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张弓射箭方式略谈
文章来源: 赵行德2006-08-22 20:36:29
转贴 现在所拍摄的一些反映中国古代战争的电视剧中,无论是骑马还是站立,凡张弓射箭的几乎是同一种姿势,即用食指,中指夹住弓弦后拉,这种方式是现代射箭体育运动中的张弓方式,大家已经看习惯了,于是就照猫画虎,全盘借用了。实际上,古代的中国人根据不同的实战需要和所使用弓箭的不同类型,拉弓的方式是有许多种的,现在的导演和群众演员对其不甚了解,造成了笑话。 中古以前世界各国张弓射箭的方式,可以按照勾弦放箭时的手法区分为若干方式。主要有两种方式,即“地中海式方式(Mediterranean release)”和“蒙古式方式(Mongolian release)”。前者流行于主要使用单体弓的欧洲大部分地区,其特点是:将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相并勾弦,箭杆置于弓弣左侧(以右手勾弦为准),现代射箭运动大致采用的就是此种方式。后者流行于普遍使用复合弓的东方世界,其特点是:以拇指勾弦,拉弦时用食指和中指压住拇指,箭杆置于弓弣右侧(以右手勾弦为准)。 不同的张弦方式主要根源于弓的不同特性。由于欧洲单体弓体长而弹性差,拉弓长度与弓体长度之比低;而中国的复合弓正好相反,弓体较短,但弓的弹性好,弦可以拉得很长,拉弓长度与弓体长度比甚高,当拉满弓时手指拉弓处与弓弦形成锐角,用“地中海式拉弓法”将会挤压手指,所以中国拉弓法用一个拇指拉弦,食指和中指压住拇指。而欧洲单体弓张满时,弓弦的角度要大得多,适合用多个手指勾弦。 当用“蒙古式拉弓法”拉弓时,拉弓的力直接作用在拇指上,拇指会受到伤害的,因此必须戴上一个指套来保护拇指,这种装具就是扳指。 中国复合弓的制造与使用在世界兵器史上有着出类拔箤的贡献,工艺先进且复杂,制作精良美观。中国和蒙古在骑射方面比西方要先进得多,复合弓短小、弹力大,非常适合骑兵使用,纵横驰骋,矢如雨注,箭若飞蝗,具有独特的、冷戾的骄傲。而以英国长弓为代表的单体弓只适合步兵使用,所以西方中世纪的骑兵多采用重甲冲撞的战斗方式,而在骑射方面鲜有发展。 中国古代的骑兵一般使用蒙古式射法,而步兵除“蒙古式射法”外,也有采用“地中海式射法”的例子,根据作战武器的需要而灵活使用。在宋代兵书中就明确对比过地中海式射法与蒙古式射法的特点。 地中海式射法再可分为拇指、食指拉伸法、拇指、食指、中指拉伸法、三指扣弦拉伸法等三种,第一种用拇指和食指夹住弓弦,指适用于用力较小的小箭,如袖箭、暗箭等;第二种是标准的拉伸法;第三种是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勾住弓弦,食指和中指夹住箭尾,后两种方式根据不需要使用。 扳指,古称韘。 “韘”是“韦”字旁,韦是去毛的熟皮子。也就是说,扳指最初是用去毛的熟皮子制成的,系在右手大拇指上,用于钩弦开弓。诗经所云童子佩韘之韘也,贵族多以象、骨、玉著右巨指拘弦,普通的兵卒和猎户的扳指,是用动物角或酸枣木制成的。 迄今所知出土最早的一件玉扳指是一九七六年河南省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年代为公元前13世纪末至公元前12世纪初,从而中国早在商代晚期已经运用所谓的“蒙古式射法”。此器玉料呈青绿色,局部有褐斑。体作圆筒形,下端平齐,上端斜口,可套入成年人的拇指。正面以双钩线纹饰以兽形;兽口向下,细长眉,菱形眼,两耳贴后,有一对尖角,身延伸于两侧且略上竖,尾下垂,短足前屈。兽鼻两侧各有一圆孔,背面靠下端刻一凹槽(扣弦处) 扳指满语叫“憨得憨”。历史上,宋、明重文轻武,扳指只限于武夫,且仅限于射时用之。及至清朝表面上亦重文轻武,但此为笼络汉人之政策,实则尚武,故显贵重臣皆以武装而得意,因此清乾隆以后扳指的实用性逐渐丧失,以装饰性为主,做工越来越精益求精,质料非常讲究,出现了玉石、翡翠、玛瑙、珊瑚、茶晶、墨晶、水晶、金、银、铜、铁、瓷等品种。其中以翡翠为最珍贵。当然这些扳指质脆,根本不能用于挽弓了。由于清代满族尚骑射习性的影响,男子喜以扳指为饰,用各种美玉材料制作,有的雕饰龙马纹、花草纹、山水、人物、诗词等纹饰和图案,镂刻细腻。又分两种,其一为前朝武官之物,上有自然受力之纹理,如遇玉料精良者,以宝视之。其余凡石,骨等料制所者,浅褐色以有眼的为贵,赏玩而已。近些年来,清宫题材影片不断,才开始有人收而藏之,佩而带之。 扳指正式的时候是戴在右手大拇指的,写字的时后也可以戴在左手大拇指上,但不可以戴在其他指头上。非正式则怎么玩都可以。最后,规制的扳指是有一个凸面和凹面的,配戴时必需是从凸面套进大拇指,而非凹面,因为凸面正是扳指的扣弦面。换句话说,正放扳指的时候应该是凹面朝上而非凸面朝上。现在大概10个人中有9个人都会搞错,想配戴扳指玩的朋友们不可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