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unkpiano(刘瑜)新作《送你一颗子弹》
文章来源: rayray2010-02-25 05:58:32



作  者: 刘瑜 著
出 版 社: 上海三联书店
  • 出版时间: 2010-1-1
  • 字  数: 350000
  • 页  数: 339
  • I S B N : 9787542631664

    编辑推荐
    刘瑜说自己写东西就是给那些不想被复杂的政治词汇吓到的、但是对政治又很关心的人看。所以,她把民主和市井生活、酱醋油盐联系起来。
    刘瑜觉得,“没有无聊的人生,只有无聊的人生态度。”她认为自己的生活像是一只骆驼,无声无息地穿越撒哈拉,而文字则是她体验生活的方式。

    目录

    论他人即地狱
    渊博的人
    积极的人
    另一个高度
    What Is He Building There?
    自然
    另一个博客
    你比你想象的更自由
    词语洁癖
    红唇
    厨房政治
    Intimacy
    有关的无关的人
    他们学理工的
    集体早操
    煽情的艺术
    诗坛风乍起
    周末读物
    论自己作为他人
    学习焦虑
    对猪头肉的乡愁
    过去的理想
    干一行,恨一行
    谢谢收看
    Alice
    老张、亦文和蚊米
    我爱“饭扫光”
    纽约客
    与崔健有关的日子
    开头
    1路地铁
    甜蜜的恐怖
    非正式疯狂
    毛姆

    裙子
    技术问题
    缺乏弹性的人
    七年之后
    Slow like Honey
    我想乘一艘慢船去……
    开学了
    论人生意义之不可知
    人生缩影
    被搁置的生活
    解决
    无用功
    逃避自由
    请别让我消失
    吞下那颗红药丸
    回到巴黎
    买了一堆意义
    一天长一点
    娜拉出国之后
    老鼠与上帝
    25个箱子
    世相
    小芳
    飞越流水线
    雪花点
    形而下生活
    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
    记一次邪教活动
    长达五分钟的爱意
    在死亡的强光中
    论爱情之不可能
    园丁与花园
    约会文化
    Hello,Stranger
    已经太晚
    爱情饥渴症
    你所能想到的全部理由
    独身主义
    求婚
    这个,那个以及其他的
    爱是
    没有人比我更懂你
    电视里的爱情
    Crush
    欲望都市
    兔子跑什么跑

    但是不要只是因为你是女人
    最好的时光
    论婚姻制度的演进趋势
    论社会之既不可知又不可能
    当他们开始用脚投票
    未来世界
    心型卡片
    自我一代
    那个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人
    道德极限
    超越那一天
    奢侈生活
    政治的尽头
    They Just Give Up
    送你一颗子弹
    在祖国的怀抱里
    没有你们就没有他们
    匈牙利咖啡馆
    Life after People
    学术辩论
    制度主义
    牛校牛在哪
    五个女博士
    在不可能与不可能之间

    后记
    我记忆力很坏,背不出几首完整的古诗,不记得sin、cos有什么用处或者根号五等于几,常常看电影看到快结束时突然想起来看过这个电影,号称某个人是自己的偶像却想不起他的名字,回忆对于我,完全是蹩脚的侦探遇上了狡猾的罪犯。

    但我爱写。对于记录生活和世界,我有一种强迫症式的癖好。在一定程度上,文字不是我记录生活的方式,而是我体验生活的方式,因为是书写的过程拉近了我和被书写对象的距离,使最微小的事物都呈现出五官和表情。多年的书写,使“回忆”对我来说变得可能:重读以前的文字,发现自己原来还读过这本书,还认识那个人,还有过这样奇怪的想法……沉没的世界重新浮现,象捡到满大街的钱包一样,我捡回无数个过去的自己。

    这次整理书稿时,我就有这种“捡到钱包”的惊喜。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写两类文章。一类是政论时评,这类文章一般比较干巴巴,没有多少情绪和色彩,确切地说是反情绪和反色彩。另一类则是生活随笔,这类文字比较个人,捕捉一些瞬间的感受,把它们象萤火虫一样放到一个玻璃瓶子里去。这本书里收集的后一类文字,记录的是我05-09年左右(尤其是06-07年)生活里的点点滴滴。对于记忆力短路的我来说,如果没有这些文字,这几年的生活很可能人去楼空,查无实据。但因为这些记录,我有了一个小小的个人历史博物馆。要说历史博物馆有什么用,好像也没什么用,就是供参观者指指点点,说,哦,原来那些人在那个时候是那样生活的。

    当然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对我个人有纪念意义。过去这些年,我的生活非常稀薄,没有多少人物、事件或催人泪下的经历。这很可能跟我生活在国外这件事有关,也可能跟我沉闷的性格有关,如果要上纲上线的话,还可能跟我身处的时代或者阶层有关。如果说丰富的生活是红军在与敌人的激战中爬雪山过草地的话,那么我的生活更象是一只骆驼无声无息地穿越撒哈拉。这场穿越中没有敌人、没有雪山草地、没有尽头处光明的延安,只有倾听自己呼吸的耐心、把一只脚放下去之后再把另一只脚抬起来的耐心。

    我积攒这种耐心的方式,是用感受来弥补事件的贫瘠。在一定程度上,我相信这不是渡过有意义人生的一种方式。它是渡过有意义人生的唯一方式。我相信是一个人感受的丰富性、而不是发生在他生活中的事件的密度,决定他生活的质地;是一个人的眼睛、而不是他眼前的景色,决定他生活的色彩。这样说似乎很唯心,但经济学家说,一个事物的价值取决于它的效用,而效用永远是主观判断。所以我想,至少我希望,这本书能带动读者和我一起响应苏格拉底先生的号召,去实践这样的人生态度:不被审视的人生不值得渡过。这句话的山寨版说法是:没有无聊的人生,只有无聊的人生态度。

    在这本书里,被“审视”的东西杂七杂八,有街上的疯老头,有同宿舍的室友,有爱情,电影和书,大到制度,小到老鼠。由于我写这些东西的时候,出发点并不是写一本书,所以不同文章往往风格迥异,长短不一,质量不均,随着社会形势、荷尔蒙周期、以及我逃避生活的力度而起伏。这给编排此书带来一定难度,因为简直是把摇滚、民歌、歌剧编进一张CD。我一度不知道如何给它们分类,最后按照主题大致分成了“论他人即地狱”、“论自己作为他人”、“论人生意义之不可知”、“论爱情之不可能”、“论社会之既不可知又不可能”。这些标题听上去很灰暗,但是阅读这些年的文字,我惊奇地发现焦虑还真是自始至终的主题——好吧,我并不惊奇。作为“当事者”,我是这种焦虑的作曲作词、演唱者以及早就腻味了却无处退票的倒霉听众。我想我实在过分热衷于“审视”人生了,习惯于把任何事物都倒吊起来,稀里哗啦抖落其中暗藏的秩序。“送你一颗子弹”,还真就是这么回事。

    从这个角度来说,也许读者可以把这本书看作人类学笔记而不是“心灵随笔”,或者看作一部精神疾患大全也行。有一天我在别人的博客上看到一句话:人尚未丧失自知性的几种表现——忧郁、自闭、强迫症、交流障碍、妄想、躁狂、焦虑……听听,“尚未丧失自知性”,焦虑狂简直应该弹冠相庆了。那么这本书,也可算是寄给所有“尚未丧失自知性”的人的一封秘密贺信。

    这本书里的很多内容选自我的博客“情书”,当然最后成书的时候也做了不少改动。博客里那些过于琐碎、过于个人的内容没有收入;时政内容也基本没有收入;此外这本书里加入了一些平媒上的文章。在这4年里,我生活经历了很多变化,从纽约搬到波士顿又搬到了剑桥,从学生到老师,从剩女到结婚,因此有些文字现在已经过时,不能代表我现在的观点、心情和状态,只是作为“文物”的一部分展出。

    这些年里我通过网络和包括积聚了一批读者,其中很多给过我鼓励、安慰或批评,更多的只是默默的关注。在此我想感谢一下我的读者们,是他们的关注,让我在表达感受的同时,虚荣心还能得到一点满足,让我知道自己的焦虑狂躁抑郁妄想悲观或更多时候仅仅是面对无边无际沙漠时的惊恐,也可以是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