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的学问(3):喝酒防病,延年益寿
文章来源: 772007-05-14 18:26:59

酒精对人体的作用不限于中枢神经系统,还有许多外周的作用。不胜酒力但又贪杯的人,往往在面红耳赤,大汗淋沥中被人抬走。这是因为酒精可以舒张外周血管,增加皮肤的血液循环。血液把身体内部的热量带到体表来散发,让人感到燥热。这容易给人造成假象,似乎饮酒可以抗寒。阿尔卑斯山中有一种著名的体型巨大的圣伯纳狗,可在暴风雪中寻找遇难的人,并为他们提供救援。人们常在这种狗的脖子下挂上一小桶威士忌,让遇难获救的人喝酒暖身。小说和电影中常常可以看到的场景之一,就是当人们在严寒中要跳入冰水之前,都会猛喝几口烧酒以御寒。其实,这种做法与饮鸠止渴大同小异。喝酒不仅不能增强身体御寒能力,反而会加快身体丢失热量的速度,对身体造成更大伤害。



Saint bernard dog (AKC)

在确认某种食品对身体疗效方面,老百姓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以偏概全,感觉身体健康状况有改善,就硬往曾经吃过的东西上瞎联系。其实要从成千上万可能影响健康的因素中,看出某种食物的效果,没有几百人甚至成千上万人的规模是不行的。喝酒减少心血管发病率,早就不是新闻。大规模的人群调查也反复证明了这一点。
 



我的同学中有不少选择作临床医生,现在他们大部分都完成了实习医生的训练,找到了理想的工作。上次美东同学聚会,晚饭后,大家都散落在主人宽敞大厅里面的假山花园四周,人手一杯酒。这是最惬意的时候。在葡萄酒的作用下,大家忘掉了自己的身份,去掉了刚见面时的拘谨,谈兴正浓。你可以就任何事情高谈阔论、大发感慨,也可以静静的不发一言,从这些个个都聪明绝顶的同学嘴里听到各种匪夷所思的奇谈怪论。这时,一个素以滴酒不沾而自豪的同学,居然也熟练的轻晃酒杯,频饮琼浆,脸上一副陶醉的表情。看到我诧异的眼光,这位刚刚做完病理科实习医生,准备去佛罗里达州一所教学医院任职的同学解释道:作尸体解剖时,我发现,像我们多数同学的说话习惯一样,她也给字加了重音,凡是生前有饮酒史的病人,血管的内壁都非常光滑,血管弹性也好,这些人肯定不会得心肌梗塞或脑血栓一类的心血管病。相反,很多从不饮酒的病人,血管内壁布满了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疙疙瘩瘩的特难看。她的结论明确、肯定:饮酒有利於防止心血管病的发生。这一次,她虽然公然违背统计学原理,仅仅根据自己不多的病例就下结论,好在她的结论和大样本群体研究的结论一致,我也就不和她争论了。

 

大家都承认喝酒可以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生率,但谁都不确定喝酒为什么可以防止心血管病的发生。那次去科罗拉多州开肥胖病研究学会的年会,看到有试验结果表明,葡萄仔和葡萄皮中的某些成分有这个作用。这不,葡萄仔提取物现在卖得可红火了,是送礼的上品。自从看了这些报道,吃葡萄的时候,我家主管就不准我吐葡萄皮了。后来,干脆连葡萄仔也不让吐了,都得嚼碎了咽下去。这个葡萄仔理论目前虽然在风头上,也有很多令人信服的科学证据,但还不能解释所有疑问。比如说,根据那个病理科同学的观察和大样本的调查结果,不仅葡萄酒有保护作用,多种非葡萄酒也有减少心脏病发病率的作用,而用粮食做的白酒就不含葡萄籽或葡萄皮。看来,酒对心脏的保护作用不全来自葡萄仔。

 


自酿自销的加拿大酒厂门市部


另一个学说强调酒精分子的物理化学特性,及其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据研究,极性很强的酒精分子,可以增加血小板表面携带负电荷的数量。表面带负电荷多的血小板,不容易和另外一个带同样电荷的血小板之间发生碰撞和凝集的现象,也不容易粘附到血管内壁上,这样自然减少了血栓形成的机会。这个血小板学说很有说服力,大量试验结果表明,饮酒对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不能积累,每天饮酒,效果最佳。一天不饮,保护作用就减弱。小量多次的饮酒习惯,能达到最好的效果:每天饮葡萄酒一杯
(或啤酒一罐,或烈酒一小杯) 就有保护作用,多饮无益。对酒后血中酒精浓度变化的监测,以及对血小板理化性质变化的动态研究结果提示,两者之间变化有因果关系。这些现象都支持酒精对心脏有保护作用来源于改变血小板理化性质的学说。我特别喜欢这个血小板学说。自从这个学说出笼,在端酒杯前就再也不用看领导脸色了。喝酒护心,“少量多次”是原则。按我的理解,“少量”不重要,重点在“多次”,这就是说,啥时候想喝,就啥时候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