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老了,能指望海外长大的孩子吗?
文章来源: 我生活着2019-06-20 08:09:24


昨天晚上十点多收到儿子的短信说半夜回来,不用接他。这个点回来肯定是跟同学聚会完了回来睡觉的,早已习以为常。

十二点多回来了,开门一看吓一跳,一身的泥巴,背着提着露营的帐篷睡袋,所有的东西都是泥巴,英国这段时间一直下雨,在野外露营的苦是可想而知的。

儿子的大学离我们家也不近呀,怎么会三更半夜的回来呢?我既好奇又心疼地连问:“你去哪里露营了?去了多久了?谁送你回来的?”

大概是老妈像关心小孩一样的话语让儿子受不了,他没有回答,把洗衣房门关上清理脏衣服放洗衣机清洗,然后去洗澡。

洗去了一身的肮脏和疲惫,我为他做的乌冬面也做好了。吃好了,儿子跟他老爸商量明天下午四点送他去另外一个城市的机场,睡一个晚上第二天又要出发。前两年还会把行程告知我们,偶尔会发个平安的信息。唉,儿子长大了,行踪越来越神秘,老爸老妈有点失落!

躺在床上想着儿子明天又要去旅行,他那么着急地清洗衣服估计是要穿着去旅行的。儿子从来不麻烦老妈,老妈主动想帮忙,他也拒绝,但老妈担心明天没有太阳,衣服晒不干,叫老爸早上起来先打开暖气帮儿子把衣服放暖气片上。

衣服烤干了,但穿什么鞋去旅行呢?家里还有两双运动鞋,但儿子已经好久不穿了,他每次回家都会穿一双带一双,这次因为露营顺道回家,大概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

儿子穿回来的皮靴子也是沾满了泥巴,还好里面不湿。我用水冲洗干净,再用布擦干,把它放在门口的鞋架上,也把两双旧运动鞋放上,让儿子选择。背包的泥巴也帮他擦干净了。

我能为儿子做的不多,只能悄悄地给他提供生活的方便,再做一顿可口的早餐,他是很高兴接受的。儿子喜欢吃面,放两个荷包蛋,放点西兰花,再放十多个大虾,上面浇上调味汁。老妈把所有的心疼和愧疚都浓缩在一碗汤面里。

从小到大我们为儿子操心的事不多,他还小的时候,我们忙着做生意,一个暑假过后发现儿子的视力不好了,从此电脑上密码限制他玩游戏的时间。孩子精力旺盛,总要让他有事做,从此鼓励他看书,刚开始每看一本书奖励£1,到后来不在乎什么奖励,图书馆的书更新得不够快,只好花钱去书店买新书。

周围的华人父母都带着孩子去参加各种兴趣培训班,进私立学校,儿子心疼父母的辛苦钱,坚决不上私校。高中的一些功课难题老师没办法解答,他自己上网自学解决难题。儿子上高中后就基本独立了,家长会不需要我们参加,进大学的所有准备工作读什么专业都是自己决定,甚至读大学的费用也是自己贷款,拒绝父母的资助。

跟其他家长比较一下,总觉得我们亏欠儿子太多,想在经济上帮助他,让他过得宽裕一点,可是儿子不接受,把我们前些年帮他开的银行账户也取消了。要毕业了,老爸打算给他买辆车,儿子说不需要,他可以先用家里的那辆旧车,等工作有钱后自己再买。我们还计划帮他解决以后的首期房款,看来也是多余的。

儿子的自立自强让我们欣慰,但拒父母的帮助于千里之外也让我心疼和愧疚。这里存在着两代人之间不同成长环境和教育文化的差异。儿子认为他成人了,独立了,可以来去自由;而我还保留着中国父母的一些传统习惯,虽然不再坚持一切为了孩子,也不会用孝道来绑架孩子,但孩子在心中的分量还是很重很重。

因为认同和观念的差异,我有种失落感。我伤心地问老公:“到我们老了,能指望儿子常回来嘘寒问暖吗?”

老公说:“他一到十八岁就自觉地像英国孩子一样独立出去,到我们老了也应该像英国老人一样去养老院,或者回中国去养老。”

回中国养老,周围熟悉的人都知道你有孩子却没有孩子常来照顾,这种被人同情可怜的感觉更加不好。还是在国外孤独地老去吧,谁也不用可怜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