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陈丹燕笔下的上海故事
文章来源: 淡然2021-05-08 11:02:40

初识陈丹燕,是因为她的一本《我的旅行哲学》。那次正在图书馆的网站上找与旅行有关的书,我被这个书名吸引了。一向爱旅行的我,很好奇还可以把旅行与哲学联系起来!

那本书我好像没读完就还了,因为当时正沉浸在林清玄的几本散文中。不过那本书还是让我记住了陈丹燕,因为我喜欢她的文字。

之后,知道陈丹燕还写过上海三部曲,《上海的金枝玉叶》,《上海的风花雪夜》和《上海的红颜遗事》。

近来似乎有点还旧的心情,于是就去图书馆借这三本书,结果找到了前两本。又见到一本陈丹燕著的《成为和平饭店》,那时刚读完《A Gentleman in Moscow 》,对历史悠久的大酒店兴趣正浓,于是一同借了来。 所以,今年的三月,我的心多多少少地是在上海的,在陈丹燕的书里,经历着那些我未曾经历过的上海的旧时光,有些恍惚与陌生,又有些熟悉与亲切!

读了喜欢的书,就想给自己留存一份记忆。但写读书笔记对我来说还是挺难的起步,于是本打算四月完成的笔记,又拖到了五月。

以为《成为和平饭店》是一本小说,一个在上海和平饭店里发生的故事。开始阅读后,时时地感觉似真似幻。一直读到后记,才发现这是一本非虚构小说。 作者说:地点与事件皆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但活动在其中的人物为虚构。陈丹燕花了八年的时间写这部书!这本书中,陈丹燕以外滩的标志性建筑和平饭店为主线,又以怀旧的文笔和独特的视角,将上海几十年的变迁融入故事之中。而我也就随着故事中的人与物,与和平饭店一起见证着上海的前世今生。

故事以夏家的葬礼开始,逝去的是老上海的资本家夏先生。他一生的跌宕起伏,似乎都与和平饭店联系着… 葬礼后,夏太太和两个已成年的孩子走进和平饭店,"他们三人走过旋转门,却有一步跨入大教堂的震动,连母亲都忍不住仰头张望。金色的光线自天而落,到处充满上个时代考究的花纹与线条。这地方,似乎一粒钻石落在大路的尘埃里多年,却突然发现它竟然在原处完好无缺"。"夏工之心中一震,原来爹爹当年走进来交代问题的地方,是这样的光芒四射。"母亲叹道:"你们的爹爹实在是个喜欢摩登东西的人,可惜他这次没了眼福,口福。"

孟建新,一位生在上海长在上海又致力于研究上海租界史的中年人,记得他第一次去和平饭店喝咖啡是大学时代,与他的中学班主任一起。为了付咖啡钱,"他们还特地到中国银行外面的新疆外汇贩子那里用1:2的黑市价,换来外汇券。"

孟建新选择学历史,是因为他中学班主任的点拔:"学了历史,你就会对表面现象有洞察力,知道到底什么是过眼烟云","历史这门学问是为了看懂现在"。上中学时,我一直对历史不感兴趣,觉着非常的枯燥乏味,而每逢考试必死记硬背的经历更让我之后尽量地远离历史。直到近些年,为了不如文盲般地游览欧洲的古迹与博物馆,我开始慢慢地去读些历史。了解些西方历史的皮毛后,开始发现历史还是满有意思的,于是又开始读些中国历史。现在读到这位老师对历史的见解,觉得还真有那么点儿意思!

在书中,我们随着孟建新的想象与幻觉,走进和平饭店的盛世。那里有灯红酒绿,有歌舞升平,更多的是过眼烟云!孟建新不是个钻进历史的学究,他一直认为,"一个历史学家的血缘立场是最重要的,在客观的前提下,血缘立场带人去发现更为真切的,因此也是更有说服力的历史"。于是,当英囯作家瑟金特在《上海》一书中写道"他们打开窗子,让江面上那些船只深长的汽笛声和上海独一无二的空气中的气味充满房间",孟建新相信"瑟金特只能闻到污水的气味,而自己则不然"。孟建新会想:"这些外滩的大楼哪一栋没有鸦片的气味?"。当美国专栏作家里奥描述他站在外滩时期所思所想时,"孟建新明白自己想的与里奥想的,一定不一样。即使他们站在同一块人行道的方石头上,看向同一排建筑,心中那强烈的沧海桑田之叹,也有微妙的不同"。

书中对年轻一代描写得比较好的是和平饭店酒吧里的阿四,尤其是她为自己的爹爹骄傲的那一段,因为爹爹退休前是和平饭店的西餐招牌大厨!而"阿四从来都觉得,吧台才是这里的心脏。酒架上琳琅满目的酒瓶子,就像通往各处的血管"。

陈丹燕说,和平饭店"以一种大饭店开放的、单纯的、见多识广的方式,勾连与证明一个个沧海桑田的旧时代,这是任何一座单纯的纪念碑都无法比肩的丰富与真切","这是和平饭店得以存在的理由"!

《上海的金枝玉叶》,书中的金枝玉叶是郭婉莹,英文名戴西,老上海著名的永安公司郭氏家族的四小姐。书中记述了戴西从出生到去世(1915-1998)的漫长人生。依着这九十年间社会的变迁和戴西的家庭背景,我们不难想像戴西一生的动荡起伏。从享尽富贵的千金小姐到打扫厕所的劳改对象…

让我倍生敬意的是虽然戴西无法选择她的生活轨迹,但她选择了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富贵时,她不娇作炫耀,磨难时她依旧从容淡定…

戴西说:"要是生活真的要给我什么,我就收下它们”。正是这种心态,让戴西坦然面对困境,努力把近乎一贫如洗的生活过出些快乐,戴西用煤球炉做出圣彼得堡风味的蛋糕,戴西从农场带回一只小鸡,让孩子兴奋许久… 正是这种心态,戴西一直到生命的尽头也没有抱怨自己经历的苦难。

戴西的亲友很多都在局势变动时移居国外,当她的亲友问起戴西受过的苦难,戴西笑着说:“那些劳改可以让我保持体形,不至于在这个年龄发胖。"这种困境中的乐观,也正是来源于她坚强的心态!

这个坚强的女人,在下乡劳动时总是把自己穿戴整齐,到了八十多岁,依然化好妆才出门,她说这是对别人的礼貌… 又是这个优雅的女人,坚持着独立自立的生活,她不要孩子们来照顾她,"不,我不要我的孩子来照顾我。是有人说我的孩子在美国,一定要养我,照顾我,我说不是这么回事,我的孩子和我之间,没有一定要什么什么的。他们并不应该要照顾我,我从来不这么认为。要是他们想来照顾我,这是因为他们的爱,而不是他们的责任。我从来不要我孩子的钱。” 这是怎样一种境界!

戴西在七十四岁时,为自己选择了遗像,那是她晚年在业余大学为英文口语课录音时的照片。"那时候学英文的磁带还是不多,许多课文都是我读,然后录下来,给学生在听力课用"。从反右和文革的磨难中走出来,虽已近晚年,戴西还是用上了自己的专长以教英语为工作,以自己的努力得到社会的认同。"这张照片表现出,我正在工作",戴西有理由为自己骄傲,为自己的工作骄傲!

对于她经历的坎坷,戴西说:“在你没有经历的时候,会把事情想得很可怕。可是你经历了就会什么都不怕了。真的不怕了,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人是可以非常坚强的。比我们想像的要坚强得多。"

"金枝玉叶",更多地是用于形容那些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富家小姐,而戴西用自己的一生对"金枝玉叶"注入了更完美的诠释。她所经历的,也许在那一代人中并不是独特的,但她那面对逆境依然保持着的云淡风轻般的从容,不得不让人敬佩!

人生如一场修行!丰子恺说:"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喜悦;既然没有净土,不如静心;既然没能如愿,不如释然",要做到这些实是不易,这位上海的金枝玉叶戴西小姐做到了!

读完《成为和平饭店》和《上海的金枝玉叶》,感觉巳经在时间的隧道中徘徊过久,而我的怀旧情怀与上海情结也已经得到了满足。再翻开《上海的风花雪月》,更多地是好奇陈丹燕还能演绎出什么样的上海故事。

《上海的风花雪月》,是旧日老街老巷遗留下的历史足迹,还是今日酒吧舞厅中的风华岁月?张爱玲、张学良、江青等的故居在记着往昔,而亲民的咖啡馆又在说着上海新市民的今日。这里有弄堂里的春光,有白发苍苍的及时行乐,有外国移民在上海的生活,也有上海与其它国际大都市的PK… 而书中对上海人的微妙心理的描述,可谓唯妙唯俏!

但因为我已经"饱"了,终未能如前两本书那样的细细品味《上海的风花雪月》。也许些许时日后,或者些许时年后,某一个慵懒的午后,我又想起这本书,那就泡一杯咖啡,再次走进上海的风花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