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者道之动”---看圣贤们抬杠(五)
文章来源: 林默山2008-04-05 18:39:12
对于老子,古今中外一直评价极高,两千年来,很少被人直接指摘过。然而呢,提到老子的哲学,后世有的学者就喜欢跟儒家比较一下。一开始会首肯,而接下来,就会提出对道家带有否定意味的批评。大体说来,这些否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1,道家是消极的,给人处世会带来消极影响。2,道家是愚民的,是去民智的,因此是反进步的。3,道德经是教人如何生存的,是教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的,因此是功利的。下面我们就来大略看看,老子的道德经,是不是真的这个样子。

首先,道家是消极的?给人处世会带来消极影响的么?

有这样的说法,主要是因为道家讲了无为。可是老子讲无为,他还讲了无不为呢。无为、无不为,二者是一句。对这句的理解,瞻前还要顾后,才能摸清老子到底在讲什么,他的理论,点在哪里。

其实即使对“无为”的理解,后世的学者也早就取得了共识,那并不是说不干事,而是说对于所干的事不要放不下,不要特别放在心里,以致成为负担而过不去,无为,是不把为当为。这样的一种无为,再加上后面的“无不为”,怎能看出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呢?恰恰相反,这明显是一种乐观的、率性的,因此是真正积极的人生态度。

道家是愚民的,是去民之智的,因此是反进步的么?

提出这样说法的学者最主要的依据,是老子有类似“智慧出,有大伪”这样的话。应该说,道德经里确实有一定的愚民思想。但一,跟这句话没关系,二,老子的愚民也不是常人所谓的对人民愚弄、压迫、使之变傻的愚民。

先看这一句“智慧出,有大伪”,它讲的并不是“智慧是大伪”,而是讲的智慧“出”,一出,(才)有大伪,重点在出上面。也就是说,老子认为智慧是当蓄着的,若让它跑出来就不好了。那并不是说人不能有智慧,而是告诉人,当如何对待自己的智慧。

这时有人说了,老子还说了,至圣弃智。至圣弃智,难道不是让我们学至圣,也把智慧放弃了嘛?

老子的东西,要一字字地读和品,还要综合起来一起看,才能看出真意。就拿这句话说,话不假,可那是对至圣而言的,没了至圣这个条件,只问结果,岂不是本末倒置了?而且,这句也不是说智慧多么不好,而是说,有了至圣的修养,智慧就不那么重要了,所弃的,是对智慧的追求和倚重。

因此,这句也不是说,智慧就不该有、要灭掉。

不过,也确实要承认,道德经里有一定的愚民观点。然而,对一种观点的认识,又不能仅看字面,还要从目的出发。愚民观点不仅老子有,别的诸子其实也有。我们看看别人愚民的目的,就会知道老子到底想说什么了。

韩非子主张愚民,是因为他深信人性之恶,因此他愚民,是为了统治的需要,因此他的主张会导致统治者对民众外科手术似的统治。商鞅主张愚民,目的是为了弱民,是为了消耗民力,因他相信,“弱则轨”,其实,这还是为了统治的目的。

这二者,都没有把人当人看。

道家愚民因为什么呢?是因为道家知道,智者多挣,挣多了就会伤元气,对民力自己是削弱,是耗。所以他愚民的目的,立场跟商鞅正好相反,是为了让人守,从而内强的。不是有大智若愚的说法吗,类同也。

所以从这里,我们依然读不出消极。


所以道德经是一部需要非常小心去读的经典,其字字珠玑,失之毫厘会差之千里,很容易会产生完全相反的解读。而且有时读对了、也理解对了,却守不住,以后说着说着,没准就糊涂了,就说偏了。这在大家的著作当中,也是有的,有兴趣的,请看林语堂《吾国与吾民》里论道家的一篇,看看是不是给人以脱节的感觉。

道德经是教人如何生存的嘛,是教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的吗?

这里想说,这个问题后半截对,道德经确实有这样的说法。但前一段未必,因老子并不是为了教人如何生存才写那部书。他更关心的,是人的存在、是揭示关于存在的真理、而不是简单的对生存、自保的追求。所以,个人以为换句话说更好点:道德经所告诉的,是人存在的智慧。

这里应该补充一个证据,以说明老子的无为、无不为并不会为了生存、自保就会唯唯诺诺,明哲保身。让我们看看老子的言行吧。

可以说,老子是真正的学者,他的为人,对真理从来就是直荐的,他绝不会为了自保、怕得罪人、为了生存等这些问题就不说话、不为了。为什么这么说?看看孔子问礼与老子,回去后数天都说不出话来的典故就会知道。从中,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出,老子当时说的话,是多么没有客气、多么彻底、没留余地。他若是怕事的人,能那样做嘛?

如果说,那可能不是真正的史实,难以取信,那就看看道德经里老子对儒家的批判是多么直接吧: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