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强扶弱,我所认同的价值观之一
文章来源: 2008-10-31 15:40:54

施化

许多人都认为经济水平或社会制度决定着一个社会的存在状态,这不错,但并不是最初的。最初的是人们的价值观。价值选择决定了一个时期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价值观才是决定社会现状的根本因素。

上个世纪流行的唯物主义思潮,迷信经济基础决定论。这个思潮把一切落后归咎于不发达,以为发达了一切将自然而然地进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财富的巨大增长,随之而来的却是社会道德水准高速败落,证实了经济基础决定论的失灵。

还有人迷信制度。以为只要推翻一种制度,就能够改变一切。当初中国民主革命的目标就是改变制度,把旧制度推翻,自然而然就出现新制度,所有社会问题迎刃而解。所以几千万革命先烈为之抛头颅洒热血。然而到目前为止的所有中国现实,都只不过是对他们的无情嘲弄。制度只不过是一纸条文,如何实现条文是人的行为,不是纸张的行为。没有人的推动,制度不会被实行,也不会自动前进一步。

人和动物的最主要区别,是具有意识。正由于意识的存在,使人的生活与动物完全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讲,注意人的意识活动,试图用意识活动的规律,来解释人的行为规范,无比重要。人不是只要喂饱了,就无所事事的猪狗。

人的意识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价值观,也就是价值取向或价值准则。一般来说,当某种意识观念被当作应该提倡或应该抵制的时候,人的价值观也就出现。人世间的价值准则有无数,不同的解释还要多,并且都被当成最根本最原则的,这很使人迷惑。比如被当作中国现今最高原则的和谐,不同利益的人可以给予不同的解释。北京奥运开幕式上那个大大的“和”字,可以解释为,“无论你有多少不满,都忍着别发泄出来”。因此所有压制言论,控制思想的举措都变得无与伦比地正当。

有没有一种价值观,不论你从哪种角度,哪个立场来解释,其宗旨都一样,不会混淆错乱呢?有。抑强扶弱就是其中之一。

抑强扶弱与锄强扶弱,杀富济贫,有着根本的不同。中国的传统文化所主张的锄强扶弱有严重缺陷。因为把强的一端锄去了,弱的一端就变成强的,又要再锄一次。如此这般,永无完结。抑强不等于把强的消灭掉,如同消灭资本家、帝国主义或共产党一样。这种连根拔的消灭,说糊涂也罢,幼稚也罢,都反映着思维的不成熟。历史继承不同,命运机遇不同,强人永远存在,不可能被消灭掉。所需要做的,只是设立一种观念,建立某些条件,让强的一方不要不受阻挠地强起来,让弱的一方不要毫无希望地弱下去,就能出现一定的生态平衡,社会平衡。人们的理想社会,要的就是某种平衡,既不是失序,也不是从来不会出现的永恒正义,收入平均,人人坐吃。

有两种情况形成强大。一种是真正有实力,依靠公开的平等竞争获得的强大。一种是巧取豪夺,依靠欺压弱者获得的强大。即便是前一种强大,到了某种状况,也要抑制。更不要说后一种了。

自然界是一种相互依存的相对平衡。万物生长,风雨日照,都必须适度。人类社会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也应该是这样。过度地繁殖,过度地开发,都有违自然规律。而强者往往都首先是适度的违反者。不论他们是以怎样手段得来的强大。

为什么说抑制强者就一定有道理呢?如果强者代表正确代表真理怎么办?所谓强者,也就是在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控制了大部分社会资源的那些人或集团。由于他们的强大,使得社会全体成员都必须遵从他们的意志,以他们的命运为自己的命运。只要一天强者不受抑制,就永远不会出现社会平衡。再说,强大不是无止境的。由于强大,因而忘乎所以,因而犯错误,强者很容易走向反面。历史无数次地重复着这个道理。强者一失足,就把弱者也拖下水。

强者非但破坏平衡,还和另一个强者争夺资源和地位,从而引发战争。两强相争,不论胜者的胜利有多么辉煌,受苦难的都是弱者。任何一场战争的失败者,都是被迫把生命和财产投入战争的双方平民。胜利的光辉只落在强者的头上。反对战争制止战争的战争不在此列。如果不是傻瓜,就不要用力去拥护某个强者,使其迅速强大,从而引发和另一个强者的战争,搞得自己家破人亡。可是傻瓜照样有,而且很多,只为一时小小的甜头。

难道弱者就代表正义和真理吗?也不是。弱者的弱,除了某些强者强加的因素,主要还是由于自己的无能,缺乏见识和胆识。扶弱,不表示一味的救济贫穷,而主要是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能力所在,创造某些条件,比如教育,通过自己的努力强大起来。有些政治反对派喜欢当弱者的救世主,以弱者的代表自居,我对他们也很存疑心。弱者首先应该相信自己,依靠自己,不要指望谁会无代价地为你打抱不平。

有人说,精神的东西是无用的,还是靠实力解决问题。抑强扶弱虽然很好听,实际上不会实现。我说,抑强扶弱实际上已经在世界上很多地方实现了。美国最先制定的反垄断法,就是人们抑强扶弱的观念促成的现实。中国最近也开始实行。说到底,西方现行的民主制度,其根本出发点,也是抑强扶弱。给每个人相近的机会,领导者不能终身制。不让强人无限强大,到了某一天突然吞噬世界。

2008-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