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裘盛戎的唱腔想到诗的创新
文章来源: 曲未平2015-10-24 08:34:55

看Youtube上的《绝版赏析》,正好看到一集谈裘盛戎的唱腔。裘是花脸,花脸唱腔一向追求气势磅礴,声音洪亮。台下听众一觉得如雷贯耳,就大吼一声“好!”然裘盛戎对花脸的唱法作了摸索和改进,在刚中添加了柔的韵味,从而显得深厚,深得观众喜爱。

那天请来的嘉宾是蒋锡武先生。蒋先生本是科班出身,唱过戏,也编过京剧,后因嗓子坏了,才去《艺坛》当主编,因他对京剧有较深的体会和研究。那天他指出,裘对某些唱腔的改动,其实并不是全然凭空造出来的,而是有所本的,因为改动处都可以从京剧其他唱腔中找到本源。所以听众一听就觉得顺耳,熟悉,是京剧的板眼和唱腔,但似乎又有所不同,体会这不同,就觉得韵味绵长。也就是说让观众在熟悉中去体会创新。蒋先生说,不像现在有些京剧,随心改得太多,观众听了觉得不像京剧,一开始就觉陌生,然后得从陌生中费力去寻找哪儿多少还有点京剧味的地方。这种戏,真正懂京剧的人,就不喜欢。

听了他这一番话,我突然想到了诗。现在网上有不少写诗的朋友,太随心遣词造句,作品让人读后感到不像律诗绝句,原因就是没有“本”。所谓“本”,一是本源,二是本色。诗词有诗词的语言,有它内在的韵味和句法。当然可以发展,但必须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不懂这一点,写出来的东西,就像蒋先生不点名批评的那种,让人一看就觉陌生,不是那味儿。 “本”取决于你肚子里有多少货色,也取决于你脑子里有多少聪明。能引经据典的人未必能写出有韵味的诗,而单凭聪明,不去“熟读唐诗三百首”,自以为会吟诗,结果写出来也常常失真,需要让人在陌生中去找,看有没有多少像诗词本色的地方。

于是想到启功,想到聂绀弩,诗风别具,但本在,而且相当醇厚。谁也不能说他们的诗不是律诗绝句。

今天上网才知,蒋先生已于去年去世,绝版赏析上见他侃侃而谈,头脑清晰,竟已隔世了。他的不少精辟的分析,也成绝版,不觉唏嘘不已。

(2015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