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乞丐看看你的肢体语言
文章来源: piao112007-12-08 11:52:05


  
  就会发现一个比较残忍的事实:你属于有修养的善良之辈,还是。。。

  由此说开去


  现在人很少讲单纯的“为人民服务”了!尤其无偿的。

  如果我说这个“为人民服务”的概念,来自于一个人所受的教育培养与环境的熏陶,那么你会不会同意?

  大约一年前(还是二年前,有点忘记了)看到文章说有电台采访一并报道了美国的爱心人士“丁大卫”在华义务助学十一年的感人事迹。

  看这类文章和有关人事迹,总会令我感动不已暂且不表,在此只是想说一点自己的感想。

  他们的爱心哪里来?为什么要去落后贫穷的地方奉献爱心?

  为什么总是见闻在先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很多的人就是有着这样的思想与欲望去贫穷落后的地方“为人民服务”!很多甚至是无偿。这是不是与他们接受的基础教育与生长环境当然还有社会制度、人性生存的保障等有很大的关系(我是俗人,比较看重的是生活的保障这一点,也就是说后顾无忧。)?!
  

  我比较关注的是这样的话题。

  老外这样的人事行为,对国人来说好像很多还不很理解(其实我也不理解),认为他们是当地的条件太好了、太有钱了或体制太优越了,使他们在有生之年必须去找寻一点什么刺激而引发的“阵发性”行为。事实很多的人在当地就是一般的“劳动人民”、“工人阶级”,甚至是失业人员。
  
  他们这样无条件的去落后贫穷的地方“为人民服务”的资本是什么?我认为:他们的性情、思想,还有无偿的为人民服务的行为,多为“有生活最低劳保”前提下的“出击”。也就是我说的能够保障自己无后顾之忧的去为人民服务的“资本”!

  “为人民服务”要有条件的。如果自己都养不活,老无生活依靠和保障,那谈何真正无偿意义上的帮助别人甚至接济别人(的资格)?同某些人总是在说“钱财是身外之物不要计较或看重”同理!你如果衣不遮体食不能果腹也有资格这样豪言壮语?

  要说为人民去服务还不要报酬,真的不是谁有心就行。还得有“资本”这样的条件作后盾。这个条件包含着的不仅仅是衣食富足,还包含自身的思想品德、文化知识的修养,以及社会给与你的生活保障和环境熏陶得来的品格修养等。应该说是合而为一的综合体现(行为)。值得一提和关注的是:这些条件的培养与生成,是始源于儿童时期的。

  说到此言归正传一下:
  
  大多生活在海外比较先进富裕国家的孩子们,在很小的时候(幼儿园开始),就会积极的参与(当地)社会或学校里的募捐、慈善活动。比如我家的三个孩子。他们从小就养成的这样的助人为乐的习惯,以致融会贯通到(他们的)骨子里,升华为纯洁的思想(与比较高尚的品格)。这个“品格”在我看来就叫“习惯”。因为对他们而言,这些善举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根本就不会意识到是什么“高风亮节”。

  我的孩子们在国外或回到国内,只要看到街上的穷人,例如要饭、要钱的都会对我说:妈妈,我们给他钱吧?或默默的将自己的手中的不多的零花钱放在他们的手中的或脚前面的盒子里。如果你再细心的注意一下,孩子们放钱的姿势是蹲下身子轻轻的放下手中为数不多的小钱的,而不是一如那些“施舍者”远远的站直了身子扔过去(这个“远远的站直了身子扔过去”的姿体语言,特指暑假带他们回国看到的为数不少的那些“高贵的”施援者们)。

  仅从这一点去看,就能发现孩子们接受的教育与生长的环境给予他们的影响与造就的自身素质。他们从小就知道人与人之间的人性、尊严、人格都是平等的!也大概知道彼此间的尊重的道理与重要性。
  
  碰到这类的“施舍”事情,无论我是怎么看怎么想的,我都会默默的支持。我认为:这是培养孩子的爱心与善良。

  我们没有必要对理解能力与承受能力都不很健全的孩子们说很多这个“乞丐”是假的,那个“落难”人是骗钱的等等混杂负面的社会现象。其实很多的事情并不完全如我们想得那么的糟糕。

  不是么?
  
  老话:是不是又跑题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