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传》
文章来源: 北鹤2007-08-08 16:54:58

August 8, 2007 呼和浩特草原

回国旅行有幸带上了这本妙书,旅行的十天途中,它伴随着我去了长城,故宫,太湖,寒山寺,法门寺,乾陵,蒙古草原及沙漠还有大昭寺。佛教在中国源远流长,深深浸透在中华古文化的每一个方面。由唐三藏传来的释迦牟尼佛的影响和足迹经过千年,仍然在神州大地随处可见。 

刚刚看完的这本《释迦牟尼佛传》的作者名字叫伍恒山,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5年七月出版,写的相当不错--这位好像北大没有毕业,但是很有佛缘,书写的比较中肯,值得一看。从书中可以看到,即使同是佛,好多佛之间的信仰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很多时候甚至不是大同小异,而是大异比如弥勒佛,在素食不杀生的大慈悲上,比释迦牟尼佛还要彻底,大慈悲者及于所有众生。在归宿问题上, 弥勒否定了娑婆世界外境实有,彻底地把虚空世界也一笔勾销不似释迦牟尼佛,为了渡堂弟难陀而用五百天女来作为成佛的报偿和利诱当然,当难陀成佛以后,才发现原来追求的目标,即五百天女并不是一个佛要的东西。不过弥勒的这种不定一法的精神确实是比较飘渺,因为一切然净因缘均没有了,显现诸法的我心,又将安立于何处呢?

对我来讲这本书的最精彩处是在后面的佛法总结,以及如来在成佛以后扩大影响以及渡人的故事,比如三迦叶的皈依,竹林精舍的由来还有祗树给孤独园的来历等等等等。最深刻的当属了解了佛教各派的巨大差异,甚至是如来师徒之间对佛理的理解和解释的巨大差异简单的例子就是名为“头陀第一”的大弟子三迦叶在如来刚刚涅槃,就因为自己的严格苦行与如来的修行方式的不同而作难如来的弟弟阿难,因为阿难曾经劝如来接受女弟子入教而给阿难定罪,说他因此而给如来减阳寿五百年,大罪一条!不过这个三迦叶历来不合群,出身富贵却偏爱苦行,不喜欢僧团活动,经常独自一人露天静坐,冢间观尸,树下补衣。这位可能是修习九阴白骨爪的老前辈,认为尸臭和白骨对修习无常,苦,空,无我,不静观具有极大益处他的思想可能有些极端化了,只是达到如来成佛之前的境地,难怪三迦叶年长如来很多,社会上的功名也远早于如来,但是在佛教的教化和理解上仍然与如来有着天壤之别。当然他弘扬佛法的功绩是任何人都抹杀不了的。

如来的佛法是为了适应芸芸众生的理解程度和承受能力而逐渐修改的。苦行六年而不得以后,如来改变了自己苦于心智而求的方式,理解到了修佛在于心而不在于行这个marketing plan是使佛教盛行的巨大的转折点。如来坚持:如果有佛理在心中,修行方式可以按个人取舍--如果你想苦行而到达彼岸,那苦行的方式就是你的渡己之舟;如果你要丰衣足食而利己利他,只要遵守佛门几个基本原则,几项坚持,也同样可以到达彼岸。方式和手段不是决定目的和结果的根本。

佛法的最主要思想就是四谛和十二因缘,解悟到了四谛和十二因缘生灭的道理,就能证悟佛道,到达彼岸。了解了苦集灭道四种如来所说的关于宇宙人生的真理,就是了解了佛教的基本教义和佛法的核心。抓住了这个精髓,也就是抓住了修行的根本。当然这个形势和内容的如何平衡和取舍,就决定了一个人在修行的道路上可以走多远。

释迦牟尼佛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发起渡世之弘愿,是个由人到佛渡人渡己的实例。无论从那个方面来讲,无论你信不信佛,他都是个人类伟大的先驱者和导师。他点出了苦痛也即是自私的三种形式,即:极力满足感官的欲望;对永生的贪婪;对于世间繁荣和名利的追逐。他以一生八十年的实践去为克服那些人类的苦难而修行。难怪有后人如此评价他:“如果你想看看最高尚的人,请看那位身着乞士衣服的国王。正是他的圣洁,使他成为人类最高尚的一员。“

时常听说有信佛的朋友觉得其他人对佛的理解有偏见,不是所谓的正见。看到即使是在佛与佛之间,也存在着的巨大差异,让人觉得所谓“正见”实在真是见仁见智,“条条大路通罗马”,渡人渡己之舟实在有各种各样,提高自身的般若智慧则是对修行有着最大的助益。常言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各人。心在佛祖在,你也可以成佛。