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句闲言-关于《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
文章来源: 陈默2009-04-06 18:10:24
上上周末看了《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的DVD。我并没有刻意去租这个片子,儿子上大学后,我就用他的Netflix account,不过把他每次三个碟、每月无限的计划downgrade成每次一个碟。他喜欢看欧洲片或是独立制作的非主流片,我们口味差不多,我这个懒人就继续着他的list。

DVD寄到的时候,我刚刚在娅米的园子里看到她的观后感《零乱的初春印象》。她写得非常好,非常到位。现在也正好是春天时分,让人联想到“布拉格之春”。而且,我一直以为我今年春天会取道布拉格去欧洲几个地方,做了准备,还在网上向一位富有经验的大侠请教了行程。虽然我的旅行与米兰昆德拉的小说毫无关系,但这样的巧合还是值得记下的。

罗嗦了半天,是想告诉自己,有了这么多巧合,我不得不写下一点什么;同时也是为自己开脱:我实在是为了巧合而闲言几句,但知道写不出什么深度的。而这几句闲言也怯生生放了一阵子不好意思拿出来。

我多年前在国内就买了中文版的书,但是说实话,我并没有领悟到透彻的东西。或者说,我虽然看出里面有很多的深刻的哲理和对生命的探讨,但我当时的年纪无法全盘领会。

从生活和感情的角度,虽然我当时很年轻,但我却直觉地理解托马斯那样男人的本性,以及在爱和欲之间试图平衡的挣扎。其实女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只是大多数人碍于社会准则,不会说出来而已。

我也喜欢萨宾娜,我想,不论男人女人,对那样有思想、独立、善解人意、性感的女人不会不喜欢吧?我对特蕾莎却没有太多的感觉。也许,那种爱到窒息、爱到无奈的方式我一直不能共鸣。而弗兰茨,让我忍不住叹气。

就像娅米说的,电影远没有书那么深刻,但却“拍出了活泼泼的生活”。我看电影时,有一种温暖的全新感觉,即使是看到严峻的“布拉格之春”、迷离的流亡岁月,因为一直有爱情贯穿其中,也觉得没有那么沉重了。

萨宾娜是我心目中的形象:聪慧的宽阔脑门、灵动的大眼睛、蓬松而性感的长发、丰润的身材,性格坚韧而充满灵气。特蕾莎也很可爱,我曾看过她演的《Blue》(那波兰导演的红、蓝、白三部曲很好看)。在这部影片中她红扑扑的小脸蛋、稚气的神情很惹人怜爱。不过,她对于爱情的质朴和专注让她和托马斯频起冲突,即使她说服自己去明白托马斯的内心,也没有用。这对于托马斯而言,是无可放下的重负。我看了都替他们感到疲惫。

托马斯呢,我个人觉得外形单薄了一些。当然,在女人之间游刃有余并不一定就要在外表上多么manly,只是我想像中的他年纪要大一些、也更壮硕一些。

萨宾娜的教授情人弗兰茨,那个理想主义的日内瓦教授,影片中着墨不多,完全略去了他和太太貌合神离的夫妻生活。不过,当我看到弗兰茨兴致勃勃地提着箱子,要开始和萨宾娜的新生活之时,我还是小声惊呼:NO!等到下一个镜头,弗兰茨面对萨宾娜的人去楼空不知所措,我心里也为他而痛苦:当爱不在一个层次和认同之时,那样的伤害就是不可避免却又令人啼笑皆非的。

影片后半部分,托马斯在失去了工作和女人这两个长期的obsessions之后,反而得以和特蕾莎在乡村平静地生活着、相爱着,陪伴他们的是朴实的农夫们、小狗卡列琳娜、还有那头会喝啤酒、会跳舞的猪。那样的平静和美好让人有一种too good to be true的感觉,也让我觉得如果这样让原本生动的托马斯垂垂老去,将会是生活的一个玩笑。

所以,当他们在美丽的清晨,在那梦境一般的小路上走向终结的时候,虽然让我悲伤,但我也深深理解作者的意图。不论是文学、还是真实的生活,在美丽的高潮截然中止,也不失为一种完整。这也许是一种残忍的想法,但有时候,却远远好过最终的厌倦、疲惫和拖沓。

萨宾娜在美国的画室中乍一露面,让我很是惊诧:她的脸上没有了原先的活泼和生动,落上了岁月的风霜和憔悴,也许,还有失去故国家园的飘泊。当然,我这样说,和西方人在她的画展中给她加上突破铁丝网、投奔自由的形象一样,会被她斥为媚俗。但不论如何,失去根的苦闷一定存在于她的心里。

现在,亲密的爱人又永远离去了,真是情何以堪!

”We live everything as it comes, without warning.” 这是书中的原话,也是中心思想之一吧。我觉得它给了我生命的启示。

书和电影中都大量探讨了生命中的巧合,和appericate这些巧合的必要。我也是一个非常相信巧合的人。曾经想到布拉格之行,买了旅行手册、夹上了书签,因为心境的变化而不想去了。因为,应该让心里的感觉、而不是让纸上的计划牵着生活的手,不是吗?可是,在这个春天,我却得以意外地回顾了这个关于布拉格的故事,也是命中注定的安排吧?

我的旅行手册、英文版的《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我会在书中体会布拉格的春天,并希望能领会多年前没有读懂的含义。


(April 6,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