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09年的电视剧
文章来源: 散淡的人2010-01-12 10:48:25
回国近一年了,四处跑跑,教教课,然后就是发呆。
最近和几个老师闲聊时,问起今年看过哪些电视剧,随口说了几部,躺到床上一想,还真是有点可以写下来的感想。



先说夏雨主演的两部戏。一是高满堂编剧的《北风那个吹》,故事从七十年代末的知情插队延伸到现今,时间长,人物多,涉及事件繁杂,对于四十岁以上的人来说,这些事就是一生吹不去的烟云缭绕在身边。
该剧前半部厚实、鲜活、有趣,文革后期的风风雨雨来得不紧不慢,即使有些错位,仍能看得出高先生的编剧功底——我揣摩那是他较为熟悉的生活。及至闫妮扮演的女主角牛鲜花随着夏雨扮演的帅子进城以后,戏份就弱了。
商场倾轧出手凶猛,女人吃醋无所不用其极,但这些都不如前半部知青点上的偷吃猪肉、广播站演戏等等来得回旋自如。下半部出彩的倒是一个做着作家梦的文学青年,执着、勤奋、缺乏写作才能而又深度变态的男人;两个在浩劫时相濡以沫,平反后生活优裕却打斗不止的一对老夫妻。前者是当年文学暴热时众多失败者的缩影,大家都为当作家呕心沥血,不料这行当从来不是练出来的,瞎练走火入魔,不变态由不得自己。高先生见过这样的人多了,写起来活灵活现。艰难困苦的帅子屋漏偏逢连夜雨,患上了不治之症,多年隔膜的妻子牛鲜花卖了公司为其治病。在《北风那个吹》的舞蹈里,此剧留下了遗憾的尾巴结束。这个情节倒也感人,总觉得有点假模假式,和前半部形成难以弥合的反差。



夏雨主演的另一部电视剧《我们的八十年代》,演绎了一群青年工人的故事。在夜市地摊上卖到这部盗版的dvd光盘,熬了几个晚上,看完了这部还算不错的大剧。那些青工们活跃在一家破烂的国企,在雾气腾腾的车间里创造财富。他们没有太多的私心杂念,人生理想简单明朗。剧里的夏雨年轻气盛,疾恶如仇,乐于助人,有些当时青工老大特有的江湖气。与之配戏的左小青清纯善良,出身干部家庭,她和这些工人草根从格格不入到打成一片,动辄受气,眼泪汪汪,情节生硬而圆通不足。

看着这部剧,联想最多的是我的十八岁,也是这样的工厂,暑假打工,勤快肯干,一样在雾气里做着不切实际的梦。当然这些梦总是被轰鸣的机器声搅碎,代之而来的是清冷的星光和迸射的朝曦。
回过头得说说夏雨。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之前,绝大多数对他一无所知。是姜文把他推给了观众。那个吹着口哨、穿着军装、翻墙揭瓦的“小姜文”马小军,一举唤醒了我们这代人的童年往事。这些年来,夏雨怎么成长为一个阳刚十足的男子汉,对此我也是一无所知。看过《北风那个吹》,再看《我们的八十年代》,主要是因为夏雨。这两部电视剧,夏雨的表演无可挑剔。依稀记得他因《北风那个吹》获奖,也属名副其实。

继夏雨和左小青的《我们的八十年代》后,又在地摊上见了同名的碟片,副标题《人活一张脸》,东北作家林和平编剧,讲的是一些知青在农村和回城后的经历。年轻演员勉强应付,风光几乎被扮演他们父母辈的吕丽萍、王奎荣、刘伟等老戏骨占尽。东北版电视剧的幽默、闹腾一览无余,不亚于一场大规模的、不失文雅的“二人转”。 本年度最红的电视剧《潜伏》,堪与前几年的《暗算》媲美。看这部电视剧,不时地想到20多年前央视播放的朝鲜电影《无名英雄》。《潜伏》里余则成变身记者的一节,我的第一反应是《无名英雄》中以记者身份出入重要场合、窃取机密的朝鲜人俞林来了。《潜伏》“峨眉峰”的代号,和《无名英雄》“金刚石”近似。《潜伏》环环相扣的片断式结构,也类似《无名英雄》。这些仅仅是我的推测,编剧是否看过《无名英雄》,当另作别论,不敢妄加揣度。这些丝毫不影响《潜伏》本身的品质。其中的有些台词,一语道破了官场天机,可作“醒世名言”。我等不在此道中人,且作壁上一笑。

年少时看《无名英雄》,忍耐着剧情拖沓冗长的折磨,觉得朝鲜人民功勋演员金龙麟和金正姬与美韩特工的较量,是在看不见的战线上拼着性命效忠国家和领袖,纵然无名,还是大英雄。江风吹来,音乐响起,俞林额前的一绺头发轻轻飘动,长时间默然无语。特写的静和动,把俞林内心激烈的惊雷交代于无声处。朝鲜导演的这些手段,在当时可称经典手笔。《潜伏》剧情紧凑,更加扣人心弦,孙红雷等人的表演可圈可点。同类的谍战片,好的不多,不是剧本粗制滥造,就是演员表现过火,削弱了其生命力和艺术性。

今年看过的电视剧还有《我的团长我的团》,不知为什么,没有看下去。这么好的素材,可惜了。看完了《我的兄弟叫顺溜》,王宝强演技拙中有巧,朱苏进编出的这个犟小子,生龙活虎地盖掉了佟大为的《狙击手》。整个夏天,仿佛电视银屏都在抗日,作为我近十年在抗日前线的经验,日本我们还是要小心的,为了我们的子孙。

《蜗居》碟片成为抢手货,大约是与其被禁的消息有关。这部戏说的是一对姊妹在某大城市买房的“夺命”历程。中国社会的高速城镇化进程,难以解决人口与住房的矛盾。现有的城市,无论在就业结构,还是在居住规划方面,都存在着与生俱来的缺陷。为了拥有一套住房,许多人舍弃了原有的生活,“夸父追日”(剧中语)一样地积攒着买房的资金,但总是追不上飞涨的房价。《蜗居》不像那些主题单一的电视剧,它的核心始终在住房。这个事关大多数百姓的话题,被编织成一个深不见底的渊薮,贯穿底层社会形形色色的悲欢。 幸好,我跑到北方一座古城的一所不起眼的大学,住房到不成问题,要不然还要老骥伏枥一把。
《蜗居》被禁,官方理由据说是其中有不健康的语言。我看过之后,没有发现什么“黄色”下流话,反而觉得这是一部好戏。它的被禁,另一传闻说是该剧道出了老百姓最敏感、最头疼的住房价格问题。我宁愿相信这个“八卦”新闻。因为《蜗居》直指现实,近在咫尺:官商勾结,哄抬地价,谁为高涨不止的房价负责?谁又能阻止老百姓的血汗流入官商的陷阱?权力机关在为谁遮羞?百姓怎么才能逃脱任人宰割的命运?

写这些题外话的当晚,总理发表讲话:打击捂盘惜售哄抬房价等违法犯罪行为。稍后,收到了西安一位朋友的短信《怎样才能买到一套房子》,不妨引入:“您要不是三大式人物(大官大款大腕),而想在北京买套60来平方米、总价150万元的住房,
1、农民:种三亩地的话要1000年凑齐,还不能有灾年;
2、工人:需上班100年,双休日不能休;
3、公务员:工作35年,取消法定节假日;
4、抢劫犯:连续作案1500次,必须事主是白领,约20年;
5、妓女连续接客7500次,以一天接客两次计,需要奋战3750天,整整十年,还得搭上公休日和例假日。
您看看咱中国的楼市牛不牛!”禁播《蜗居》,主使者一定是三大式人物(大官大款大腕)! 奇巧的是,古城电视台目前正在播放《蜗居》,难道这么快就解禁了?谁删去了其中“格调低下”的台词?想不清楚。有空了还是看看电视剧,明知道它们在麻醉大众,扰乱你的正常思维,但还得看下去。或好或坏,总比发呆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