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南路文化圈
文章来源: 思苽2017-01-18 09:02:18

徐汇区的襄阳南路,北起淮海中路,南至肇嘉浜路,全长1.5公里。淮海中路以北叫襄阳北路。网上资料介绍说,“襄阳南路原名拉都路,由上海法租界公董局修筑于1918年到1921年。1943年汪精卫政府接收租界时改名襄阳路,1946年改名襄阳南路。”我在这条路上渡过了我的童年和青年时代。近年来越来越觉得襄阳南路和周围地区有很丰富的文化资源,很浓的文化氛围,于是想到了“文化圈”这个词。这个圈的大致范围是以襄阳南路为轴,东西各覆盖三、四个街区,即东面到瑞金路一带,西面到岳阳路一带,大约2平方千米。

襄阳南路街景

很多文化名人曾经在襄阳南路上生活过。根据近几年看到的资料,有这样一些人。

1936年作家巴金曾住在襄阳南路306弄敦和里22号(一说为21号),后与陈蕴珍(萧珊)在此结婚。他的小说《春》是在这儿写成的。《文学季刊》也在此期间创办。

襄阳南路306弄敦和里22号

1934年秋至1935年秋作家萧红、萧军曾住在襄阳南路283号、411弄福显坊22号和351号3楼。1935年5月2日鲁迅先生曾和许广平和儿子海婴去襄阳南路351号看望过他们。

襄阳南路351号

民主人士,学者马叙伦曾住在襄阳南路383弄32号。他在1945年12月30日和王绍鏊、许广平、周建人等人发起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开会的地方是陕西南路235号,现明复图书馆(卢湾区图书馆)的会心楼。这地方离襄阳南路383弄32号很近,步行不过十来分钟。

襄阳南路383弄32号

马叙伦的学生,词学研究者宓逸群先生,参加了中国民主促进会1945年12月30日的成立大会,是当时26名签到者之一。开会的签到名单就是他保存的。这份名单成了研究中国民主促进会历史的重要史料。民主促进会成立大会在明复图书馆的会心楼举行,是他2005年1月确认的。他后来长期在重工业领域工作。他曾在襄阳南路上(建国西路以南)住过多年。

宓逸群先生2005年摄于明复图书馆会心楼外

在襄阳南路上与宓逸群先生住在同一栋楼里的,是在徐汇区教育界、宗教界很多人都知道的英语老师董惠芳。改革开放后董老师经常在衡山路上的国际礼拜堂接待外宾。美国作家斯诺在他写的《西行漫记》(“The Red Star over China”)中提到帮助他去延安去的“王牧师”,1960年和1970年访华时还提出要见他。这位王牧师就是董惠芳老师的父亲董健吾牧师。

有居民回忆,英国文学翻译家、作家周煦良曾住在襄阳南路建国西路口东南角上的一栋楼里。但没有找到资料证实这一说法。他也是中国民主促进会的成员。

更近一些,出生于1920年的伏文彦老师至少五十至七十年代是住在襄阳南路上的。百度百科是这样介绍他的:“伏文彦 (1920—)字子美,斋名风云楼,张大千的得意弟子。男,汉族,河北任邱人,1920年8月生于上海。1938年入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艺教系学习中西绘画和音乐,校长汪亚尘收其为入室弟子,并介绍其参加中国画会,毕业后留校任教。1946年师事张大千,拜入大风堂之门。擅山水,青绿,水墨俱佳,所作面貌多端,时出新意;亦写兰、竹,秀雅洒脱。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并在报刊上发表。”

伏文彦老师近照

伏文彦老师画作

他曾当过五十四中学的老师,我们家跟他家是多年的老邻居,小时候我去看过他的画室,里面满是画和书。我跟他的孩子一起玩过,也打过架。伏老师的太太李老师教过弄堂里的小朋友唱歌。我至今还记得她教过的话剧《小白兔》里的一首插曲,歌词是这样的:“树林是多么美丽,天气是多么好,打猎呀,打猎呀,打猎我最爱好,我不打兔子山羊,我专打狐狸和狼”。

电影导演汤晓丹住襄阳南路淮海中路口东南角上的高塔公寓。他导演过的电影,大家比较熟悉的有《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红日》等。他的儿子汤沐黎是画家,汤沐海是指挥家。那儿现在盖了环贸中心。

画家贺天健也住在高塔公寓里。

我朋友告诉我,原上海市副市长盛丕华住在襄阳南路429弄内。我也想起来了,就在海光小学旁边。但是没有找到相关的文字资料。

襄阳南路上小学特别多。从永嘉路到建国西路一段全长440米,五十年代却集中了六所小学。从北往南数,有:

日新小学。1956年改为襄阳南路第一小学,后并入襄阳南路第二小学,现址是襄阳南路第一幼儿园(南园)。

培新小学。1956年后成为嘉善路小学。校址是嘉善路240号,但在襄阳南路357弄里有一个校门,所以也应该作为一所襄阳南路上的小学。

位育小学。1932年,上海市实业界、教育界人士穆藕初、蒉延芳、黄炎培、江问渔、杨卫玉等人发起成立位育小学,校址租用吕班路171号,后迁入现址(襄阳南路388弄15号)。1956年改为襄阳南路第二小学,1976年成为向阳小学。

位育小学校园一角

海光小学。成立于1934年,校址为陕西南路552-554号,后迁入襄阳南路431号。1956年改为襄阳南路第三小学,1976年并入襄二小学。1936年时的校长是赵志振。解放初的校长张琼解放前是地下党员,当过何香凝的秘书;付校长韩慧如和丈夫秦鸿钧解放前是地下党员,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就是根据他们的生平创作的。有记载,鲁迅先生的儿子海婴1936年秋曾在海光小学就读。

醒华小学。建于1933年,1956年改为襄阳南路第四小学,同年成为襄阳南路第三小学分部,现已关闭。诗人余光中先生约在1938年就读醒华小学。

嘉训小学暨幼儿园。陈铮先生毕业于沪光大学,于1946年创办了此校。1953年他将学校赠送给政府,其幼儿园成为隔壁的海光小学附属幼儿园,以后成为襄阳南路第二幼儿园。小学部则关闭了。

嘉训小学朝南的正面

嘉训小学临襄阳南路一侧

上面这些小学都有幼儿园。

建国西路以南,1958年还办过一个民办建襄小学。建襄小学后来搬到建国西路岳阳路口,现在已经是重点小学了。

襄阳南路上有一所中学,位育中学。它的历史、沿革跟位育小学密不可分。

1943年,位育小学校董蒉延芳、杨志雄、王志莘、姚惠泉等人应位育小学家长要求,创办位育中学,聘陶行知先生的学生李楚才为校长。

一开始,位育中学租用位育小学校舍。自1952年起,市教育局拨款在复兴中路1261号为位育中学盖校舍,建操场,中学部至1962年全部迁入复兴中路,与小学全部分离。但至少到1965年时还经常借用位育小学的礼堂。

位育中学校园一角

位育中学1956年改名为五十一中学,1987年恢复位育中学的校名。

现在的校址上是位育初级中学;高中部搬到徐汇区的华泾地区,成为寄宿制中学,是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

位育中学的毕业生中有几个当过大学校长,如田长霖(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陈佳洱(北京大学)、吴启迪(同济大学)、王生洪(复旦大学)、曾繁仁(山东大学),在教育界传为美谈。

襄阳南路沿线还有另外几所中学。

淮海中路路口有淮海中学,是解放后盖的,大屋顶,钢窗,很结实。后改为教育学院。现在在原址上盖了淮海国际广场。

淮海中路口的上海教育学院

永康路路口往西有市二女中。原为建立于1902年的务本女塾,1947年迁至永康路,1952年改名为市二女中,1967年改为第二中学。是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

永嘉路上,襄阳南路以西,有创办于1933年的中国中学。中国中学是区重点中学。

除了上面提到的上海教育学院,襄阳南路文化圈范围内还有一些中专、高校。

有复兴中路陕西南路口有国立高等机械学校(国立高机),后改为机器制造学校,现在是上海理工大学分校。复兴中路陕西南路口还有上海戏曲学校(复兴中路597号)。复兴中路汾阳路口有上海海关学校。

上海理工大学复兴路校园一角

襄阳南路这一带有几所高等院校:上海音乐学院;第一医学院,现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第二医学院,现为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中医学院,现为上海中医药大学。上述医科院校的教学医院也在附近:中山医院,瑞金医院,龙华医院,岳阳医院,儿科医院,肿瘤医院,等等。

襄阳南路上有过一家天启医院,还有一家牙科联合诊所,一家儿科诊所。

其他文化设施、机构还有:上海文化广场;上海滑稽剧团(永嘉路345弄6号),上海电影译制厂(永嘉路383号,从万航渡路迁来),上海京剧院(绍兴路9号,1973年迁至东平路9号),上海昆剧团(绍兴路9号)等等。

新建的文化广场内部

旧的文化广场后台和贵宾室

旧的文化广场大门,设计简洁优美,现在还保留着

1951年原上海市立图书馆改为人民图书馆,从福州路迁往复兴中路597号,原逸园饭店的建筑。逸园饭店北面就是原来的逸园跑狗场,以后改建成了文化广场。此后发展较快,到1958年时有藏书70余万册。后改为卢湾区图书馆,搬到了陕西南路235号,近绍兴路。现在卢湾区图书馆已改为黄浦区明复图书馆。

复兴中路逸园饭店

留学美国的中国学生创办的中国科学社的社址即为陕西南路235号。1931年中国科学社在此处兴建现代化的明复图书馆。前文提到的1945年中国民主促进会成立大会就是在曾做过中国科学社的一幢小楼会心楼里举行的。

黄浦区明复图书馆

明复图书馆会心楼

明复图书馆会心楼会议室

离明复图书馆不远,绍兴路7号是原中华学艺社。1916年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成立丙辰学社,1920年总事务所设在上海,1923改名为中华学艺社,在绍兴路7号购地建楼,1932年建成。解放后还有活动,图书室对外开放。我小时候还去玩过。

绍兴路7号中华学艺社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和好几个研究所以及科学院图书馆就在襄阳南路往西两条街的岳阳路上。科学院大院在肇嘉浜岳阳路路口有一大批树木,高大挺拔,每到傍晚有大群的乌鸦绕着树飞,热闹极了。可惜现在这些树都不在了。

岳阳路中科院分院大楼

有居民回忆,原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曾在襄阳南路建国西路口东南角上的一栋楼里办公。但没有找到资料证实这一说法。

永嘉路以北,襄阳南路上有文雅书局。襄阳南路以东,永嘉路上有大东书局。五十年代的书局,既出售文件,又卖书,有的还自己出版书,或印刷练习本之类的文化用品。大东书局总部设在福州路,所以永嘉路上的可能是一个门市部。

再简单罗列一下这个文化圈里的宗教场所。襄阳南路102号曾经是犹太教的拉都会堂,433弄内有过一个三教堂。稍远一点,在襄阳北路新乐路口有东正教的圣母大堂;往东,在皋兰路16号有一座东正教的圣尼古拉堂,在永嘉路瑞金路附近有淡井庙;往西,衡山路乌鲁木齐路口有国际礼拜堂。

襄阳北路新乐路口东正教的圣母堂

衡山路上的国际礼拜堂

襄阳南路上的几家工厂也跟文化有点关系。复兴路以北有一家四达尺厂,生产各种尺,后来改名为上海计算尺厂,生产过飞鱼牌计算尺。

飞鱼牌计算尺

襄阳南路381号原来有一家大明铁工厂(有的资料上叫大明实业厂),专门生产速印油印机。这种油印机的效率比手推滚筒式的高得多了。后来改成信昌机器厂,1967年改名为上海文教针厂,产品是订书钉、回形针、大头针。别看这些产品小小的,生产起来噪声大极了。我一个同学的家就在厂的旁边,夏天不敢开窗。

为什么许多文化人喜欢居住在襄阳南路和周边地区,是什么吸引了众多的学校、文化机构选择这个地区,形成了襄阳南路文化圈?这个问题要留待历史学家来研究了。

我在襄阳南路上长大,踢小橡皮球,玩“官兵抓强盗”,常常玩到满头大汗,玩到天黑被大人叫回家。同时,在这样一个有文化的环境里长大,我或多或少会受到一点熏陶吧?

写于2016年岁末

本文许多照片取自网络,特在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