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艺术的异同 (旧文节选)
文章来源: moyi71722007-01-14 10:55:59

科学与艺术的异同

科学家是“踩在巨人肩膀上”、叠罗汉式的攀登者,今天的科技水平必然是建立在前人的成果之上。比如今天一个普通中学生的知识量就比十九世纪的大科学家更具深度、广度,但不能因此说当代中学生就更具“水平”。因为任何人的科学成就首先要与其时代的水平相比,取一个相对高度,然后才能较客观地与前代或后来学者相比较。而艺术家则不然,他个人的起点永远是零,只能从乱涂乱抹的初学者,升华到心手相应的专业人士,尽管艺术自身有一个积累丰富的过程。也就是说,对艺术家来说,与同时代的比较固然重要,但其实也和前代先贤站在一条起跑线上,在和他们“较量”。而这种“较量”,毫无疑问是绝对高度的比较。不论你在当代名气、地位多大多高,只有你的作品才能说明你是否接近或超越前贤。往大里说,一个时代的艺术水平,就是代表那个时代的某几位大师的水平。通过比较各代大师的水平风格,就能分析不同时代的风格差异。“当时则荣,没时已焉”(司马迁语),没有大师的时代,是平庸的时代,也是艺术消沉的时代。

就科学与艺术自身的发展,在我看来,科学只会前进不可能倒退。即使出现空白或断代,也可以引进、嫁接、跨越式发展。因为科学具有最饱满的世界性和普遍性。它不会因政治、经济、地域、人种等因素而改变其客观原理。万有引力定律是英国人牛顿发现的,但一点也不妨碍东方人的使用;美国人的科研成果,只要我们严格按其实验方法操作,也一定能重复出来,所以尽管世界各国科学水平有高有低,但所有的研究却象在同一座建筑上添砖加瓦,成果是世界通用的。我们完全可以“照搬照抄”“全盘接受”别人的科研成果。但艺术具有的是最灿烂的民族性和特殊性。它不能靠引进、嫁接来生存,只能在自己的文化土壤、传统氛围中,靠每一个个热爱它的艺术家、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来延续、体现、蓬勃其命脉。你到巴黎不可能学到真正的中国艺术,即使你跟一名华人艺术家学到的,也是点变了味儿的东西,而且最关键的环境熏染也不是中国艺术的氛围。正象中国的传统工具不可能表现出西方艺术的纯正效果,西方技法也不可能取代中国的规范。中西方的艺术可以比较,但不应该也不可能融合为一体。中国(东方)可以有张大千,不可能出现毕加索;西方只会有毕加索而不可能出现张大千;亦如凡高的画拍出天价,我们不能理解;中国甘肃的农村(如甘肃通渭、甘谷等县)家家壁挂书画作品,老外也不能理解一样,艺术“口味”很大程度上就象我们的遗传因子一样,是与生俱来的,和我们的民族性格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艺术的灵魂首先是它的民族性。没有民族性,就意味着这门艺术的消亡。中国艺术最开放的发展途径应该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借鉴方式。这就要求我们的艺术家一定要把握传统,同时要包容时代,放眼世界。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艺术,完全体现在生机勃勃的艺术家群体。没有了艺术家的艺术,是已经死亡的艺术,只能属于文化遗产。

真正搞艺术的人,注定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他首先得从零开始,从前辈传统那里获得最基本的技法,才有可能进一步发展。千万不要以为比×××晚生三百年,笔下的作品就一定有更高的水平。别忘了,艺术比的是绝对高度。艺术一不留神,就有可能倒退衰落。守着金库粮仓的富家子弟,如果没有睿智的“大脑”和强健的“肠胃”,也可能是一个穷汉饥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