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上海话有罪,说普通话代表进步?
文章来源: 悟空孙2007-05-12 17:14:06


这两天坛子里忽然冒出不少上海话,吴侬软语此起彼伏,好不热闹。

幸亏这网络是虚幻的,否则这些正宗的和大兴的上海人哪敢这么“嚣张”?就算砖头砸不死你,吐沫星子也能淹死你!别忘了,上海人的一大罪状就是碰到一起不说普通话,叽里呱啦旁若无人地说他们的鸟语。

我也算是半个上海人,上海话说不好,但是我坚决支持上海人说上海话!

那些责备上海人不说普通话的人问问自己,你碰见老乡的时候说普通话了吗?北京人在一块儿说的是普通话吗?东北人说的是普通话吗?四川人说的是普通话吗?广东人说的是普通话吗?……

普通话实际上是一种人为规定的语言,诺大一个中国,其实也只有播音员说真正的普通话。日常生活中有谁把zh、 ch、 sh、 z、 c、 s 和in、 ing分得那么仔细呢?“重新” 是 chongxin,是congxin,或是congxing,还是chongxing?糊涂了吧?普通话容得下许许多多的同音字,为什么把翘不翘舌,前后鼻音规定的那么死板呢?普通话的这种刻板的规定客观上妨碍了普通话的推广,对海外汉语教学尤为不利,不过这是另一个学术话题了。

当然,该区分的就要区分,比如汉语中太多的同音字就不利于交流,尤其对现代人机对话造成了困难。有的南方方言不分N和 L(男、蓝),或缺少某些辅音,如上海话很少有H音(黄、王不分,喝茶为吃茶,害人为爱人)。其实普通话的发音更为简化,同音字远远多于大多数的方言。例如,“南”和“难”在上海话中是不同的,而在唐代它们一个发/nan/,另一个发/nam/。再如“期、欺、七、妻、栖”等在吴语中也是异音字。

其实当初以北方方言为标准制定普通话也属偶然。一九一三年,中国各省代表在北京开会,讨论国语(也就是后来的普通话)的标准问题。与会的南北方的代表发生了激烈的争执。北方代表坚持以北方话为基础,南方代表则坚决反对,理由是北方话中丧失了太多的传统语音,简化得太厉害,而这些音仍保留在南方各方言中。双方僵持不下。一位江苏代表说了一句:“黄包车”,被一位北方代表误听为“王八蛋”,卷起袖子就要动手,这位南方代表愤然离场,再也没有回来。后来大会只得靠投票表决,北方话代表人多势众,取得了胜利。

不错,普通以北方话为基础有很多优越性,比如中国70%的人讲着某种形式的北方话。可是从历史演变来看,南方各方言才是中国“国语”的代表。广东话曾被比喻为中国语言的活化石。例如广东话中“吃”为“食”,“走”为“行”;吴语中的“哉、弗、吾、勿”等都是古语的再现。所以用吴语读唐诗,抑扬顿措,十分富于音乐感。我国古代称作诗为“吟”诗,按某一韵律作诗称为“唱和”,说明“诗”和“歌”的密切关系。相比之下,用语音系统已大大萎缩的普通话读唐诗就乏味多了,只能通过字形体会意思。

普通话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客观上是便宜了北方人,所以尽管北京人凑在一起满嘴的京片子,却没人指责他们不说普通话。可是上海人却不行,你一说上海话,就是傲慢,无理,旁若无人。占了便宜的人还要指责别人,不是岂有此理么!

这种双重标准是谁制定的呢?

以我之见,用这种双重标准指责上海人,一听到上海话就烦的心理正是出于自卑、无知和底气不足。上海人不会强迫别人说上海话,上海人常常说洋泾浜的普通话而不愿意听别人说不地道的上海话。不错,上海人过去曾经对不会说上海话的缺乏包容,可是如今上海已成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容纳了四面八方,五湖四海的人,上海话早已在公共场所淡化了。上海的进步也体现在于接受了普通话,尽管上海人之间还是操着软软糯糯的上海话。

如果说普通话代表进步,那么是不是所有地球人都应该说地球普通话——英语啊?在国外的同胞们,咱们碰在一块还不是说中国话吗?虽然是南腔北调的洋泾浜普通话,有谁说蛮语啊?我倒是碰见那么少数 “上等、进步” 的中国人,开口必是英文,美其名曰“工作需要一直说英文,中国话都忘了” 。但愿这些人还没忘记自己的爹娘是中国人!(美国一公司规定办公室中只能说英语,结果招来官司,被指种族歧视,遭罚款。)

当然,聚会上大声喧哗,旁若无人地只说自己小圈子能听得懂的话是中国人的通病,请不要仅仅指责上海人,大家共勉吧。

上海宁,阿拉就笃笃定定讲上海闲话,又那能啦?侬讲是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