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陵鬼话 2019年09月08日 星期天 晴
文章来源: 巴陵鬼话2019-09-08 01:48:37

 

 

2019年09月08日 星期天 晴
一篇6年前刊登于官媒的讨论大清迈向晚期的吏治问题的文章,9月5日在《今日头条》被翻出发表,但一天之内就被删除
原文标题为《清代嘉庆道光时期的吏治危机》(2013年9月13日发在《人民论坛》,作者张国骥)。近日重发的标题是《官场腐败、奴才得志、酷烈虐民…却又粉饰太平,吏治危机让统治岌岌可危》。
从标题看确实异常扎眼。
这篇文章讲了什么,
文章开篇就说:“治国就是治吏。嘉庆道光时期的吏治危机,已经全面而严重地侵蚀着大清王朝,使大清的统治岌岌可危。”
文章认为,清代嘉庆道光两朝时期其吏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危机:官场道德危机和官场人才危机。
 吏治危机,是指吏治不但极其腐败,而且极其无能。腐败不仅仅是个别的贪污受贿、徇私枉法,还表现在官场道德的整体堕落、全面而严重的官场道德危机;而无能不仅仅表现在官员不干事,不想干事,干不了事,还表现在昏庸、平庸和无知者充斥官场,奴才充斥官场,出现了官场人才危机。

 作者第一部分内容首先讲官场道德危机。
     本来,大清和历朝历代一样,有儒家的道德准则作为官员的行为准则,概括起来主要是四个方面:仁政爱民,忠君爱国,廉洁奉公,公明勤俭。但官场表现的却是贪污腐化、酷烈虐民、欺骗蒙蔽、消极怠工和漠视民生等方面。
     文章说,腐败是专制政体下官场的一个毒瘤,清朝后期到了无官不贪、有吏皆污的程度。官员的唯利是图达到了毫不隐讳、明目张胆的地步,史料记载:京官刘彬士到浙江任巡抚时就公开说:“穷翰林出身,住京二十余年,负欠不少,今番须要还债。”人们都说他如“饿虎出林,急不能待”。
      文章说,当时大批官员不顾朝廷禁令,以身试法,带头吸食鸦片,甚至贩卖鸦片,从而使这时的官场腐败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文章还说,由于贪官、庸官和昏官充斥官场,从而导致这时另一官场病态的产生和泛滥:书吏的权力膨胀,差役的横行霸道,两者勾结徇私舞弊、贪赃枉法、鱼肉百姓。
    文章第二方面讲的是官场酷烈虐民,指官员抛弃了仁政爱民的为官从政的道德准则,私创非刑和广设班馆 弥漫全国,其残酷性暴露无遗,酷烈虐民、草菅人命,反映出此时严重的司法腐败。
    另外,文章提到,此时的官场还有一大弊端就是欺骗蒙蔽。洪亮吉说:“州县以蒙道府,道府以蒙督抚,督抚以蒙皇上。”层层欺骗,一级骗一级,一直骗到皇上。
    文章指出,粉饰太平也是欺蒙的一大表现。大多官员不深入了解实情,虚文往来,敷衍塞责,专做官样文章。欺蒙又一表现是官官相护。官员互相庇护,互为羽翼,共同欺蒙皇上,又是此时官场的一种风气,并且使社会呈现出阴阳两面性:阳面的制度条文成了官样文章,而阴面的互相庇护的关系才是万应灵丹。
     文章直指,在专制政体下,官场还有一种普遍现象就是消极怠工,它是专制政体的产物,也是官员明哲保身的手段。这使得行政效率低下,行政运转失灵,政权处于慢性自杀之中。官员消极怠工已成一种官场风气。各级官员自上而下,自内而外,遇事或相互推诿,不负责任;或碌碌中庸,模棱取巧;或官官相护,消弭事端。
      文章的第三方面内容是说清嘉道时期官场中:“真才失意,贪才、庸才、奴才得志”,直指在官场得志的大多是一批奴才、庸才甚至贪才。
    文章举例奴才类别的高官曹振镛, 历事三朝,遍历要职,官运亨通,福禄寿三者兼得,他官场“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秘诀就在:小心谨慎,遇事模棱;多磕头,少说话。
     文章最后指出,治国就是治吏。其时吏治危机,已经全面而严重地侵蚀着大清王朝,使大清的统治岌岌可危。而吏治危机,根本原因是制度问题。
     借古讽今,中国文人历来就擅长影射手法。官媒旧文如今重发,又被急删,当然还有不少内涵和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