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柯谈电影
文章来源: 棉花兔2005-02-28 18:10:37

小柯谈电影

 

小柯

 

 

 

    大家都喜欢评论究竟什么是一部好的电影,标准千奇百怪。不过不同中也有相同:观赏性和艺术性。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电影一直是通过情节,画面,声光效果来讲述一个故事,展现一种情感,或者说明一个道理。所以同任何一种艺术形式一样,评价一部电影一定要从两个方面着手:故事和主旨。故事是电影的表现形式,是身体;主旨是电影的中心思想,是灵魂。不同的电影作为身体的故事必然不同,讲述故事的方法也多种多样。但是无论怎么讲,身体都是为灵魂服务的。就好像无论是音乐,美术还是雕刻,所有的艺术形式都要表达创作者的意图,这个意图可以是一种情感的宣泄,也可以是对生活经历的提炼,甚至仅仅为了标新立异,体现不同。根据这个原理,电影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可看性极强的电影。这类电影一般都会有一个非常吸引人的故事,或者一个比较新颖的讲述故事的方法。如果故事一般,那么高超的特技效果,配乐,精致的画面,甚至剧中的明星都可以弥补故事的不足。只要观众喜欢看,能够被震撼或者感动,这部电影就算成功了。但是由于剧本一般,这样的电影一般不做灵魂追求。除了视觉听觉震撼,观后没有什么回味,也很少有人愿意去看第二遍。一般的商业片都是走这种路线,因为一是剧本好找,二是观众群广泛,容易得到投资和收回成本。几乎所有的香港电影都可以归为这一类,不过可惜的是大部分却都是这一类电影里的垃圾。

    虽然说这一类电影重在追求形式,但不代表没有优秀的作品。国产影片里冯小刚的贺岁片就是很好的例子。比如说《天下无贼》,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也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寓意,但是影片语言幽默,画面优美,三大明星加盟,尤其是最后刘若英饰演的的女贼王丽吃烤鸭那段,很多人都感动得落泪。应该说这是非常成功的一部商业片,冯小刚把一个简单的故事用最好的方式诠释给了观众。很多不喜欢这部片子的人说它很闷,没有回味。但是该剧本本身就没有要阐述什么深刻的思想,电影本身的定位也是商业片而不是进行艺术思想的追求。非要强迫一部商业电影去追求它本身不拥有的思想性无疑是鸡蛋里挑骨头了!

    美国的好莱坞大制作电影也基本上都可以归为这个范畴,而奥斯卡更可以说就专门是为这样电影而生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最佳电影奖的电影并没有那么经典的原因了。虽然很多时候都会为同样提名的更优秀的小成本电影的落选而愤愤不平,但是如果了解了奥斯卡其实是在比制作,比投入,比故事情节,那么对于大制作电影夺魁也就释然了。比如当初夺魁呼声最高的Aviator和最后捧走小金人的Million Dollar Baby。这些电影的共同之处在于看的时候觉得电影很棒,又震撼,又感动,甚至有些非常好的影片结束后仍然令人兴奋异常,但之后这些电影很快就在记忆里淡漠,褪色,回忆一下电影究竟要表达什么,脑子里竟然是一片空白,好像小学语文考试问中心思想是什么交白卷一样。

    不过同样的,只要接受了这一类电影本身作为商业片的局限性,还是不妨碍它们成为经典的娱乐片,在优秀电影收藏中占据一席之地的。比如《Indiana Jones》,《The Mummy》,《Titanic》,《Harry Porter》系列等等和历届或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商业片。它们都在影片形式上力求完美,用最先进的科技手段和最好看的故事为观众带来不一般的视觉和听觉享受。

    第二种是艺术类电影,很多这一范畴的电影都是小制作或独立制片人。为什么小制作?原因很简单:这类电影的导演追求的是艺术形式的完美,他们完全是用电影这种艺术形式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对世界的看法,甚至有时就是一种全新的艺术体验。他们看中的是电影的中心思想,是灵魂,至于有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或者故事讲起来好不好听,别人听不听得懂都是次要的。这些片子被创作出来就是当作艺术品,不是用来赚钱的。所以好莱坞的大电影公司一般是不会投资这样的电影,除非电影的可看性同时也很强。而观众对这类电影的评价也就完全见仁见智了。同任何艺术品一样,欣赏的人受到心灵的震撼,那就是无价的;看不懂或者没有共鸣,那就一钱不值。这类电影没有一个统一的好坏标准,实在完全是个人喜好问题。香港的王家卫,尤其是他早期的作品,台湾的蔡明亮都属于这种电影人。而欧洲这样的艺术电影就更多了,甚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主导了欧洲电影的发展方向。所以柏林,嘎纳电影节评选出来的最佳影片风格一般都跟奥斯卡的最佳影片截然不同,因为二者的评判标准完全是不同方向。前者是评影片的艺术效果,中心思想,表现方式倒是其次;后者是评影片的表现力,制作水平和后期处理,更倾向于评判影片的技术含量。所以名不见经传的小成本独立制作影片往往可以在欧洲电影节获奖,但是奥斯卡的入围最佳影片却大都和投资公司的实力挂钩,很少有小成本片能杀入重围。小柯最喜欢的一位西班牙导演Almodóvar ,作品有《Talk to her》,《Bad Education》等就可以归为这一类型。

    最后一种是结合了一与二的精品,是非常不多见的电影世界里的珍珠,是经典中的经典。这些电影不仅有着非常好看的故事情节,精良的制作,美丽的画面,更重要的是有着引人深思,值得观众反复咀嚼的灵魂。这样的电影本身就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随着时间的流逝,观众的成长,反而在岁月中越发美丽,越发灿烂。一个电影人要创作出这样的作品不仅需要非凡的才华和表现力,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还需要有好运气,正好碰上一个灵魂饱满的剧本,同时剧本的最佳表达方式又正好是他/她所长。而一个观众看完这样一部优秀的电影就好比获得了一幅心仪已久的名画,读了一本唇齿留香的好书,那种心灵上的震撼和视觉上的满足简直无法用言语来表达。当然,和第二类电影一样,凡是思想、灵魂,就既有人爱又有人恨。艺术实在是一个太主观的概念,即使是大多数人公认的艺术精品,也无法做到和每个观众产生共鸣。大家最耳熟能详的例子就是周星驰。

   周星驰最能诠释小人物的生活,同时又幸运的发现了两个好剧本,于是两部经典诞生:《喜剧之王》和《大话西游》。不管你是不是喜欢这两部片子的叙事手法,演员的演技如何,它们都成功的做到了不仅面向大众,同时又耐人回味,引人思考。我相信多少年后大家都不会遗忘周星驰的这两部电影。在香港这一片文化沙漠,在商业至上的香港电影人中,竟然能出现这样一个奇迹,不得不令人叹服!从这一点上来说,小柯在香港电影人中最为佩服的非周星驰莫属。虽然他也拍商业电影,甚至制作过一堆烂片,但是他确实对电影艺术有着孜孜不断的追求,是一个有思想的导演。包括他的新片《功夫》,虽然很多人不喜欢功夫本身的故事,但是却不得不承认功夫是一部有灵魂,值得玩味的片子。电影本身在讲述一个跟功夫有关的故事,但如果想更深一层,整部电影的主旨其实在于弘扬不同派别的中华武术,展现武侠精神。多种功夫形式,比如五郎八卦棍,太极拳等,甚至只有在武侠小说中才出现的东方不败式针法,天残地残的琴功,如来神掌等都一一登场;最后电影通过主角小人物的转变来体现一切武学的精髓:包容。这一切没有通过任何生硬的说教或牵强的情节来展现,而是在不经意的嬉笑怒骂中轻松实现。看电影的时候观众甚至根本不会想到这一节,只是关注故事的本身和那些典型的周星驰式笑料;但是影片结束以后再回味,虽然故事情节本身比较平淡,但这么一个包罗万象的主旨竟这么自然的被体现了出来。所以说《功夫》虽然起点于商业片,但是造诣却远远超过一般的香港的商业片,是一部有内涵有灵魂的作品。但是基于故事情节本身的局限,更主要是“中华功夫”这一主旨本身的宽泛性,观众比较难找到切入点来产生共鸣,《功夫》终究是无法超越周星驰以往的成就。

    虽然说好莱坞的大制作很大一部分是走第一类的商业精品路线,但仍然有很多非常有内涵的电影可以归为第三类经典。比如Mel Gibson的《勇敢的心》,《Matrix》第一部, Peter Jackson的《The Lord of the Rings》三部曲,《Chicago》等。这些电影和其他好莱坞大制作相比,胜在选材。原著或原剧本身都是经过时间考验的经典,或者说一个优秀的灵魂已经有了,只待电影艺术家们来完善灵魂赖以依托的肉体。能够争取到投资拍摄这样电影的电影人无疑是非常幸运的。

    当然,相当一部分的第三类经典电影取材于名不见经传的剧本(至少在电影开拍之前),要取得大规模投资非常困难。没有雄厚资金的支持,没有最高水平的技术条件,更请不到最有名的影星,但是导演/制片人凭着本身对艺术的独到见解和高超的表现手法仍然拍出了最震撼人心,最深入灵魂的优秀作品,这样的电影更值得我们敬佩,回味!没有获得7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的两部影片,《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和《Sideway》,小柯认为就是两个很好的例子。

    《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讲述的是一个爱情故事,表达的是情感的强烈,尤其是在真正失去之后这份强烈反而更加尖锐。故事的叙事手法十分新颖,以至于在影片结束很久以后小柯心头还在回味电影里的一幕一幕,那种心跳的感觉也久久不能平静。整部电影没有任何高科技手段,也没有极致优美的画面,但可以说,这部电影是近几年以来最有震撼力,最让人回味的电影之一。

    比起《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Sideway》更是低成本,小制作了:至少前者还有Kate WinslateJim Carry两大明星加盟。《Sideway》的幽默非常清淡,决不是那种捧腹的滑稽;故事情节也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甚至可以说没有什么起伏;演员更不是什么家喻户晓的大牌明星。但是片子却非常准确的把握了男性面对不尽如意的生活时的怯懦,力不从心,沮丧和颓废。影片的刻画是那么细腻,那么毫不留情,那么直捣人心。以至于看完后数日小柯脑子里面还都是加州的葡萄园,美酒,PinotMiles的那双无奈的眼睛。无奈这样的精品往往都不被奥斯卡认可,前面也说过了,奥斯卡更注重的是故事的观赏性,所以倒也在意料之中了。

    三种电影各有所长。小柯的个人口位是更倾向于第二和第三种电影中的精品。不过人不能总是严肃的探讨艺术探讨生活,那些好莱坞的大制作和香港的商业片同样给小柯带来了愉快的视觉享受,不过至于小柯的私家收藏上,第一类影片就少很多了。

    说到这,三类电影都唠叨完了,本来小柯就应该就此打住,可是实在忍不住最后再唠叨两句张艺谋同志。老谋子不愧是学摄影的出身,什么电影拍出来那画面绝对是没得说,都是美味的视觉大餐。可惜近两年来越来越有走火入魔的趋势,光注重在视觉形式上追求极致。这商业片不追求思想和灵魂也就罢了,但是闹到最后,一个《十面埋伏》连故事都讲不好,这商业片的根本要是再扔了那就只能变成电影视觉艺术教学片了!不知道老谋子有没有意识到这问题。不过天下电影何其多,越来越多的中国导演都在向第三类电影精品努力,想来小柯将来可收藏的中国电影也会越来越可观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