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明: 鬼节的启示
文章来源: 北美女人创作群2004-10-14 12:31:39
鬼节的启示 慧明 一年一度的鬼节又要来到了。 咱那里从来把鬼作为阴气的象征,纵然两人亲昵了,也会以“死鬼”“鬼东西”相称,但大多数场合谁被鬼名缠身,比如“倒霉鬼”或者“日本鬼子”什么,便永世不得翻身了。所以,刚来美国时一听到“鬼”字,总有点晦气的感觉。 但过了几次鬼节后,发现鬼节已经变成孩子们晚上欢乐聚会的日子了。尽管美国鬼子们都打扮得千奇百怪、狰狞可怖,倒也不显得那么可怕,虽然基调还是以“不给糖就闹吓你”为主,但孩子们的打扮已经由丑向美转变了,偶尔从黑暗中钻出一群仙女或白马王子,你也不要大惊小怪。善于别出心裁的美国人已经将传统的鬼节移花接木了。 真正的鬼节倒是有点恐怖的。鬼节起源于爱尔兰,那里的人认为每年10月31日是夏季结束,秋季开始的日子,那一天晚上许多鬼魂都要出来游荡,寻找替身,重新再生。为了避免被鬼抓为替身,爱尔兰人在那天晚上必须把家里的炉火熄灭,把自己装扮成鬼的模样,与真鬼为伍,整晚在马路上游荡,扰乱视听,让真鬼找不到替身。 欧洲大陆曾在上几个世纪屡遭瘟疫袭击,由于科学和医药水平落后,不能解决不可抵抗的死亡问题,人类求生的本能便在鬼节中体现出来了。中国“装神弄鬼”的成语形容鬼节真是很贴切的。 历史上装神弄鬼的并不少见。小的诸如巫师、大仙之类,画符念咒,往地上撒一通鸡血,在沙盘里鼓捣一阵,糊弄得病家叩头如鸡啄米,愚昧未开化之形可见一斑。 当年下乡我也遭遇鬼事一桩。那年干旱,榨油房的出油率很低(当地出产油茶子,碾碎蒸熟可以榨油),好事者声称晚上见到外乡女子夜晚住榨油房,晚上还幽幽泣哭,疑似鬼魂。乡间习俗女人不得进油坊,何况还有外乡鬼魂之嫌,众乡亲一致认为那是今年出油不畅的原因。经过村党支部,民兵联席会议决定,夜晚派民兵包围油坊,捉拿外乡女鬼。恐真枪实弹的民兵不足抵挡鬼魂之力,又重金聘请当地法师助阵,以壮行色。 民兵皆为当地乡民,从来迷信之至,临到上阵没人敢上前,结果无奈只好让重赏之下的勇夫------法师走在最前面,后面涌着一堆推推搡搡的民兵。 包围油坊后,自然先喊话攻心。果真几番虚张声势的喊话(也就是“再不出来就开枪了”之类的话)后,法师躲躲闪闪地撒了一点鸡血鸭血什么的,那幽幽的“鬼泣”便消失了。正在民兵们推搡着谁先进去的时候,一个高高的身影出现了,他手里还拿着一把像芭蕉扇之类的东西--------- “别开枪!”我失声大叫起来。那是我们一起下乡插队的难兄,因酷爱小提琴,又怕自己的琴声吵了同伴,悄悄地躲在这儿练琴来了。那枯燥的练习曲晚上随风在山间飘荡不就像鬼哭么? 结果皆大欢喜,乡亲们没见到鬼,法师拿到了酬金,那位难兄也保全了生命。可见,装神弄鬼一般都吓不倒人,有时被认为是装的那位反倒被吓着了。 往历史上瞧瞧,装大鬼大神的也不少见。前不久重看电影《音乐之声》,也许是音乐和内容太美了使我特别注意了那些不和偕的插曲,比如强迫挂德国国旗,动辄呼叫希特勒,把好端端的年轻人变成一个个德国小鬼子。我没有经历过德国的那一切,可恍惚间又在哪儿见过这些招失?也许大凡装神弄鬼的人都有他相似的地方:先从哪儿抄来一点理论,然后拼凑起来,贴在自己脸上做面具,欺骗自己也骗别人。待吓唬住了人,便什么人种优势、根正苗红、文化革命的,越发张狂起来,杀人越货全不眨眼。但到头来呢,那些装神弄鬼的人反倒被钉在了历史的审判台上。 所以呢,在异化了的鬼节,装一下鬼样,骗点糖吃,不但不可怕,倒有点可爱了。但别充大头充大了,装什么反恐怖的英雄,结果会吓谁都吓不着,反坏了自己的形象,成天在黄色、橙色警报中生活,没准连块糖都讨不着呢。 不信?赶明装个傻笑的小布,鬼节去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