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克成医生手记-连载之七(ZT)
文章来源: Dr.He2007-03-15 13:54:06

癌症的粒子植入疗法

肿瘤术后或放疗后局部复发是临床医生面临的非常棘手的难题。

上世纪60年代初,有学者提出将放射性粒子直接种植到肿瘤周围,通过放射性粒子持续释放射线来达到杀伤残存肿瘤的目的。但是由于当时放射性粒子生产技术尚不成熟,临床上没有得到普及和推广。80年代后期,放射性粒子生产技术获得重大突破,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治疗肿瘤才逐步得到较广泛应用。

放射性粒子组织间近距离治疗,俗称“粒子刀”,是将具有杀伤肿瘤细胞作用的放射性核素,如125碘,放在金属钛壳里,密封后制成只有像小学生使用的0.7毫米铅笔芯粗细的小短棒,称为“粒子”。然后将CT、MR片所显示的肿瘤输入到一个三维立体定向计划系统里,还原成一个与肿瘤实际形状和大小相似的立体图象,再按每间隔长宽各一厘米的间距,定出需植入的粒子数目和位置。医生按此治疗计划,用一套特殊的器械,在超声或CT引导下,通过穿刺,向肿瘤内植入粒子,像“布雷”一样,把放射性粒子直接放置到肿瘤内部;或在外科手术时,将手术切不干净的肿瘤瘤床、亚肿瘤区域以及可能转移的淋巴途径,永久埋入放射性粒子。这些粒子在肿瘤内部持续发出射线,可迅速杀死肿瘤细胞,或截断肿瘤细胞扩散的途径。这种技术能达到像手术刀切除一样的效果,所以称为“粒子刀”。

    粒子刀可以治疗全身各部位的实体肿瘤,适应证主要包括:(1)未经治疗的原发肿瘤,如前列腺癌、肺癌等;(2)重要脏器或部位特殊的肿瘤,如脑深部的肿瘤;(3)患者不愿意进行根治性切除的肿瘤,如甲状腺癌、子宫内膜癌、舌癌等;(4)手术中为预防肿瘤局部扩散或区域性扩散,增强根治性效果,进行预防性植入;(5)转移性肿瘤病灶或术后孤立性肿瘤转移灶,不能手术切除者;(6)无法手术的原发病例,如巨块型肝癌、肺癌、鼻咽癌等。

粒子刀方法简便,对病人创伤小。我们应用经皮穿刺植入粒子方法,已治疗各种癌肿100余例,大多数取得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