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坛贯正气 桃李满门墙》
文章来源: 2004-03-21 22:01:31
《镇江日报》1985年11月02日第三版 特写 《画坛贯正气 桃李满门墙》访著名画家、南师大教授杨建侯 雨佳
在丹阳新建成的“凤亭”里,我见到一位身干佝偻、鬓发半白的老人。他仰望“吕凤子纪念室”匾额,目光凝重,久久不愿离去。这张清癯而又使人感到执着的脸庞似乎在哪里见过!对了,他不是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前不久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人物传记《在润泽的土地上》的主人公杨建侯吗?!顿时,我眼前迭映出《解放南京》、《上海第三次工人起义》等驰名全国的巨幅油画,敬重之情油然而生。趁杨老蹒跚回返之时,我上前扶住了他,并开始了我的采访。 杨老年逾古稀,看上去性格孤癖,但谈兴一起,却思路敏捷,涛涛不绝。尤其是讲起自己的启蒙老师徐悲鸿、吕凤子,更是感触动情。他首先向我介绍了一段传奇式的拜师经历:杨老出身于无锡郊区荷叶村,跟着当木匠的父亲吃“百家饭”长大。也许是受了鲁班传人的点化,他从小对线条、造型发生了兴趣,继而迷上了画画。二十岁那年,他拿着一张自画像居然闯到南京徐悲鸿家中求教。徐悲鸿透过那张并不高明的作品,看到了他的聪颖、敏慧,于是,“不速之客”被破格收为中央大学美术系的旁听生。“乡巴佬”跨进高等学府,引来不少纨绔子弟的白眼、歧视。杨建侯没有自卑,发奋攻读。晚上,他常执拗地地用绳子把自己的脚绑在凳子上,强迫自己通宵不眠,读书练笔。一年之后,他终于以优异的成绩,正式考取了这所大学,并成了徐悲鸿的得意门生。这在当时,全校师生传为美谈。后来,他有幸结识了当时在中央大学任教的吕凤子先生。他不仅敬佩凤先生富有内涵修养的国画技艺、待学生如父子的感人之情,更欣赏凤先生凛然正气,一身傲骨。回忆到这里,杨老燃起一根香烟,激动地站起来举例为证:凤先生的仕女画的绝妙,军阀孙传芳慕名出两百元请他画一张,凤先生没有肯画,孙又拿出一千块银元派人送去,凤先生又拂袖回绝。“千金难买画上女”,孙传芳遭此奚落后派人找他麻烦,凤先生干脆离开了南京。吕凤子重画品更重人品的精神成了杨建侯日后从艺、为师、做人的楷模。 杨建侯中、西画皆通,尤以油画擅长。他铭记老师“多想少画”的教诲,注重研究自然的客观规律性,从而把自己炽热的思想感情,用特有风格的笔墨表达出来。因此,杨教授一生不滥作画,所作多为精品。全国第一届政协会议前,杨建侯心潮澎湃,昼夜难眠,挥毫作出《群雁来归》的巨幅国画。他妙笔传神,千姿百态的只只大雁,鼓翼南飞,生动地体现了春回日暖,万象更新,各界民主人士齐心振兴祖国的迫切愿望。作品发表以后,其政治思想和艺术魅力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另外,他所创作的《解放南京》、《太平天国云梯战》、《欣欣向荣》等佳作,还分别被北京人民大会堂选用、各出版社出版,有的还被一些博物院收藏。 提起自己创作和教育道路上的坎坷,杨教授感慨不已。他少壮时期由于呕心学画,落下了驼背弓腰的体形;五十年代所作油画《家庭访问》问世后一场轩然大波使他心灵又遭创伤。《家庭访问》这幅画,杨教授以亲身感受,抒发了真挚的师生之情,体现了人民教师的责任性。其实,杨建侯是这样画,也是这样做的。对学生,他都努力上门访问,对经济条件差的,还自己掏钱买纸墨、鞋袜予以接济。《家庭访问》在全国第二次美展展出时,得到了普遍赞誉,然而也招来少数人“对勤奋好学的学生进行家访没有必要”等非议。到了“十年动乱”,这些非议又化为中伤:杨建侯对学生家访是为了捞取个人资本,给学生接济是沽名钓誉。于是“反动学术权威”、“漏网右派”等帽子一顶顶朝他扣来。那时,性格倔犟的杨建侯没有屈膝,没有消沉,他终于盼来了丽日蓝天、美好春光。 粉碎“四人帮”后,杨建侯焕发了艺术青春,担任了省美协常务理事。他不畏艰苦,跋山涉水,深入到祖国边远地区写生,挥毫泼墨,畅抒情怀,创作了《春满人间》等艺术 珍品,出版部门还给他出了画册。在讲坛上他鞠躬尽瘁,尽心尽职,为祖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美术人才。 临别时,我邀请他到古城镇江做客。杨教授笑笑说:“我对镇江感情很深,那里有令人陶醉的山水;有让我思念的学生。”他扳起指头,如数家珍:“贾玉书、丁观加、范建生、杨逸塘……”,后来我才知道,连江苏画院院长、副院长、浙江省艺术学院院长、敦煌研究院院长等知名画家也都是杨老的学生哩!这,真可谓“桃李满门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