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回顾 (七) - 百岁科学家寿星贝时璋伯伯
文章来源: 中关村人2007-03-31 19:16:33

    贝伯伯是我最熟悉的科学家长辈之一,今年已经一百零四岁,是科学界少有的老寿星,也是最年长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一生没有生过大病,98岁之前没有住过医院,除了正常的体格检查,他是不去医院的,平常几乎从来不打针吃药。总结自己的长寿经验时,贝时璋认为主要得益于4个方面:淡泊名利,宽厚待人,适当运动,注意营养。老人的长寿观看似简单,可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却值得人们深思。

    在他八十来岁时,几乎每天还可看到,他一早便步行上班,穿过人来车往的马路,从住所沿着中关村北一条街到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来回3000步,这条路贝时璋走了整整40年。生命不息,活动不止。贝伯伯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他一生都在做事,做学问。无论在浙江大学当教授的二十年,还是在中国科学院工作的五十余年,总是踏踏实实,勤勤恳恳教书,做研究,搞学问。踏进贝家,年轻人会觉得从房子、家具到他的用品等都似乎不合他的身份,显得过于俭朴。贝伯伯曾说:“学问要比胜似我者,生活要看不如我者。” 他孙女贝泠1991年考上大学,他送她的题字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1995年开始工作,他送给她的题字是业精于勤,行成于思;而1998年在她即将出国时,他又一次题字,就是这句学问要比胜似我者,生活要看不如我者 

    贝伯伯是浙江省镇海人,祖辈靠打鱼为生,12岁随父亲外出求学。先在汉口的德华学校,后到上海的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德文科读中学。1921年在同济医工专门学校的医预科毕业后到德国留学,先后就读于福莱堡、慕尼黑和土滨根大学。1928年3月在土滨根大学毕业,并得自然科学博士学位。贝时璋在德国的八九年,受到德国传统的严格的生活规律和深刻的学术思想的熏陶,对他以后的科研生涯有很大的影响。贝伯毌是苏州人,他们育有二男二女,拥有一个令人称羡的家。

    他们一家和我们家是世交。我父亲也留学日、德,他和贝伯伯长期共同在浙江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工作,而且都是搞生物的,有深厚的友情。我妈妈和贝伯母是同乡。我姐姐则和他家的二女儿贝诚,小儿子贝德从小就是同学和好朋友。我出生在浙大西迁时的贵州湄潭,贝伯伯贝伯母从小看我长大。在我结婚时,他们都送礼致贺,说我也长大了,因为在他们眼里,我永远是小孩子。他们的大儿子贝丰是大学教授,“文革”时我串联到成都地质学院还去看过他。大女儿贝濂是协和著名的内分泌医生,我家二老生前有病时总是请她帮忙。她们夫妇和贝德夫妇长期和父母同住,贝伯伯,贝伯毌长寿和他们分不开的。贝德和我关系很好,他如同我的大哥哥,五六十年代,我走到他窗下,一吹口哨,他马上打开窗子,对着窗子我们就聊起来,有时就上楼去。他的两大爱好深深地影响着我——一是古典音乐,一是无线电收音机。他那时装的还是电子管收音机,加上针式唱机和大唱片,我们一起欣赏贝多芬、施特劳斯、柴可夫斯基优美的乐曲,到现在还回味无穷。 

    今年3月,在贝伯伯获得博士学位80周年之际,图宾根大学第五次授予他博士学位。 19283月,25岁的贝时璋院士在德国图宾根大学获得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978年、1988年和2003年,在贝时璋院士获得博士学位50周年、60周年和75周年的日子里,图宾根大学曾3次分别授予他博士学位,使他成为图宾根大学的“钻石博士”。 贝伯伯一直是图宾根大学的骄傲。在他获得博士学位80周年前夕,德国媒体多次报道贝老的事迹。作为图宾根大学年龄最大的博士学位获得者,德国同行和媒体纷纷向他表示敬意。

    我希望贝伯伯能更长寿。今年二月戴芳澜先生的儿子回国,曾到贝伯伯家拜访。回来后打电话给我,说贝伯伯和他的家人问起我。后来又发来了他们和贝伯伯一起合影的照片。我下次回国,一定会先去看望贝伯伯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