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舅公赵望
文章来源: 冰山火海2010-04-12 00:32:37

 

四舅公 赵 望

 

      赵望(1912-1992),字复初,1912年出生于西塘,父赵振麟,为西塘当时镇学,商界知名人士。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兄弟姐妹中大多选择了教书育人作为职业。长兄赵宪初为上海中学教育界所熟悉的;六妹赵明强从事农业经济教学;赵望排行第四,中学就读于嘉兴秀州中学,大学就读于之江大学。他性格活泼开朗,积极参与此社会活动,接受新思想。在大学期间,曾任学生部长。大学毕业后,自费赴美国哥伦比亚(Columbia University)留学。留美期间,曾任中国留美学生学联主席,开始结交共产党人士饶漱石。其时日军侵华,抗日战争爆发。1937年12月,“纽约中国留学生抗日救国委员会”成立,赵望任主席。哥大毕业后,在美国林肯纪念大学执教远东政治、历史等课。当时在美国的朋友给他写诗勉励,诗曰:人生自古谁无死,血战沙场也是死,老于牖下也是死。血战沙场死忧生,老于牖下生忧死。知己朋友快起来,共赴沙场雪国耻,愿在死中去求生,不在生中去求死。舅公曾经说起,这里有个小插曲。他的美国学生知道他要回国抗日,在他留言本上写道:“如果你给我分数及格,我祝你以后前程远大。如果不让我及格,希望你一踏上国土就一命呜呼。”
      在进步思想感召下,在好友们的激励下,赵望毅然决定放弃在美的优越生活条件,回国参加抗日。他乘坐轮船经广州回国。经饶漱石介绍,结识时在广州的廖承志、沈雁冰等。征求赵望本人意见,赵愿追随国民党政府去重庆共赴国难,在国民政府外事局商震手下任第一秘书,后加入国民党。期间,曾被派往印度,任中国外事局驻印度办事处主任。国内热播的电视剧《中国远征军》,是讲述国民党在印缅抗日那段艰苦卓绝的历史。赵望曾经亲身经历。美国华盛顿政府派美国军事顾问史迪威将军来华,帮助国民党政府抗日。舅公因为在美国念文科,英文口语比较好,被派选为史迪威将军麾下,任中文翻译官,并授予文官少将军衔,时年26岁。史迪威将军戏称他为“贝贝强努”(baby general),意为“婴儿将军”。赵望随美国军事顾问团一起去缅甸、云南开辟运送抗战物资的秘密通道“滇缅路”,成为一名中国远征军(文官)军人。在前线工作时,与抗日将领冯玉祥、郑洞国共事且留影。这些珍贵的照片在“文革”抄家时丢失了。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一个文弱的书生,在国难当头时,尽到了自己“保家卫国”的责任。抗战结束后,赵望在救济公署任职,主要是负责处理抗战物资。工作完成后,离开军界转入地方,在上海对外贸易公司任科长至1954年。在处理“高饶反党集团”事件中,赵望被牵连,错判为“历史反革命”。1954年到1962年,关押在济南“第二解放军官管训处”。刑满释放后回原籍,在嘉善西塘镇蔬菜队劳动改造。
      我在小学时候的印象是,舅公住在奶奶家两间厨房的一个角落里。他光头,戴顶布帽子,不苟言笑。长辈让我们叫他“四公公”。他每天去蔬菜队劳动,接受改造,印象中亲戚、邻里,都认为他不是好人。唯一印象深的是,他在厨房前的院子里种了一棵玫瑰花,紫红色,天鹅绒般的花瓣漂亮得西塘镇上绝无仅有。他放弃美国的优越生活,回到国内艰苦抗战,胜利后没有卷入内战纷争,所以拒绝去台湾。到头来,被管教8年,落得妻离子散。或许那时他内心的苦闷,委屈和孤独只有对他养的花才能倾吐。得到四舅公的精心养护,玫瑰回报以季季怒放的鲜花。
      “文革”结束后,政府鉴于赵望在抗战时期的经历,而且在三年解放战争前已离开军界转入商界的历史事实,于1979年给予彻底平反和离休待遇。平反后他加入民主党派“民革”。又被武汉大学聘请为外文教师,发挥自己所长。家庭生活上,于六十几岁再娶。享受了晚年的幸福和没有政治动荡的平静日子。1992年病逝于老家西塘。
      以上是我爸爸凭记忆写成,由写XT镇志的退休工人打印出来,要写入镇志。我加以修饰补充,成了现在的小文。之所以打出来是因为小时候的不懂事。小学时候跟老师一起去“学农”。回来的路上,迎面碰到舅公走过来,我没有叫他。因为我不想让同学看到自己跟一个“坏分子”是亲戚。每当想到自己年幼不懂事,心中有愧。打出来这篇文章,让更多的人读到它。让历史还原其本来的面貌,并以此稍稍安慰自己的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