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30年式刺刀
文章来源: xiaoxi20052005-09-11 12:56:47

30年式刺刀一直是日本在侵华战争中使用的主要冷兵器之一

  日本早期军用刺刀和30年式刺刀的诞生

  日本国内最早出现的制式步枪刺刀,是1831年(天保2年)长崎市谘议高岛秋帆通过荷兰商馆馆长德·希列尼购买的荷兰燧发枪上所带的刺刀。1865 年(应庆元年)5月,长州藩的伊藤博文和井上馨从英国购入了 1800支米涅步枪及配用的刺刀,这是日本第一次大规模地装备近代刺刀。

  明治初期,政府着力改进军事装备,大量购进并装备英、法、德、美等国的步枪,同时也进口了相配套的各种刺刀。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政府接管了原幕府经营的军事工业,并逐步加以改造和扩充,初步形成了日本近代的军工生产体系。1870年(明治3年),东京炮兵工厂成立后,开始仿制英国恩菲尔德1858式步枪。4年后,开始生产全长705mm的仿斯奈德步枪刺刀。1880年(明治13年),步兵少佐村田经芳研制出11mm口径的13年式单发步枪,并成为制式军用步枪,随即在东京炮兵工厂投入大批量生产,到1886年陆军全部装备了该型步枪。与13年式步枪同时开发的还有仿自欧式枪刺的13年式刺刀,全长约710mm,质量0.79kg,配装于枪口右侧。随着村田步枪的不断改进,13年式刺刀也先后更替为18年式和22年式等型号。为改善枪身的平衡性,从22年式刺刀开始,改为装于枪口下方。这些早期刺刀的生产与装备,为30 年式刺刀的研制定型奠定了基础。

  1890年代后期,东京炮兵工厂厂长友坂成章大佐(Nariakia Arisaka)受命开发一种使用无烟火药的新式小口径步枪,以取代村田步枪等早期型号。 1897年(明治30年)新枪正式定型,称为30年式6.5mm友坂步枪,同时为该枪设计了相配套的30年式刺刀,也称为友坂刺刀。该刺刀全长525mm,刀体长 400mm,质量0.69kg。用今天的眼光来看,30年式刺刀相当长,近似于短日本刀,但考虑到当时世界上步枪刺刀普遍在600mm左右的情况,而且相对于早期的13年式刺刀,30年式刺刀的长度已大为缩短,实际上符合军用刺刀的总体发展趋势。30年式刺刀的总体设计建立在德国西门子公司产品基础之上,最早的 30年式刺刀刀身上甚至打有西门子的标识。但30年式刺刀刀尖处不是对称的剑形,而是上端平直、下端单刃上挑,故有人曾撰文指出30年式刺刀刀尖是模仿传统武士刀的形状,实际上并非如此,同时代的欧洲刺刀中也有类似的设计。之所以采取这种形状,只是为了方便生产以及手持刺刀格斗时便于劈砍。稍迟出现的英国P1907式刺刀,在设计上也参考了30年式刺刀,长度与外形都与后者相似。至于后来日本故意夸大刺刀的作用,有意将其与武士刀联系起来,使之成为一种“精神武器”,则已经是后话了。


菲律宾战役中手持配有30年式刺刀的步枪,隐蔽等待出击的日军士兵

  日俄战争结束后,根据实战经验,随即对30年式步枪的枪机、保险和瞄准装置进行了改进,并于1905年(明治38年)正式定型为38年式步枪,30年式刺刀则因为本身较为完善的设计以及在日俄战争中的良好表现,被原封不动地继承下来,并一直使用到日本战败投降,因此30年式刺刀也往往被误称为38年式刺刀。30年式刺刀和38年式步枪一起,作为日本军国主义的得力帮凶,参与了对中国的侵略及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二战中最著名的军用刺刀之一。

  30年式刺刀的结构和型式

  30年式刺刀的设计从整体看较为完善,是近代军用刺刀中一个具有相当代表性的样板。以标准型30年式刺刀来看,全刀可分为刀体、刀鞘两大部分。

  刺刀刀身为下单刃式样,截面形状为尖锐的倒三角形;刀身两侧铣有宽血槽,作用是刺入人体后使血液迅速沿槽流出,方便拔刀,同时减轻刀体质量和加强刀身刚度;刀身右侧靠护手处打有生产厂标记;护手为一整体,上端为枪口套环,下端为向前方伸出的护手钩(这种设计在19世纪后半叶的军用刺刀上相当常见,其作用是在白刃格斗时卡、别对方的刺刀,并方便将若干支步枪牢靠架设在一起,此外还可以用来在枪上悬挂旗帜。后来的军用刺刀大多放弃了这一设计),后期生产的刺刀则取消了护手钩,护手下端为直形;刀柄末端为闭锁机构,上部为一T形长槽,用以和枪管下方的刺刀座相连接,槽内右侧有弹簧控制的活动卡笋,上刺刀时与刺刀座上的缺口相配合,可将刺刀牢靠地固定在步枪上,需要卸下刺刀时,只要压下柄尾左侧的圆形按钮,使卡笋缩回,即可将刺刀向前方取下;刀柄中段呈弧形,方便用手握持,两侧有以铆钉或螺钉固定的护木;刀柄末端金属部分向下弯出呈“鸟嘴”状,末端顶部平面上往往打有号码等。

  刀鞘用来盛装和保护刀身,其结构相对较为简单,为薄钢板冲压成型后再经焊接而成。刀鞘上端口部焊有一个用来加固鞘口边沿的部件,称为“吞口”或 “鲤口”;稍下方为连接挂件用的止动环,以螺钉与刀鞘本体固定,穿皮带用的环口在刀鞘右侧;刀鞘内部有两对板状弹簧片,上端的用来在插入刺刀后夹紧刀身,下端的则用来防止刀身在刀鞘中过分晃动。刀鞘在拼刺训练时也有很大作用,一般要将刀鞘套上以防误伤,鞘尾端设计成突起的球鼻状“水滴”,正是为了在训练中起到减缓冲击力的作用。保存至今的刀鞘上大多有凹瘪痕迹,多半是在训练时相互撞击而留下的。

  30年式刺刀的标准型有两种型号:除了早期型号外,还有一种是中后期定型的型号,因其主要配用在1939年(日本神武纪2599年)定型生产的99式7.7mm岩下步枪上,也有人称其为99式刺刀,但这只是俗称,并不是正式的叫法,通常情况下这两种刺刀都被称为30 年式,其结构基本相似,并且可以通用,刀鞘也可以互换,但在刀身、护手、刀柄、刀鞘上均有差别(在下一段文字中为方便叙述起见,仍将早期型称为30年式,后期型称为99式)。

  从刀身来看,30年式厚度较99式略薄,血槽稍浅,刀背靠前端处较为平直,少数刀尖的上方向下呈弧形收敛,并开有假刃,刀尖低于刀脊;而99式则大多相反,并有一部分刀尖向上略微翘起,有尖而无刃,刀尖高于刀脊,更接近于武士刀刀尖的形状。从护手来看,30年式弯钩处宽度较窄,到钩尖处则变粗,从侧面看略呈三角形,钩尖明显;99式弯钩比较宽厚,基本没有粗细变化,钩尖不明显,有的近乎方形。从刀柄来看,30年式刀柄较为纤细,弧形明显,中间呈“鼓肚”状,与手型比较吻合,护木后端与柄尾金属部分连接处为斜线,固定护木的铆钉或螺钉多有椭圆形垫片,柄末的“鸟嘴”状突起比较明显;99式刀柄较为粗厚,两侧皆为平面,下方的弧形部分较浅,护木后端与柄尾金属部分连接处和刀背相垂直,铆钉垫片为圆形,“鸟嘴”部分较不明显。从刀鞘来看, 30年式的止动环为机加件,较为厚实,刀鞘末端的“水滴”多呈半圆的球鼻形; 99式的止动环为2mm左右的钢板弯折而成,较为单薄,“水滴”则为向前伸出的圆柱状。

  早期生产的30年式刺刀都是上述两种标准型号。但随着侵略战争规模不断扩大,加上国内资源匮乏,日本虽然对内颁布了《国家总体动员法》,并对中国和朝鲜进行疯狂掠夺,但仍不能满足战争的需求。到1941年,日本的煤炭、铁矿石和钢只能达到需求量的88.3%、42.4%和43%,原本就不丰裕的军工生产能力更是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为了尽可能地提高生产效率和节约原材料, 30年式刺刀的生产不得不一再简化,于是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变型刺刀。虽然这些变型刺刀的整体构造大体相同,但根据刀身、护手、刀柄、刀鞘等部分的差异,保存至今的30年式刺刀从外形上来区分至少有18个不同的品种,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橡胶制刀鞘,特点是挂件和刀鞘做成一个整体

从上至下分别为三种不同的木制刀鞘,在制作工艺上同样是逐步简化,最下方的刀鞘仅用棉线缠绕木片制成

二战末期奉天(上)、仁川(下)兵工厂生产的简易30年式刺刀,已经简陋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连刀柄末端的闭锁机构都已取消,只能作为纯粹的冷兵器来使用。注意护手上有两个圆孔,奉天兵工厂的刀柄末端也有一个小孔,说明这些刺刀是捆绑在竹木棍棒上使用的,是日本投降前夕配发给由平民组成的各种“特攻队”进行“本土决战”的武器

  早期刺刀刀身两侧均有血槽,而战争末期生产的则将血槽取消;早期的刺刀一般将刀身全长都磨削出刃口形状,后期产品只将刀身前端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磨出,但新刺刀一般都没有锋口,而是在下发后由使用者自行开刃;护手下端分为带钩和直形的两种形式,为提高生产效率,从1937年开始,逐渐出现了不带护手钩的刺刀,到末期几乎所有刺刀都取消了护手钩;不同厂家的产品护手本身形状也不尽相同,特别是简化产品的护手形状更是多种多样,战争末期生产的护手更是变成了简单的带孔的矩形铁板,护手与刀身、刀柄的固定方式也有紧配合、紧配合加铜焊固定以及较少采用的侧面铆固等数种;刀柄的形状变化最多,除了标准型外,后期又出现了矩形的刀柄,而且有的刀柄末端带“鸟嘴”,有的则不带,闭锁机构的形状和位置也各不相同,末期产品中也有完全取消闭锁装置的;刀柄的固定方式也种类甚多,总的分为螺钉固定和铆钉固定两种方式,其中以前者居多,垫片形状也有椭圆形、圆形和六角形等数种,铆钉材质则有钢制、铜制等区别。除此之外,有些刺刀刀身做了发蓝处理,在有些刺刀上还能见到护手和刀柄部分发蓝但刀身却未经处理的情况。早期刺刀表面大多经过打磨,光洁度较高,而后期产品表面大多留有初加工痕迹,工艺比较粗糙。同时,30年式刺刀刀身钢材一般不如同期的欧式刺刀,多以低碳钢制造,钢质偏软,磨出的锋刃难以持久且容易卷刃,特别是战争末期的产品,材料更是五花八门,质量也参差不齐。


刀鞘末端“水滴”的 4种不同形式,从左至右逐渐简化

早期的木制刀鞘,有金属制吞口、鞘尾和止动环,刀鞘中、下部分别缠绕两段棉线或箍有两道金属片,刀鞘外涂油漆

  与刀体相比,刀鞘的种类变化更多。早、中期的刺刀刀鞘均为钢制,其表面大部分为发蓝处理,少数直接涂覆暗棕绿色油漆。除止动环外,刀鞘末端的“水滴”形状在生产过程也逐渐简化,前后共有4种式样。到二战后期,日本金属原料特别是钢铁来源匮乏,刀鞘不得不改为非金属材料制作,其中最常见的是木质,而且根据制造年代的先后也有所变化。早期的木制鞘身由两瓣对称的木片组成,有薄金属板制成的吞口和鞘尾,并有钢板制成的止动环,中、下部分别缠绕两段棉线或箍有两道薄金属片用以加固鞘身,刀鞘外涂棕绿色或棕黄色油漆以防木材腐烂。后期木鞘的制作进一步简化,首先是鞘尾由刀尖形改成方形,后来又取消了金属吞口、鞘尾直至止动环,最后甚至出现了仅用棉线缠绕木片而成的简陋刀鞘。皮制刀鞘也有使用,但皮革成本较高且易损,使用并不广泛。后来还出现了以帆布为骨架、外覆棕黄色橡胶蒙皮的橡胶制刀鞘,特点是将挂件和刀鞘做成一个整体。这些简易刀鞘由于材料易损的原因,保存到今天的为数很少,但却都是日本军国主义穷途末路却仍困兽犹斗的境况的真实见证。

  除刀体与刀鞘之外,30年式刺刀还有一个重要配件——挂件(日文称为 “剑差”),用来连接和固定刀鞘,防止运动中将刀鞘丢失。通常情况下,日军士兵都是将刺刀用挂件固定于腰部左侧。挂件通常由牛皮或猪皮缝制而成,上端为皮环,用以穿腰带,有上端分叉和不分叉的两种形式,后者较为多见,下端由两片皮革缝成,有的还以铆钉固定,并附有皮带和扣环(铆钉、扣环又分为铜、铁两种材质)。使用时刀鞘插入两片皮革之中,然后再将皮带穿过刀鞘上的止动环并以扣环固定住。为避免止动环背面的突起磨损挂件,在挂件的相应位置上开有圆形或椭圆形孔。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在南洋地区作战的日军发现皮质挂件在高温多雨的环境下极易霉烂,遂将部分挂件改用帆布制作,除材质外其他都与皮质挂件相同。朝鲜战争期间的南朝鲜军队也曾根据日本二战末期的设计,装备过一种帆布材质的30年式刺刀挂件,上端改为一个与美式刺刀挂件相仿的钢丝卡子,用以与S形腰带上的小孔配合,下端以铆钉固定的一个钢钩来连接刀鞘上的止动环。


朝鲜战争中南朝鲜军队所使用的配有帆布制挂件的30年式刺刀,挂件外形与美式的相仿,上端改为钢丝卡子,用以与S形腰带上的小孔配合,下端以钢钩与刀鞘连接

  由于日军对个人武器装备管理极为严格,损坏或丢失刺刀者都要受到严厉的处罚,所以有些日军士兵会在自己的刺刀上做上个人记号,这些记号多半是姓名和数字,有的是刻在手柄的金属部分或护木上,有的是涂写在挂件上。保存至今的实发使用过的30年式刺刀及挂件上,都可能有这样的记号。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海军还曾使用过一种30年式的变型刺刀,由于是在 1902年(明治35年)定型,通常称为35年式海军型刺刀,配用于南部麟次郎(Kijiro Nambu)少校在30年式步枪基础上改进而成的海军用35年式南部步枪上。其外形与30年式基本相同,区别是在手柄正上方靠护手处设有一个弹簧控制的“桥式”开关,与吞口上的缺口配合以固定刀鞘,这种设计与后来的95 式士官刀如出一辙。另外,日本还装备有部分训练用刺刀,常见的一种训练刺刀与早期标准型30年式没有太大差别,只是刀身改用廉价材料制造,厚度比标准型减少约三分之一,血槽较浅,制作粗糙;另外还有一种日本少年军校使用的训练刺刀,外形与标准型差别较大,刀身较短并且刀尖部分为对称的椭圆形,而且只能装在训练步枪上。除此之外,二战后期的日本还曾把许多老式的 13年式、18年式刺刀改造后继续使用,为配用后来的各型步枪,刀身部分都被截短,刀柄部分也做了相应改动,其特征是护手钩钩尖部分为扁球形,且血槽一直延伸到刀尖处,并配用截短了的有金属吞口和鞘尾的黑色刀鞘。

  值得一提的是,近些年来,国内古玩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假冒30年式刺刀,其主要特征为:刀身刀鞘多有经专门作伪而产生的锈蚀,但多为浮锈,色泽红褐,且较为疏松、抚之沾手,没有老包浆(“包浆”俗称“传世古”,指金属表面由于氧化、锈蚀及汗液作用,随时间推移自然形成的一层化合物,有黑、


30年式刺刀刀鞘与挂件的连接方式。刀鞘插入挂件后,再将挂件中部的皮带穿过刀鞘止动环并以扣环固定住

上端不分叉的30年式刺刀挂件,多为中后期使用

上端分叉的30年式刺刀挂件,多为早期使用

  古铜等多种色泽,使器物有一种自然的陈旧感。——编者注)的质感;刀身多数为手工加工,有的刀尖形状过于尖锐,血槽两头处形状不规则,槽内不平整、有凹凸感,刀身普遍薄于正常厚度;枪口套环形状不规整,或有明显变形,护手钩形状怪异;手柄护木木质疏松,多用普通木工螺丝钉固定,垫片形状不规则,有的甚至是四方形,两个螺钉或铆钉的连线多不与刀背平行;T形槽与刀身、套环不在同一轴线上,卡笋简陋粗糙,形状亦与正品不同,柄尾与刀体连接处铜焊痕迹明显;刀鞘焊缝粗糙或有漏焊点,“水滴”不圆滑、多留有锉痕等等。有的假刺刀也打有标记,但多数深浅不一,或者较为模糊,且图案多为臆造,有的是三个相互分离的小圆,有的是五角星内有三横,有的甚至将标记打到刀身左侧。但其中有些假冒刺刀仿真度较高,有些则与当时国内特别是抗日根据地兵工厂手工仿制的30年式刺刀较为相似,识别时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各种特征,并特别加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