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撒母耳记上
文章来源: 提摩太2007-05-07 12:34:05

2007:
撒上:撒母耳的出生让我想起以撒。撒母耳是做拿细耳人。
约:瞎眼的可以看见
诗:神的作为,人怎么可以否认呢?
箴:发怒不好。
*******
抄一段。我比较赞同其中的观点。

圣经的永生观
  《约翰福音》记载了耶稣关于永生问题的许多谈话。耶稣是从“重生”的话题中转到永生问题的。他告诉尼哥底母:“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神的国”(三3),尼哥底母觉得不好理解。耶稣接着说,重生就是信耶稣乃神的儿子,而信耶稣就得到了永生(三10~14)。耶稣的这番重生而永生的说法,对于尼哥底母来说还是难以明了。受难前,耶稣向天父祷告:“认识你独一的真神,并且认识你所差来的耶稣基督,这就是永生。”(十七3)人们往往觉得,信耶稣和得到永生,在时间上有所先后:相信在先,以后(死后)就能得永生。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耶稣明明告诉我们,它们原是一件事。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十四6)这句话显示,信耶稣、重生、和永生这三者是同时并存的。或者说,永生不是一种未来式,而是现在式;不是一种时间的无限连续性,或所谓的死后生命,而是一种当下的生存状态。
  这是一种怎么样的生存状态呢?对于一个没有在信心里经历耶稣的人来说,这样的生存状态是不存在的,因而是不可理解、没有意义的。所以,尼哥底母在听耶稣的谈论时,把握不住耶稣谈话中的“重生”、“永生”之概念。尼哥底母还没有信耶稣,因而无法体验耶稣所说的永生,是怎样的生存状态。然而,保罗信主之后,实实在在地每时每刻都经历耶稣;因此,他很清楚耶稣所说的“永生”是怎样的生存状态。保罗这样描述他所体验到的永生的:“罪的工价乃是死,唯有神的恩赐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乃是永生。”(《罗马书》六23)保罗是在「生和死的意义上」来谈论他所体验到的永生。不信耶稣的人生活在罪里,因而是死的;信耶稣的人得着了的恩典,所以是活的。在保罗看来,永生乃是当下的生存状态,是和耶稣同复活的生存状态,是摆脱死亡辖制的生存状态。人在这种永生的生存状态中是这样的:“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叫你们察验何为神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同上,十二2)保罗所体验到的这种生存状态,是一种不断更新的过程,不断去体验神的旨意。
  在罪里是死,在恩典里是活。这种体验表达了保罗对生和死的深刻理解。作为概念而言,“生”指的是一种新陈代谢过程。凡无法更新的事物或事件,就是死的。人在罪里的生存,是以自己为中心,因为自己的欲望、感情、思想高于一切,支配一切。这种生存不承认神,因而也不敬畏、不接受神;这种生存完全受这个世界现有各种观念的支配;这种生存没有更新变化的过程,因为人们无处得到新的给养。这样一种没有新因素进入的存在状态,在保罗的体验中是一种死。当然,人还在吃饭、运动、有感情、有思想(因为作为生物体,人还有新陈代谢),但这无非是像在做重复的机械运动。这样的生存无非是一具行尸而已。
  要摆脱这样的存在状态,耶稣说,就要重生。重生就是承认耶稣是神的儿子,并相信他是我们的救主。相信耶稣也就是跟随耶稣;跟随耶稣是也就是接受他的恩典。当我们这样向耶稣敞开自己时,就不再受这个世界所束缚,而能进入一个恩典源源不断的生存状态。接受恩典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更新变化的过程。凡依靠自己的努力所得到的,人们往往不会认为是恩典。恩典肯定不是我们努力的结果,而是神所赐下的。恩典永远是出乎我们意料的。因此,接受恩典的过程是接受新东西的过程。在保罗的体验中,生活的每一件事都有神的恩典,因而他发现,他时时刻刻都在经历旧我死去、新我造就的变化。保罗还指出,这个过程是一个体验神旨意的过程。人总是希望所收到的东西是自己认为美好的;但一件东西的好坏,是由自己现有的价值观来决定的。如果我们固守自己现有的价值观,就常常会拒绝神的恩典。比如,神的恩典往往以苦难的形式给我们,但没有人会觉得苦难是好的。然而,当我们在苦难中体验到神的祝福时,我们的价值观就会被更新。体验神旨意的过程也是一个更新的过程;同时,人又是在被更新之中,去体验神的旨意。这一种生存状态就是“永生”。
  这样一种永生显然不是在谈论死后的生活。它既不是儒家讲的光宗耀祖,也不是佛教的西方乐土追求,更不是道教的长生不死。我们接受的永生,是从耶稣成为我们的救主那一时刻起,因着耶稣的恩典而不断更新的生存状态。这是我们现在就在享受,且直到永远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