抗等于一身的多能数字化炮兵。

    南京军区某炮兵团,就是炮兵阔步迈向数字化的一个典型缩影。在短短两年时间,就列装了两种中国陆军最先进的主战装备,这在全军部队极为罕见。



南京军区某炮兵团,就是炮兵阔步迈向数字化的一个典型缩影。

    数字化

    从步兵改建为炮兵,这个炮兵团经历了5次改制换装——

    1951年2月,列装24门苏制M-13火箭炮,即著名的喀秋莎火箭炮。这是人民解放军第一支火箭炮部队;

    1972年11月,列装63式19管130毫米火箭炮;

    1985年10月,列装82式30管130毫米火箭炮;

    1995年7月,列装81式122毫米火箭炮;

    2003年和2005年,炮兵团先后列装某新型反坦克导弹和某新型火箭炮武器系统。

    “第五次改制换装,具有革命性的意义。”炮兵团现任团长丁仕夫说,“这两种装备都是目前中国陆军最先进的主战装备,完全实现了数字化。”

    25岁的炮兵团二营五连三班班长张坚对第五次改制换装有着刻骨的记忆。“之前,我们从计算诸元到操瞄调炮,再到构筑人员掩体,全部是纯手工作业。”他说,“现在,新型火箭炮全部是电脑控制。”

    “0”和“1”,这两个普普通通的数字,使得现代战争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数字化生存”“数字化作战”“数字化战场”“数字化武器”“数字化部队”……

    从“小米加步枪”的步兵到传统炮兵,再到数字化炮兵,伴随着人民军队波澜壮阔的伟大征程,组建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南京军区某炮兵团,正昂首挺立在新军事变革的潮头。

    实弹射击

    2008年深秋,茫茫西部大漠,狂沙飞舞。

    阵地上,某新型火箭炮蓄势待发!它们刚刚从万里之遥的东南某地机动而来。

    “10、9、8……3、2、1,发射!”团长丁仕夫沉着冷静地下达着口令。

    瞬间,12发炮弹拖着长长的烈焰尾翼,以排山倒海之势集束射向目标,几十个钢铁目标灰飞烟灭!

    具备如此强大的作战能力,炮兵团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炼狱般考验。

    5年前,38岁的丁仕夫走上南京军区某炮兵团团长岗位之时,这个团刚刚列装某新型反坦克导弹。全团官兵根据实际情况,自编训练教材,很快摸清搞透了新装备所有专业和战斗岗位。

    2004年10月,皖东某山区,中国军队第一个合同战术训练基地。某新型反坦克导弹第一次实弹射击即将在这里打响。

    当射击方案上报到指挥所时,现场的厂方专家大吃一惊:由他们拟制的射击方案被几个月之前还是某新型反坦克导弹“门外汉”的丁仕夫改了个面目全非。

    原来,为确保首次实弹射击万无一失,厂方特意挑选了一台他们认为性能最好的战车担负射击任务,并选定了一名最优秀的炮手进行操作,连距离、角度等射击参数都提前固定好……

    丁仕夫不能容忍任何有损新装备全方位形成作战能力的行为。他果断地修改了射击方案——新方案中,发射的战车由一辆变成了三辆,炮手由一名变成了三名,射击距离变成了三个不同值……

    厂方专家反复劝说:“用同一台发射车、同一名炮手、打同一个目标,既安全,效果又好!”

    “实弹射击的机会太难得了。”丁仕夫耐心解释,“我们就是要抓住点滴机会,让更多的装备接受检验,让更多的炮手得到锤炼。”

    “轰……”“轰……”“轰……”随着3声撼天动地的巨响,3发导弹发发准确命中目标。

    这次实弹射击的“满堂红”,为炮兵团争取到了更大的发展机遇。不久,某新型火箭炮武器系统又第一个交到了炮兵团。

    驾驭新装备

    一个团,在短短两年时间,就列装了两种中国陆军最先进的主战装备,这在全军部队极为罕见。

    如同当年驾驭某新型反坦克导弹一样,操纵某新型火箭炮武器系统,又是一项没有任何经验可供借鉴的挑战。

    全团官兵天天泡在训练场,仔细琢磨新装备系统定位、精确打击等18个专业、100多个战斗岗位,仅用3个月时间就绘制出新型火箭炮武器系统原理图,解决了新装备原理难掌握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他们又编写出全军首套某新型火箭炮武器系统操作教材,为其他部队训练提供了范本。

    某新型火箭炮武器系统列装炮兵团不到半年,便迎来了全军“第一炮”——2005年10月,火箭炮首次奔赴戈壁滩执行实弹射击任务。

    那天9时,一连一炮炮长胡秋峰怀着激奋的心情,按下了某新型火箭炮武器系统“第一炮”的发射钮。

    炮弹拖着长长的尾焰向着大漠纵深飞去。1分钟、2分钟、3分钟……原计划5分钟之后发射第2发,胡秋峰却迟迟没有收到发射指令。

    此时,指挥所里,一场争论正在激烈进行——第一发炮弹是远弹,超越目标区,在场专家建议:“表尺减半修正”。

    “不能修正!”丁仕夫高亢的声音让专家们一怔。

    “已经仔细核对过,射击诸元没有问题。”丁仕夫胸有成竹,“从理论上讲,射击中可能出现5%的不规则弹,而参数是准确的。”

    “我敢断定,这发弹就是5%范围内的不规则弹。”丁仕夫的据理力争,又一次说服了现场的专家。

    “诸元不变,继续射击。”10时许,正在焦急等待的胡秋峰终于收到发射指令——数分钟后,炮弹准确命中目标。

    “好装备,就是要交给你们这样的好部队。”军委领导高度称赞炮兵团官兵驾驭新装备的能力。

    连建制齐射

    丁仕夫和他的战友们没有沉醉于赞扬声中,他们向前来考察的军委领导建议:“以往,新装备都是实行单发射击……我们建议进行营连建制齐射,这样可以全面检验新装备效能,最大限度提升作战能力。”

    此前,包括生产厂家在内,全军列装这种类型火箭炮的部队,都只进行过“单炮单发实弹射击”,“单炮满管齐射”“营连建制满管齐射”还只停留在理论上。

    军委领导当即首肯:“这个效能检验射击任务就放在你们团!”

    4个月之后,丁仕夫率领炮兵团官兵,又一次远赴大漠戈壁,进行某新型火箭炮首次连建制实弹效能检验射击。

    这是一次具有开创性的实弹射击。

    大漠的天,娃娃的脸。就在检验射击展开之时,日丽风和的天空突然狂风骤起,漫天的风沙吹打得炮身“沙……沙……”作响。

    气象站通报,风速达17米/秒,远远超过火箭炮实弹射击的气象极限。

    面对险恶的天候,阵地上却传出丁仕夫果断的口令:“修正诸元,射击!”

    刹那间,整个阵地被掀起的狂沙淹没,数十发炮弹雷霆万钧般集束射向目标,发发炮弹均在目标区“开花”。

    这次极限射击,使炮兵团收获了某新型火箭炮武器系统在最恶劣气象条件下的宝贵射击参数。

    这次极限射击,实现了某新型火箭炮由打点到打面,由单发射击到营连建制齐射的战斗力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