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月:伴我成长的老歌
文章来源: 北美女人创作群2004-02-06 10:10:22
伴我成长的老歌 ·四 月· 最近与网友一起讨论老歌,想起一些故事、发了一些感慨。 1。“红星照我去战斗”与李双江 小时候最羡慕的是潘冬子,机智勇敢人小办大事。电影“闪闪的红星”看了好几遍,那时候看电影好像集中注意力来区分好人坏人,里面的歌“红星照我去战斗”倒是印象不很深,因为还没学会欣赏歌曲。 李双江的姐姐,跟老妈一个单位。我家住4号楼,她家住5号楼,挨着。那年春节,工厂照常在俱乐部里开联欢会。大人手风琴、唱歌、跳舞,我们小孩子也排练节目。我好像又是跳群舞“我爱北京天安门”,连着好几年都是那个节目。跳完以后跑下舞台美滋滋地坐在老妈身边,因为每年只有这一天画着红脸蛋,穿着红衣红裤的演出服,特臭美。 气氛逐渐热烈,一般最好的节目总是在最后吗。那天压轴戏是一位身穿军装的英俊叔叔(那时李还没有发福)。一开口就震住全场,嗓子那个亮,吐字那个清。掌声那个雷动,观众不让他下台啊。唱啥歌我都没听懂,一直到最后一首。“小小竹排向东流,巍巍青山两岸走。。。”我特天真地对老妈说,“这个叔叔唱得跟电影里一样。”老妈说,“傻孩子,电影里就是这叔叔唱的,叔叔叫李双江,北京来的,记住了啊。” 2。“哈尔滨之夏”音乐会 再后来,从79年开始,恢复了中断12年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全国都很有名。据老爸说文革前61-66年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就是他们上大学时的最爱了。早期那几届音乐会,恰逢改革开放以后的文艺复兴时期,知名艺术家济济一堂。很多场次都是在公园的露天舞台,让我们领略了很多大腕的风采。老一辈的有张权、罗天蝉、郭颂等等,后来的新秀郑绪兰、关贵敏等等。不过的不过,看得最多的还是有李双江参加的演出。这应该算是我最早的追星经历吧。 除了看李双江,还有几个印象深刻的保留曲目,郭颂“乌苏里船歌”、罗天婵“塞北的雪”都是哈夏音乐会最受欢迎的,当然因为是歌唱北方了。最有名的还是后来由郑绪兰在记录片“哈尔滨的夏天”里演唱的歌“太阳岛上”,红遍全国。“美丽的夏日里,天空多么晴朗,美丽的太阳岛,多么另人神往。。。”几乎成了哈尔滨市歌,连续好几年,夏天的松花江边天天都在放这个曲子。那支歌当时吸引了多少国内外会议、投资项目到哈市,为旅游事业经济建设作的贡献大了去了。郑绪兰还因此被授予荣誉市民称号。 3。“我的祖国”与郭兰英 我觉得粉碎“四人帮”后、改革开放初期,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是那些刚刚被解放出来的文革前的老歌。比如50、60年代的优秀革命歌曲、电影插曲。印象最深的是郭兰英和她唱红的老歌。 那天又听了几遍郭老“我的祖国”和“南泥湾”,味道就是纯正。她当年号称“金嗓子”,甜甜的声音里还是真带着一股金属般的脆生。这些年下来,一代一代的民歌看家花旦都变了味道。李谷一刚出名的时候在重拍“东方红”里面唱南泥湾被誉为小郭兰英,可是后来走了轻音乐的路子。BTW,听说郭兰英、李谷一保养嗓子的秘诀是吃辣椒,牛! 又听一遍彭丽媛和宋祖英唱的“我的祖国”和“南泥湾”。怎么说呢,也许嗓音更圆润。可是听着就不那么原汁原味的,就象来美国以后在餐馆里喝的甜不唧唧的ICE TEA,或者港式的奶茶,虽然也好喝,可不是茶的口感了。 为啥呢?我想郭兰英前辈在旧社会受尽苦难,对共产党新中国是发自内心的热爱,歌声里面有真情吧。想那彭丽媛和宋祖英都是我等蜜罐里泡大的新一辈,唱革命歌曲自然也搀进去了甜蜜、奶油味道。 4。“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与金童玉女 说起来电影老歌,想起一段故事。我们小学毕业典礼,有一段是各班出一个节目。我们班的班长,是有1/4俄罗斯血统的混血儿。比我们都大两岁,略显成熟,那时决对算得上一个小帅哥了。班上一个女孩小影,是发育早的漂亮女孩。那次他们俩代表我们班出节目,忘了是老师没有好好监督排练,还是两人临时偷梁换柱,一张口唱出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什么这样红,哎。。。红得好像。。。” 你还别说,这两个台上形像及其般配,光彩照人,整个一对金童玉女。 这下可炸了锅了。那时候多保守啊,小孩子岂能唱这等情歌?我们在台下莫名其妙地兴奋,嘁嘁喳喳议论的,起哄打口哨鼓掌的。老师们在那研究对策是否应该让他们下台的,乱作一团。反正那天的典礼就记住这件事了。 金童玉女果然都是早熟,初中虽然跟我不是一个班,但是经常听说他们约会谈恋爱的“绯闻”。那时候男生女生都不碰手不说话,怀疑他们是怎么进行的?有同学在放学的路上就调侃阿宽,“阿米尔,冲。”成了我们放学路上的一景。金童玉女后来都上了技工学校当了工人,而且他们都早婚。我大学毕业忙着出国的时候,20岁出头的他们就已经前后结婚了。只是不是他俩结婚,而是分别娶嫁它人。 要说呢,“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还真是我印象中最早知道的情歌,也许是因为这段故事记忆深刻吧。 5。80年代初的流行歌曲 日历翻进80年代,流行歌曲好像进入了信息爆炸的疯狂时代,或者我们上了中学以后进入了信息吸收的黄金年龄,感觉就是目不暇接。 80年代那会儿,常搞一些专业或业余的歌手比赛。比赛通常分三组,民族、美声、通俗,经纬分明。前一阵回头听了听德德玛唱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带着内蒙草原辽阔、豪爽的风情,应该算是美声唱法唱民歌了吧?自己又遛哒到泡网音乐网站,听了几段近年来欧洲流行的黑暗金属乐诠释的欧洲中世纪民谣,古朴、宗教传说色彩浓厚。这个大概就是有民族性才有生命力吧?当时通过观看那些歌手大奖赛,还真是接触了许多优秀的新疆、蒙古、云南加上东北的民歌。后来也认识了专门收集、整理民歌的西部歌王 -王洛宾。他的那些优美的民歌比如“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感动了几代人,真是不朽的传世之作。 纯粹的美声,包括交响乐,意大利歌剧,我一直没有培养起情趣来。也许是受父母欣赏品味的影响,感觉那些音乐形式就是为了正襟危坐在音乐厅里欣赏。而最能打动我的还是那些所谓的“通俗”歌曲或者叫做“流行”歌曲。那种直舒胸怀的表达方式,听歌时经常有跟着唱出来的参与感,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欣赏和共鸣是不同层次的感动。 6。“童年”与“迟到” 那时很红的流行歌曲,天天在收音机、电视、演唱会里出现的有李谷一演唱的众多作品。“乡恋”曾经因为气声、颤音唱法引起轰动和争议。苏晓明的“军港的夜啊静悄悄,海浪把战舰轻轻地摇。。。”曾是我的最爱。她们都是人气很旺的歌星。可是的可是,我们最受影响的却是隔岸刮来的台湾校园歌曲之风。最喜欢的是成方圆唱的“童年”,因此认识了罗大佑,而一直到现在都是他的fan。“童年”绝佳地描写了我们当时的成长心情。 “什么时候才能像高年级的同学,有张成熟与长大的脸 盼望着假期,盼望着明天,盼望长大的童年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盼望长大的童年” 那天我们在一起回忆到张行。他可以算作是大陆最早的原创流行歌手之一。也是当时的另类了,工人出身,业余歌手。他的那首红遍全国的“迟到”当时觉得特野性张狂,颇具叛逆精神。。。现在听来却感觉一般。 当时我们拿这首歌来划分工厂大院里的好孩子坏孩子。哼这首歌儿的都是吊儿郎当不好好学习,书包里藏着菜刀逃课打架的小流氓。后来都没有考上大学,混进了工人阶级队伍。我们当时都是躲他们远远地,有时还躲不开。 我家楼下住的一个男孩,比我大三、四岁,姓田。我放学经常被以他为首的几个小流氓堵在楼道口,不让回家。他们嘴里得意洋洋地唱着“迟到”-“噢,我比你先到。”田是家里唯一的男孩,上面两个姐姐。其实他很聪明,小时候功课一直很不错,我老爸还夸过他写一手漂亮的钢笔字。可是后来不知怎么就成了流氓团伙的头头,打群架出人命被判了无期,也算是远近闻名的一个坏蛋了。这个家伙害他老妈一下子头发全都变白,连累两个姐姐出嫁也受到影响。对“迟到”这首歌的印象,可能跟对他的记忆有关。 现在想想,我们小时候的同学玩伴基本上可以用当年唱的歌来分类。唱“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后来都成了过日子、奔小康的实惠阶层。唱“童年”的都像我一样离开家乡上学出国、南下深圳,越跑越远。唱“迟到”的大多蹲监狱、判刑,当然也有后来成大款的。嘿嘿,真有趣。 7。崔健与摇滚 高中那几年天昏地暗学习来着,唱的什么歌都被满脑子的数理化冲淡了,反正就是港台流行塞了一堆。 刚上大学时印象最深的是崔健。80年代中期,他当时在社会上并不是很红火,但是在各大学校园里却极其出名。经常带其它几个歌手光顾我们P大校园,在礼堂里演唱。“脚下的地在走,身边的水在流,可你却总是笑我,一无所有。。。”确实吼出了大学生们一无所有的状态和总要追求的心态。现在依然记得那个抱着吉它在台上疯狂跳跃的略显瘦弱的身躯,和那个震撼人心的“新长征路上的摇滚”的节奏 -“一二三四五六七”。。。 当时觉得崔健的歌比较硬,是属于“世上最坚强”的男生们的,而我们“世上最善良”的女生们,还是更多地听着港台靡靡之音。初恋的时候在听邓丽君的“又见炊烟升起,雾色罩大地。。。诗情画意虽然美丽,我心中只有你”。失恋的时候在听罗大佑的“如果我们生存的冰冷的世界依然难改变,至少我还拥有你化解冰雪的容颜。。。”崔健那时候以音乐科班的身份玩摇滚好像不太入主流。但是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和崔健的歌最有共鸣。 前一阵老鬼、活着回顾被我忽视的崔健早期作品,才发现老崔的另一面。“浪子归”严格意义上讲不应该算摇滚。“又推开这扇篱笆小门,今天我归回。”温柔得一塌糊涂,简直不象崔健。听到“妹妹叫我一声哥哥,我却不回头。。。”心跟着一颤。当年校园里唱这首歌,准是蒙谁谁晕。 目睹“大陆摇滚之父”的早期风采,并成了崔健fan,是一件幸事。 8。“青春”、沈庆与校园民谣 大学高年级以后忽然发现校园里涌出很多学生歌手。他们也许是受崔健的影响,自写自弹自唱。我们经常在逃课、逃晚自习的时候围坐在图书馆前的草坪上听歌。有时则是比较正式一点地在礼堂里演唱。那些歌基本都是一色的吉它伴奏,简朴的音乐,校园生活的歌词。虽然略显幼稚,我还是很喜欢这些来源于我们生活的歌曲。 那时候也出现了一些“明星”校园歌手,而我一直认为他们就是在玩票,所以并没有认真地追星。后来真的有很多“歌手”退学,包括我们系上一个同年级的同学。他大四时候离开的,参加一个乐队,走上了音乐路。当时还替他惋惜。多么不容易考进这个校园,早知如此,当初干嘛不学音乐? 毕业前有一天又被好友拉去听歌,是她崇拜的一个校园歌手演出。前面几首都一般般,没有留下任何印象。最后歌手说,“下面演唱一首朋友的新作‘青春’”。虽然这个歌手后来也是一个小有名气的乐队成员,我那晚却只感动于这首“青春”。淡淡忧伤的旋律、淡淡忧伤的歌词,“青春的花开花谢/让我疲惫却不后悔/四季的雨飞雪飞/让我心醉却不堪憔悴。。。”记录了我们当时即将结束大学生活、走上社会前的复杂心情。因为这首歌带来的感动,记住了作者沈庆的名字。 94年,第一次回国探亲,听见满大街都在放老狼“同桌的你”。中学同学聚会的时候,我因为不识这首歌被大家嘲笑为美国回来的老土。妹妹也坚决地要给我补课,买了一盘带子让我听。那就是“校园民谣”(1)。里面聚集了很多校园经典,如“同桌的你”、“寂寞是因为思念谁”、“睡在我上铺的兄弟”、“流浪歌手的情人”。我听着似乎都耳熟,好像当年坐在草坪上听的那些歌是一路。。。一直听到那个“青春”。呵,在外面苦了几年,这次再听这歌,更感动于这两句“带着点流浪的喜悦/我就这样一去不回/没有谁暗示年少的我/那想家的苦涩滋味。。。”个人观点依然认为“青春”是校园民谣的典范。 我又读了读盒带介绍,感情真是那批校园歌手。再见老朋友时我就侃侃而谈了,当年我听这些歌的时候。。。晓松是从我们隔壁Q大学退学玩音乐的。。。沈庆、老狼说不定哪次在草坪上给我们弹唱过呢。。。我也非常自豪当年慧眼识“青春”,认沈庆。 再后来的校园第2集里,有一首“流浪的承诺”还喜欢,尤其这几句“想看看你现在流浪的生活/是不是像从前一样的寂寞/我的歌里有个你曾经心碎过/我的歌里有个我为你削苹果。。。”第3集里就没有什么留下印象的好歌了。无论如何,当年的那一批校园歌手里,走出了高晓松、老狼、沈庆,我们有了自己同龄的音乐代言人,还是值得庆幸的。同时我也在想,那些没有成功的歌手们,包括我的那位同学,他们现在都在作什么呢? 沈庆后来的那些歌,比如[这么多年以来]里的“对镜梳妆”、“离别歌”、“最后”等等,首首厚重深情。尤其那天老鬼推荐的“岁月”,其中的“总会有一些简单的遗憾/简单的一如从前/总会有一些一些改变/随着这岁月变迁。。。如果是一切还能从前/把如果能再说一遍/我仍愿意再许下心愿/陪着你直到永远。。。”不负我望,十年以后还能写出我的心声。也许因为现在过了愤世嫉俗的年龄,更欣赏这种怀旧温情的音乐。 9。那英/一些感慨 那天提起了那英,恰好是我最喜欢的女歌手之一,就说两句。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直到我出国之前,从刮“西北风”开始出现了很多豪放型的女歌手。我记得当时最火的有田震、韦唯等等,那英好像只是二流。这些年下来,那英成为天后,我觉得那英不仅嗓子好,用嗓子的技巧尤其妙,从她的歌里能听出一个女人对真爱的追求和呐喊。最喜欢那英的那首老歌“雾里看花”:“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那天和就这么活着、老鬼在一起感慨大陆原创流行音乐的沧桑,才触发了我写这篇回忆。有时为自己的老化而感到凄凉了,更为那些已经成为或即将成为恐龙的歌手们感到绝望了。 感触于流行歌曲的商业包装问题。在这一点上港台歌星们真是比大陆早期那些歌手们占优势多了。一个例子就是那英和王菲。虽然不能否认王菲很有才气和个性,成功是必然的。但是总觉得她身上港式的商业包装和炒作味道太重了。象我年轻时候是没有什么特别品位的普通听众,真的是随波逐流,认为最时髦的就是最好的,脑子里乱七八糟的灌了许多。多年以后回头再看时,才过滤出来有哪些歌被岁月流逝而冲淡甚至遗忘,又有哪些歌虽然当时并不那么popular,可是心灵的感动至今都能感受。于是就剩下了崔健老狼沈庆那英等等。 我们有幸见证了一代大陆流行、摇滚、校园音乐的诞生、发展,记录了我们成长的心路历程,找到共鸣,这就是我们的精神财富了。尤其是所谓的双摇——摇滚和校园民谣——更感觉亲切,找到了identity,归属感吧。下一代将会出来什么流行音乐,我们又如何去理解新的音乐语言,都是未定。我也不操心那个,就有这些听就够了。猫王的歌、BEATLES的歌不是一遍一遍地翻出来再版吗?闹不好这些80-90年代的经典也会这样不朽呢。我们20岁的时候听着歌唱青春,40岁的时候翻一遍祭典青春,60岁的时候再翻一遍怀念青春,80岁的时候最后翻一遍忘掉青春。中间再附庸风雅地听点别的,一辈子就打发得差不多了。写完全篇作业,忽然感到是这样的:音乐恰如人生中很多其它的事情,看上去纷繁错杂,实际上能留下来的感动却很少,需要珍惜! ***************************************** 本文系网上好文摘选.请作者通过E-mail联系 bmnr@dreamschool.com . 谢谢! 北美女人创作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