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NG ANDERSEN
文章来源: flyingbird682005-04-11 05:06:18

昨天晚上澳洲SBS台上演了丹麦2004年为纪念童话之父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200年诞辰而摄制的耗资5.84million欧元的巨制,虽偶然看到,却被这部影片深深吸引。即使影片是英文字幕的外语片,飞鸟还是看得津津有味,也仿佛拨开历史的重重幕霭,穿过时光的隧道,来到1822年的斯堪地那维亚半岛,遥望灰暗寂廖的天空,在那个哥本哈根城郊外的寄宿小屋,一起和安徒生学习拉丁,也一起偷偷沉浸在诗歌与童话的创作中。。。

影片描写年轻的安徒生青少年时期的一段成长故事,他梦想成为一位剧作家,国家大剧院的柯林先生试图举荐,却没有成功,但有幸通过柯林先生得到皇家四年奖学金,学习写作。然而却遇到古板甚至很有些变态狂躁的指导老师和校长Meisling,他屡次三番惩罚和严禁安徒生的诗歌创作,并把他丰富的想像力和诗歌童话创作讽刺为INSANITY。导师的养子小TUK,是唯一一个懂得安徒生的少年知己,安徒生的到来使这个孩子的脸上重新出现了笑容,然而可怜的他却一次次成为安徒生背地里进行诗歌创作时受导师体罚的替罪羊,安徒生一度想通过离家出走来解救TUK于导师暴虐的惩罚之下,无奈TUK最后仍含病而逝。安徒生异常痛苦地挣扎在内心汹涌澎湃的创作激情和导师的强烈反压之中,一直得不到解脱,影片中他甚至一度想自杀了事,却出现神奇被少年TUK营救的蒙太奇画面:他沉到静寂的海底,却相遇已经离去的小夥伴TUK,坐在美丽的樱花树下安静地读书,他掏出奇妙的上升魔球,救了安徒生一命!

当然,影片中TUK这个人物本是虚构的,其实并不存在于真实的历史中。导演引入这个人物的目的,我想,无外乎把他作为现代的我们和古老的年代之间的桥梁,我们通过角色置换,更能身临其境的融入到安徒生早期文学创作的故事中去,体会在那个时代安徒生即孤独,又饥渴的心境。

做为中国长大的孩子,安徒生的作品读的很少。但<卖火柴的小女孩>却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童年记忆。人们说他的出身背景决定他的童话更多是给生活在贫困中的老百姓带来生活的喜悦和梦想,我看了这部影片,也更理解,他为什么能够创作出那么多流芳百世的童话故事了。一个曾在哥本哈根黑暗的角落住过狗屋的小伙子,一定比那些有产阶级更能体会人间疾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