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新英格兰的大地上(00)——踏上旅途
文章来源: 假仙真人2013-11-20 08:28:05

走在新英格兰的大地上(00)——踏上旅途
(假仙真人,2013年11月2日)

题签:走在历史的小道上,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血印

校园里,常有游客驻足观光。在游客们赞叹仰视的眼神中,平日见惯不怪的走廊、石柱仿佛也生出故事来。
有时也会看到,游客从旅游大巴上下来,没走几步,就抬手拍照不停。导游简单介绍过后,游客们又匆匆上车,大巴头也不回地开走了。

这种到此一游式的旅游,自己也曾有过。那是年轻时候的欧洲一游。现在回想起来,或者跟朋友们谈论起来,不是那些著名的景点,不是那些知名的建筑,而是在维也纳郊区小饭馆里与当地人同桌共饮聊大天,是在罗马火车站广场上钻进睡袋里过夜而小偷环伺,是在都灵中餐馆里听饭店老板细说他当年偷渡出国的经历。

怎么会这样?想想原因,有意料之外的独特经历更容易留下印象这个因素,但主要还是行前对欧洲了解不多,对那些著名景点的厚重历史理解肤浅,结果只能是浮光掠影,到此一游。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次准备行走在新英格兰大地上,那动身之前,先读读书、查查资料,总是不会错的。
新英格兰地区,在美国的东北部,背靠大西洋,以港口城市波士顿为中心,辐射开来,含盖六个州的区域。

在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这里是印地安人的家乡。他们夏天傍水而栖,打鱼种地;冬天依山而居,打猎避风。生活在波士顿一带印第安人部落,自称是马萨诸塞人,意思是“大山边上的人”。这大山,指的是波士顿西南方的青山山脉,主峰在大青山。大青山其实并不高,只有200米的样子,但这已经是从此处向南整个大西洋沿岸的最高峰了。这些青山诸岭,从大西洋开来的船上望过去,给人以群山如黛的感觉,因此得名。

波士顿以前是个离岸小岛,与大陆只有一条尾巴相连。这尾巴最窄的地方,刚刚容得下一辆马车驶过。现在则完全是另外一幅景象,波士顿与大陆联为一体,这是十八十九世纪不断移山填海造地的结果。波士顿曾一度叫“三山”,是因为岛上有三座山峰。现在,山峰已无踪影,但对当年移山填海造地的记忆,还能从地名里找到。比如原来是大海的南湾,现在就有唐人街在那里。那里华人医务中心的英文名称里,还保留着南湾的字样。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波士顿位于两条河流的入海口处,一条是查尔斯河,一条是神秘河。查尔斯河,深可行船,宽可赛艇,把波士顿和剑桥分隔两岸。神秘河发源于神秘湖,印第安人称之为Missi-Tuk,意为“大波浪”。这也挺有意思,印第安人的“大波浪河”,通过英语发音的搭桥过渡,变成了中文的“神秘河”。有个电影叫《神秘河》,说的就是这条河边发生的故事。

自从哥伦布来到这里,事情就逐渐起了变化。开始时,印第安人还是这里的主人,白人来的是冒险家,来这里经商搞贸易发财。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五月花号”的出现。

1620年,“五月花号”在普利茅斯登陆后,觉得那里挺好,住下来不走了。船上的人属于新教徒,他们称自己为“朝圣者”。这次到新大陆来,目的明确,一要建立殖民地,二要传播宗教。抵达新大陆前,他们曾在船上订立公约,这公约成了新大陆后来政治制度的奠定性文件。当地的印第安人帮助他们度过第一个寒冬,教会他们种玉米、大豆和番瓜。据说,转年秋天丰收后,这些白人特意把印第安人请来聚餐,以示感谢。这可能就是感恩节的起源。

又过十年,清教徒在英国受到迫害,也赶奔新大陆而来。他们怀里同样揣着建立殖民地的授权。1630年,清教徒在萨兰登陆,随即迁到南面三十公里远的波士顿,建起马萨诸塞湾殖民地。普利茅斯殖民地要再往南六十公里。后来在1691年,两个殖民地合二为一。普利茅斯殖民地的首任总督布莱德福德,对这个欧洲在新大陆建立的第一个殖民地给予很高的评价,他说“就像一只小小的蜡烛能够点燃一千只一样,这里的光亮照耀着很多很多,可以说是照耀着我们整个民族。”

马萨诸塞湾殖民地的总督温特洛普,牧师出身,实行政教合一的管理方式,规定官员只能由清教徒出任,选举权只限清教徒享有。这样的规定,保证了权力全部掌握在清教徒手中。

这种极度的专权,惹恼了一批人。一个叫胡克尔的牧师带人出走,建立了康涅狄卡殖民地。针对马萨诸塞湾殖民地的种种弊端,康涅狄卡殖民地明文规定实行政教分离,拥有土地的人都有选举权,不再限于清教徒。从马萨诸塞湾殖民地出走的清教徒,又相继建立了新罕布什尔殖民地和罗德岛殖民地。以波士顿为中心的新英格兰地区,由此逐渐成形。

越来越多的殖民者涌入这一地区,就有了扩大地盘的内在需要。白人殖民者很有契约精神,他们首先想到的是从印第安人土著那里赎买土地。波士顿北边不远的康科德的地盘,就是1635年维拉德少校带人从印第安人手里买下来的,大家好说好商量。为了纪念这次土地赎买成功,殖民者特意把这里起名叫康科德,意思是“协和”。

康科德是好说好商量得到的,康科德以东的大片土地,从波士顿直至萨兰,也都是这样好说好商量得到的。当时统治这片土地的是印第安酋长夫人,大家叫她女王。那个时候,白人殖民者带来的疾病,已经导致印第安人数量大幅减少,女王有两个儿子先后感染天花去世。面对殖民者的土地索求,她或卖或送,土地最终都归了白人殖民者。她与殖民者签订的买卖协议中规定,她保留神秘湖旁边的一块地自用,直至终老。等她终老之后,印第安人要全部离开,那块自留地作为小小的礼物送给白人,以示对他们诸多善举的谢意。作为买卖交易的一部分,女王得到多种实物回报,计有36先令的钱、21件外衣、19寻贝壳珠子、3蒲式耳玉米,外加每年一件羊毛外套。

可能有人会说,那么大片的土地,就换来这么点东西?这哪里是公平交易!可我认为,这交易是公平的,因为在这交易的天平上,还有这些印第安人的生命权压在上面。这是容易忽略的筹码,很是沉重。

女王于1650年离开人世,追随她的印第安人也离开了神秘湖。不过此后几年,年年都可以看到有零星的印第安人回到这里,在他们以前的住处徘徊,徘徊几天再离去。白人殖民者也宽宏大量,容许他们回来,还容许他们平安离去。
至此,波士顿以北的土地统归白人殖民者所有。可放眼南望,还有不少印第安人部落。南部的印第安人,对五月花号的殖民者有过救命大恩,双方维持着和平共处的友好局面。随着殖民者掌握了生存本领,站稳脚跟,印第安人的作用逐步降低,而殖民者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加,双方的矛盾开始显现,关系恶化,冲突增多。冲突的结果可想而知,印第安人使用简单的冷兵器对抗火器,一败再败,败了就失地。为抵制欧洲白人对他们土地的蚕食,1675年,继承了酋长位子的飞利普王,联合附近几个部落,做了最后的抗争。这一次,彻底解决了这里的土地归属问题。印第安人死的死伤的伤,幸存下来的也多逃离了这块世世代代生活的土地。有人说飞利普王战死了,也有人说飞利普王被活捉了,跟其他俘虏一起卖作了奴隶。不管具体结局如何,飞利普王都已成了传说。

今日仍然见到有印第安人在呼唤自己的同胞,可应者寥寥,这呼唤声,几成绝响。

从此而后的历史,全部都是殖民者的历史。

无论是朝圣者还是清教徒,他们都是新教徒,主张宗教改革。只是朝圣者更为激进,他们认为内部改革已经无法解决问题,因此分离出来,主动远走他乡,以求建立自己的教会。清教徒则留在英国教会里面进行改革,结果遭到清洗,被迫远走他乡。所以他们到了新大陆之后,极为重视宗教。当时规定,教徒每天都要读经,要集中在村庄居住,以方便读经布道。

在波士顿对岸的剑桥,就建有教区,在蒙纳托米还建有剑桥第二教区,共同管理着多个村庄,包括剑桥村、剑桥农场、剑桥西(即蒙纳托米)和小剑桥等。后来,这些村庄逐步分离出去,独立建镇。其中,剑桥村在1688年建成牛顿镇,剑桥农场在1712年建为列克星敦镇,剑桥西在1807年建成剑桥西镇以及小剑桥建成布莱顿镇。再后来,剑桥西镇的一部分加入了贝尔蒙镇,余下的部分更名为阿灵顿镇,以纪念阿灵顿国家公墓的死难者们。

这些清教徒殖民者,不但重视宗教信仰,还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早在1635年,在查尔斯河南岸的波士顿,就建起了新大陆的第一所公立学校——波士顿拉丁学校。一年之后,在查尔斯河北岸的剑桥,建起了新大陆的第一所大学——哈佛大学。为此,还特意把地名从新镇变更为剑桥,以与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同名。后来,另一所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也从波士顿迁到这里,与哈佛大学连枝并蒂。

不管波士顿拉丁学校还是哈佛大学,都是当时精英的子弟学校。这些受过良好教育的精英子弟,后来也不知怎么就发了大财,以至于在波士顿形成了一个名门望族圈子。他们有个专门的称谓,叫波士顿婆罗门,借用的是印度最高等种姓的称呼。波士顿婆罗门有钱也有艺术品位,热心赞助艺术文化事业。波士顿美术馆、碧波地博物馆、嘉纳艺术博物馆和波士顿交响乐团,都是波士顿婆罗门创立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早期移民的后裔在这里出生,在这里长大,对宗主国的感情日见生疏。这时英法在北美持续七年的战争已经结束,接踵而来的是经济衰退,殖民者与宗主国之间的矛盾逐步爆发了出来。

英国连年打仗,国库空虚,北美殖民地上万驻军的开销,已成沉重负担。为此,英国议院通过了印花税法,开始向殖民地征税。没有人是愿意交税的,这自然引起了殖民地居民的不满,也造成了殖民地政治上的分裂。殖民者形成了托利和辉格两派,态度上截然相反。托利派忠于英王,觉得留在大英帝国里面比较好,认为英国有权征税。辉格派,以爱国者自称,主张殖民地的事务不需要英王干涉,也不需要英国军队兵舰的保护,自然反对征税。

辉格派有主张,更有行动。他们建立起秘密组织“长屋俱乐部”,暗地里指导“自由之子”俱乐部组织抗议活动,骚扰英国士兵和税务官员。殖民地居民与英国驻军相互敌视,积怨日深,终于酿成血案。

那是1770年3月5日,在波士顿的国王街,有顽童扔雪球骚扰英国兵,引发冲突,结果英国兵没搂住火,当场击毙市民4人。事后,英国为平息民怨,判处两名士兵有罪入狱,同时取消向殖民地征税,只象征性地保留茶税。

正是茶这个尾巴,三年后再次成了事件的主角。当时,英国的东印度公司亏损严重,英国议院决定把该公司的陈年旧茶运到北美殖民地去倾销。自由之子俱乐部风闻此事,做出决定:不容许他们卸船。在双方对峙期间,自由之子组织人装扮成印第安土著,乘着月色,登船砸箱,把茶全部倒进海里。

英国人的报复,随后就到。

1774年5月,大批英国兵乘船抵达后,颁令关闭港口。波士顿立马陷入瘫痪,幸好有其它殖民地通过陆路支援物资粮食,才挺了过来。自称为爱国者的辉格派逃往城外,以避不测;托利派则搬进城里,以求保护。个别留在城里的“爱国者” ,被邻居熟人视为叛国者,饱受白眼。

这期间,英国正规军在城里操练,殖民地的非正规民兵也在乡下偷练。双方剑拔弩张,一触即发。而这一天终于到来了。

英国人打探到民兵有武器藏匿在康科德,派兵乘夜前去收缴。提前得到消息的民兵半路阻击,双方在列克星敦交上了火。结果可想而知,一阵枪声过后,民兵留下8具尸体,一哄而散,英国兵则直扑康科德而去。这一天是1775年4月19日。

尽管如此,美国民兵毕竟开了枪,子弹还擦伤了英国兵。这一枪,据说全世界都听到了,被誉为美国独立战争的第一声枪响。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英国文人约翰逊博士冷不丁冒出了一句:“爱国主义是流氓的最后避难所。”谁也不知他到底在说什么。但谁都知道,一场对决已经拉开了序幕。

让我们在这一声枪响回荡的天空下,踏上新英格兰的大地,寻访漫游。

补注:
1. 青山诸岭,Blue Hills;大青山,Great Blue Hill,印第安人称其为 Massachusett
2. 马萨诸塞人,Massachusetts,当地印第安人。后来成为麻州的州名。
3. 波士顿,开始叫Tri-mountain,后更名为Boston。Tri-mountain后被简写为Tremont,至今波士顿仍有同名街道 Tremont Street
4. 波士顿华人医务中心,South Cove Community Health Center
5. 查尔斯河,Charles River,南岸是波士顿,北岸是剑桥
6. 神秘河,Missi-Tuk(大波浪),Mystic River,发源于Mystic Lakes
7. 五月花号公约,Mayflower Compact
8. 朝圣者,Pilgrims,乘坐五月花号到新大陆的新教徒自称
9. 清教徒,Puritans,也是新教徒
10. 普利茅斯,Plymouth,波士顿南六十公里。五月花号在此靠岸,建有普利茅斯殖民地Plymouth Plantation
11. 萨兰,Salem,波士顿北三十公里
12. 布莱德福德,William Bradford (1590 – 1657),五月花号公约的签署人,普利茅斯殖民地的首任总督。他在回忆录Of Plymouth Plantation中写道:As one small candle may light a thousand, so the light here kindled hath shone unto many, yea in some sort to our whole nation
13. 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称MIT
14. 温特洛普,John Winthrop (1587 – 1649),马萨诸塞湾殖民地总督
15. 胡克尔,Thomas Hooker (1586 – 1647),康特涅卡殖民地创始人
16. 女王,The Squaw Sachem (? – 1650),马萨诸塞人大酋长Nanepashemet(意为“新月”)的遗孀
17. 飞利普王,King Philip, (ca. 1639 – 1676),印第安人酋长,真名叫Metacomet
18. 波士顿拉丁学校,Boston Latin School,建立于1635年4月23日,为美国第一所公立学校,今天仍然是美国的著名中学,面向整个波士顿招生
19. 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建立于1636年,为美国第一所高等教育大学。当时剑桥叫the Newe Towne,因而校名是Newe College,三年后更名为哈佛学院Harvard College。现在,哈佛学院仍作为哈佛大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存在着,负责本科教育
20. 波士顿婆罗门,Boston Brahmin。在印度社会里,婆罗门居于最高等级,享有各种特权
21. 波士顿美术馆,Museum of Fine Arts
22. 碧波地博物馆,Peabody Essex Museum
23. 嘉纳艺术博物馆,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
24. 波士顿交响乐团,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
25. 英法七年战争,Seven Years’ War, French and Indian War, 1756-1763
26. 印花税法,Stamp Act 1765,即Duties in American Colonies Act 1765
27. 长屋俱乐部,the Long Room Club
28. 自由之子俱乐部,the Sons of Liberty
29. 波士顿血案,the Boston Massacre,发生于1770年3月5日,英国士兵枪杀了4名市民
30. 波士顿倾茶事件,the Boston Tea Party,发生于1773年12月16日。是夜,自由之子成员化装成印第安人,登船砸箱把东印度公司的茶全部倒进海里
31. 辉格和托利两派,the Whigs and Tories。辉格派自称为爱国者patriots
32. 英国正规军,British Regulars
33. 美国民兵,militia, minutemen
34. 美国独立战争,American War of Independence, American Revolutionary War (1775–1783)
35. 约翰逊博士,Samuel Johnson (1709 – 1784),英国文人。1775年4月7日晚,约翰逊博士说,”Patriotism is the last refuge of a scoundrel.”

(第一稿完成于 2013年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