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一篇人民日报难得的好文章
文章来源: 瑞冬2011-01-04 12:44:13


【引言】年前读到人民日报记者郑娜写的一篇文章,揭露了眼下正在中国盛行的古城拆迁,文物造假,和巨资申遗。在这样的风潮之下,到处在挖建“名人故居”,到处在造仿古建筑,而真正的文化底蕴却魂兮不归了。

繁华与荒凉是一场巨大悬疑 BY 郑娜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1228

这一年有太多的喜事降临。8月,“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中国丹霞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的世界遗产数量增加到40个。11月,中国又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里增添了5位新成员,并且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大国。

在一连串的喜讯里,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浙江定海这座古城,确切地说,它已经不是一座古城了。10年前,这里发生了一场轰动全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保卫战,及首例民众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和自己的家园而状告市政府的行政诉讼。

只是这些,最终还是没让这座历史名城逃脱被拆迁的命运,恰恰相反,它似乎预示着一轮噩梦的开始。10年间,一处处古建筑被拆毁,一件件古物件被破坏。轰隆隆的城市改造巨钳下,多少优秀的历史古建筑改变了模样或者彻底消失,我们恐怕已经没有勇气去计算。并且,也没有勇气去面对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繁荣与荒凉的巨大悬疑——

为什么申遗成本越来越高,申遗热潮却不见退烧?为什么名人故里之争愈演愈烈?为什么考古“新发现”越来越多?为什么一边拆除古建筑,一边却让仿古建筑遍地开花?这些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陆续找到共同的答案,那就是利益。

追求利益天经地义,但需得法。中国西汉贾谊有一个理论“奸钱日繁,正钱日亡”,也就是西方著名的“劣币驱逐良币”的经济法则。如果因为被眼前的劣质的利益蒙蔽,放弃了长远的可持续的利益,那么这种追求有何意义?

京剧申遗成功后,上海京剧院院长孙重亮说,京剧入选非遗不可能一步登天地改变现状,若想走出一条光明的传承之路,从业者要能够静下心来,不再浮躁功利。如果孙院长不站出来说这段话,大概全中国人都认为京剧是国粹啊,保护得最好了。但其实,京剧跟其他传统戏曲一样,面临着许多棘手的问题。比如京剧演员被市场边缘化,不仅演员断档,就连剧目、观众都面临着断档的问题。

我们远不到得意的时候,更不应该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